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0-11-23 19:55孟鑫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产教药学校企

文/孟鑫

高职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医药行业提供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调剂、药学服务与管理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随着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内涵也更加深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与保障。随着医药行业的飞速发展,医药行业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因此,医药行业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药学人才。现阶段的药学专业培养模式,需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进一步改进与完善[1,2]。

国家颁布了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文件,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进一步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内涵建设。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探索符合高职药学类专业特点和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是提升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要求。下文通过分析国家对职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高职药学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思考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提供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药学类专业校企合作情况简析

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评价以及质量管理都以高职院校为主。企业虽然与高职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实习岗位,帮助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给出建议、用人单位反馈等,但是未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深入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

高职药学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满足医药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赢得实际经济利益。目前,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多以学校人才培养为主,往往忽略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需要控制生产成本以赢得更多的利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参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4]。

二、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方法

(一)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前提下共建专业。专业定位根据医药企业需求,通过多方位、全立体的调研确定专业定位,提倡以药学专业为主建设药学类专业群。培养具备药品生产、质量检查、药学服务与管理、处方调剂以及药品营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要求校企共同研究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能更好地与医药行业接轨,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培养满足社会与企业需求的药学专业人才。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入合作,开展横向课题,能够将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对接,把科研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创办校中厂、产学研基地等,采取现代学徒制等模式,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很好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二)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医药行业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药品相关工作与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应当聘请企业专家,从设计到建设全过程进行指导,引入企业的力量,也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建设与生产实际相符的实训基地。依据专业人才岗位的工作环境,应当建设GMP实训中心、药品检测中心、静脉配置中心以及模拟药房等,对实训中心环境的布置、设备仪器使用的规范、记录填写的要求,都按照企业真实的要求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贴近未来工作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并开展项目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胜任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5]。

加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从培养模式来看,目前,高职教育普遍的培养模式为先在学校学习理论与技能两年,再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一年。这种模式下,在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并不能较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因此,可采用工学交替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很多学生在企业实践时只在一个岗位进行实习,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技能培养。因此,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求学生完成不同岗位的实习工作,由校企共同考核,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监督与管理。

(三)校企全面加强合作深度

国际上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等,均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成果。国内高职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如与药品销售企业开展“订单班”。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开展“订单式”培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实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定,专兼职教师同时教学,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药品生产等专业可以与生产企业合作,以“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学生。“现代学徒制” 更加注重对技能的培养,由企业一线人员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与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适用于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了知识与技能后直接去企业进行实践,利用学生对实践技术技能的掌握,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这对培养高质量的药学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制度

学校需以相关文件为指导,加强深度校企合作,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加强与优质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其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体有: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委员会。由学校、同类型高职院校、合作的医院、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规划等事宜;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双方职能部门领导、专业负责人、专兼职教师代表组成,进行合作形式探讨,制订人才培养制度和培养管理制度,如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同时,邀请教育主管部门、卫生部门、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订与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工作;成立人才培养督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执行,督导、纪委监察部门组成。对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充分配合以及共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与医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相对接。通过广泛的调研,分析医药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医药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也需要调研和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基于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论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课程设置需通过调研,获取一线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要求,通过药企“双主体”的方式共同构建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共建、共享突出专业特色。具体有:底层共享,国家要求的公共基础课可以形成共享;中层共融,对于专业基础课,在加强基本专业基础的同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协调融通,根据各药学类专业的目标与面向不同,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高层分方向,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在保障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突出各专业特色,在内容设置、课时计划、实训要求等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对于课程的建设,仍采用模块化共建课程,共同提高课程质量。对于专业课程提升,可以根据各专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选修课的建设需要突出人文素养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拓展。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药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当前,高职药学专业不仅需要继续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优化专业教学资源与完善培养管理运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结合国家“健康中国2030”“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的需求,进一步探索优化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保障药学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化培养。

猜你喜欢
产教药学校企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