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阈下短视频主体角色建构透析

2020-11-23 01:49王姝媛
今传媒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角色扮演短视频

王姝媛

摘 要:短视频角色扮演主体作为网络空间的产物、现实社会的延伸,为了达到角色期待,在扮演过程中一方面需满足现实社会已有的扮演规则,另一方面则需跟随网络空间的环境特点做出角色扮演技能方面的调整:明晰受众的心理需求,善于运用网络优势,借助各类媒介进行角色加固。同时身处于视觉符号拼接的社会景观中,角色扮演者更需深入思考角色的意义价值,才能避免成为虚拟空间的傀儡。而日常穿梭于虚拟狂欢与现实压力的交织环境中,无论是角色扮演者还是受众都应正确认知感官刺激的愉悦性,回归现实中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角色扮演;短视频;角色冲突;视觉景观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027-03

随着各类视觉符号的大量涌现,人们穿梭于视觉符号拼接而成的社会景观,享受、消费着视觉文化带来的快感。短視频平台作为生产视觉符号的重要工厂,以新奇、便捷、趋于真实的特征迅速吸引着大量的注意力经济。据QuestMobile 短视频2019年半年报告,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8.2亿,同比增速32%[1]。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从观看者角色逐步转变为参与者、制作者、创作者、表演者角色。这一转变使得人们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互动,而逐渐转变为在以短视频为核心的网络虚拟与现实社会交织的特殊结构中所执行的角色职能行为。

一、角色主体:网络空间的产物,现实社会的延伸

短视频借助网络空间的新科技媒介进行社交互动,但短视频中扮演的角色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或现实社会的角色补充。首先,从短视频的功能来看,简单地将短视频使用者分为两部分,即用户和制作者。用户通过短视频作品消遣娱乐、交往互动,制作者通过短视频作品赢得关注、获取流量,从而实现流量变现、获得社会效益、心理满足。因此,无论从用户还是制作者来看,最终受益者仍旧是现实社会中人的本体,而在网络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是本体扮演众多角色中的一枚;其次,从短视频创作主体扮演角色种类来说,以短视频创作主体在现实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可分为明星类与普通类。明星类是指创作主体以现实生活中明星的身份进行短视频创作,这类创作主体在短视频中所扮演的角色依旧是现实社会中的明星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明星,更广泛指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偶像等具有权威和高关注度的人。其创作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护原有的明星角色形象,提高关注度。而普通类则指相反的一类人群,这类人群进入短视频平台后所扮演的角色情况较为复杂。在此我们进行普通类的二次分类,此次分类的依据则转变为主体在短视频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可分为带货推荐类、生活记录类、内容生产类。每一类别的角色扮演者,因其所占据的角色位置而进行着一系列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以上分类我们可以看出,短视频平台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完善的虚拟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产生着与现实社会结构相同的角色分工、角色职能。短视频的每一个用户也通过视觉符号认识自我和他人,从而找到符合自我的位置。

无论从短视频的功能还是短视频主体角色分类来分析,短视频中的角色虽以视觉符号显现于网络空间,但其角色本质却来源于现实生活。面对这一特殊的定位,短视频角色主体通过何种方式、途径,如何更好地构建角色、尽快地稳定角色,是接下来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 角色构建与稳定:线上虚拟与线下真实优势交织

短视频既然作为线上的产物,线下的延伸,因此,构建角色需从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空间同时入手。短视频中的角色构建既要遵循社会行为规范,满足现实社会中观众的社会期待;又要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网络空间的优势更好地提升角色扮演技巧,以便观者享受到异于现实社会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稳定角色。

(一)明晰现实社会受众心理需求

短视频作品以视觉符号极大地刺激着受众的感官,再加之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受众可卸去以往的角色伪装,完全回归“本我”,享受极度的放松与快感。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格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现实生活中大众为了能够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将会扮演多种角色,因此“本我”被掩盖在众多角色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本我”的消失。反而使得“本我”在毫无约束的空间中内爆。因此,短视频受众使用短视频的根本需求在于视觉的消遣、“本我”的释放。

短视频受众除了满足猎奇心理、娱乐消遣外,找寻现实社会中缺失的社交需求和尊重也是其使用动机。日常交际中,具有相同话题的角色主体会簇拥谈论,而缺失对话题关注和角色主体逐渐转变为边缘人。为了能够融入群体、增加人际间的交流,角色主体会及时关注短视频相关内容,以此获取社交货币,并从边缘人位置逐步走进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此外,部分观者则因在现实社会中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进入短视频的虚拟环境中。当短视频中相关内容与之产生共鸣,这类观众会迅速成为短视频主体的拥护者。例如,短视频创作者房琪,以短视频“北漂逆袭记”引起232.3万人次的点赞关注,她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理念以及真实的自身经历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二)提升网络空间角色扮演技能

