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写作到创意写作
——相思湖诗群作为创意写作实践的可能

2020-11-25 09:16董迎春
写作 2020年3期
关键词:诗群文学院迎春

董迎春 覃 才

相思湖诗群成立于2004年。作为一个立足于广西民族大学且以文学院“作家班”师生为主体成员的高校文学社团,其诞生与发展无不与广西民族大学既有的“相思湖作家群”文学创作传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多年的“大写作”平台建设及“作家班”办学息息相关。“他们重视诗意与诗美的生成与创造,同时也注意‘群’中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多元’的写作景观成为相思湖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董迎春、朱茂瑜:《“厚意载美,和而不同”——“相思湖诗群”创作现状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可以说,一批又一批的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正是熏陶着“相思湖作家群”前辈诗人、作家的创作传统,及有感于文学院良好的创作氛围而提笔创作,并由此走上广西文坛和中国诗坛。十五年来,陆辉艳、侯珏、卢悦宁、覃才、思小云、祁守仁等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以良好的诗歌成绩,为“相思湖诗群”赢得了区内外的影响。他们不仅在广西文坛和“文学桂军”当中颇有业绩,而且也备受中国文坛关注。作为一个高校文学社团,相思湖诗群显示了高校文学社团在培育诗坛青年诗人,以及高校中文写作专业在坚持学院化的经典性、精英性写作方面所具有的成功经验与可能。

一、扎根“湖畔”的文学写作谱系

自“五四”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具有高校文学社团和“学院派诗歌”性质的大学生诗歌一直是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而且从80年代开始,与当代诗歌发展与转型有关的“朦胧诗”“新生代”及“第三代”等诗歌运动和浪潮大都与大学生诗人和大学生诗歌有关。吴思敬指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新生代’或‘第三代’诗人揭竿而起的时候,在潮头上起落的非大学生诗人莫属了。”①吴思敬:《多维视野中的大学生诗歌》,《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由此可见,新诗百年来,身处高校文学社团的大学生诗人的诗歌创作和与之相关的大学生诗歌的发展,是现代汉语诗歌发展的某种传统与特征,持续性地影响着百年新诗的发展。广西民族大学虽地处南疆,但自1952年建校以来,韦其麟、苗延秀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广西民族大学工作期间的诗歌创作,80年代前后还是广西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青年诗人杨克和黄堃等创办“朝花文学社”和“春华文学社”,及后来成立的“相思湖文学社”(1989年由“朝花文学社”和“春华文学社”合并与易名而来,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刊名),这些具有高校文学社团和“学院派诗歌”性质的大学生诗歌创作与实践,构建起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大学生诗歌写作的影响与传统,在广西诗歌和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当中也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畔”一直被视为诞生诗人和作家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相思湖畔”工作或求学的韦其麟、苗延秀、侬易天、黄堃、鲁西、杨克等知名诗人,蓝怀昌、东西、黄佩华、凡一平等实力小说家,以深有影响的创作实践与成绩建构了“相思湖作家群”的创作传统与影响。“‘相思湖作家群’是指曾经和现在在广西民族大学执教以及在广西民族大学求学过的当代作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等形成的群体。”②容本镇:《相思湖作家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相思湖畔的“相思湖作家”在小说、诗歌、批评等方面建构起了自身的传统与影响。大禹、蒙胧在《相思湖:少数民族作家的摇篮——相思湖作家群现象研讨会综述》一文中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广西民族学院走出了大批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形成了一个令文坛瞩目的人数众多的‘相思湖作家群’,并成为南国文学天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③大禹、蒙胧整理:《相思湖:少数民族作家的摇篮——相思湖作家群现象研讨会综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在这一批作家和诗人当中,韦其麟曾先后担任广西作家协会主席(1986—1991)、广西文联主席(1991—1995)、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96—2001),苗延秀(1918-1997)曾任广西文联副主席(1959—1980),蓝怀昌曾任广西文联主席(1995-1999),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东西曾任广西文联兼职副主席(2007-2017),现任广西作协主席(2012—)、广西文联副主席(2017—)。可以说,无论是在作品的影响,还是在作家和诗人的个人成就方面,以韦其麟、苗延秀、东西、杨克等为代表的诗人和作家,不仅建构起了“相思湖作家群”在区内外的影响,而且在半个世纪的更新换代过程中,也孕育了相思湖畔具有深厚传统意蕴的小说、诗歌创作氛围,激励一代代“相思湖”学子的创作。

受广西民族大学浓郁的文学创作传统与氛围影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教育历来也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与实践,不断地“通过提供一个创作氛围极其浓郁的平台,促使、激活学生发展出作家年需要具备的写作才能、文化品质、精神向度和心理素质”④陆卓宁、王尔勃、郭金世、马现诚编:《经典重构与文学化境》,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年版,第252页。。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通过自身具有的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写作”品牌与“作家班”配套教学及“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等,积极引导中文专业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与实践。特别是2004年,在文学院写作学专业获得自治区级首批重点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教研室的教师鲁西、李大西、董迎春和学生侯珏、肖潇、黄