当个体进行一个全新的角色扮演时,为了尽快能塑造成功角色,会主动进行相关行为准则、技能的角色学习。在短视频平台中,网络空间独特的前后台环境也成为角色扮演所借助的条件。戈夫曼曾用“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来描述人在不同情境中呈现出的角色扮演的差别。短视频平台正是角色扮演者的前台,在前台区域角色扮演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展现乐于被人接受的行为,隐藏属于真实自我又不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2]。长久以往使受众对角色扮演者形成固定的认知,树立长久的标签。例如,短视频角色扮演者“小李朝ye”,他借用一人饰多角的方式,模仿日常生活情节,以此在受众心中形成搞笑、生活的角色形象。在镜头前台,角色扮演者通过角色扮演技巧对角色进行理想化的展示。而在短视频实际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部分角色扮演者除了紧紧抓住前台的塑造区域,也会巧妙运用前后台间连接的中区进一步展现角色形象。现实舞台中中区作为隐藏角色扮演者本我的屏障,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短视频角色扮演者正是借助大众传统观念对中区的认知,故意在短视频平台适当地显露出自我在中区的行为,进一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增加了前区角色扮演的真实性。

不同类别角色应掌控好不同侧重点。“所谓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按照角色期待和规范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3]。针对不同类别的角色,角色扮演者的展示和技能学习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内容生产类角色扮演者李子柒,借用影像叙事手法、专业的拍摄方式成功塑造了田园式生活。而带货推荐类角色创作主体李佳琦的首要技能则是语言和副语言。标签化的语言“OMG”“所有女生”“买它买它”,使得女性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毫无犹豫地进行购买。不同类别的角色扮演者依赖着针对性的角色扮演技巧,在短视频平台成功构建了既能达到自身目的又能满足大众期待的角色形象,并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扮演者所构建的角色形象也从角色本身逐步转变为特定的符号,产生着更多的价值。

(三)媒介互动中的角色加固

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社会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3]。在短视频平台中,仅仅通过短视频的评论功能并不能使创作主体与受众持续保持持久的互动。为了能够增加角色扮演者与用户的互动,角色扮演者通过开启话题、发起挑战弥补互动缺失的时效性。例如,短视频中的“萌宠”话题,所有用户均可通过拍摄短视频的形式参与这一话题。这类互动使受众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完成角色扮演者的互动,这不仅增强了话题感、加固了角色扮演者的形象,而且使得亲身参与的用户真正找寻到了尊重感和归属感。

病毒式传播分享助力角色形象符号化。大众周身充斥着各种媒介,从一个软件行走至另一个软件。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会将前一个交流平臺中的信息带入下一个平台。加之网络传播的即时性,这一被分享的信息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迅速散开。这一情境下,当同一角色被多次分享传播,角色在受众心目中已悄然演变为符号,而后用户不断地消费这一角色形象的符号,与此同时,符号化的形成实质上加固了原有角色扮演者的地位。

三、角色扮演的新思考

角色扮演者经过反复的考量决定选择扮演某一角色时,无论是为了弥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缺失,或寻找失去的“本我”获取极度的狂欢,还是以获取流量以此转变为现实社会的货币,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相比现实社会的制约性,虚拟空间的较大随意性和大量涌现的视觉碎片,使得角色扮演者能够较快地达到目的,于此同时,也迷失在虚拟空间的迷障中。但短视频为网络空间的产物,其所具有的社会延伸属性使其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行为规范。当受众从短视频的狂欢中意犹未尽的走出,面对他们的依旧是原有的现实社会。当现实与虚拟的差距到达了极点,对于受众和角色扮演者来说是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释放,还是激化了原有的矛盾,我们无从得知。同时,短视频进入门槛低,各类角色扮演者都一涌而进,其中不乏低质烂俗以及未成年角色扮演主体。部分烂俗角色扮演会被大众抛弃,但当刺激、享乐超越了理性选择,角色扮演者和主体会从低俗中逐步走向娱乐至死的道路。此时仅单一依靠于受众的辨识能力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现实社会中监管主体的介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短视频中所出现的低俗糜烂之风。

随着短视频用户体量的快速增加,巨大的商业价值呈现于资本面前。现实社会中资本、权利的控制在短视频平台逐渐渗入。原本作为释放“本我”的清静之地,在主体与受众的表演狂欢中悄然而入。各大资本投入者占据话题、联合网红,为了利益为受众编织出触手可及的即时性快感。迷失在利益和欲望下的角色扮演者不断制造着各种奇观迎合受众的心理。资本控制下的角色扮演者虽获得了利益,但却永久失去了角色扮演的初心。

四、结 语

总而言之,短视频中角色扮演者与主体双方所产生的一系列交际行为,不仅仅是网络空间的互动,而且是不同角色扮演者因身份位置而做出的行为反应。短视频中大量用户的涌入,丰富了当下的角色集合,满足着社会需求。并且角色扮演者在短视频空间的经历过程丰富着本体的人格,所获取的角色扮演技巧以及应对角色冲突的方式,同样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现象具有借鉴意义。但不得不警惕的是,面对资本控制的不断渗透,角色扮演者如何在利益诱惑中,找寻角色扮演真正的意义。在长久的视觉刺激中,无论是角色扮演主体还是受众都迷失了原有方向,逐渐成为视觉景观的傀儡。因此,角色扮演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仅仅是填补社会结构的空白,更多是让个体在角色扮演中找到自我,完善人格。以此在繁杂的景观中把握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QuestMobile研究院.QuestMobile 短视频2019半年报告[EB/OL].http://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58.

[2]田雅楠.戈夫曼“拟剧论”的再思考———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谈起[J].中国报业,2017(8):84.

[3]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角色扮演短视频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角色扮演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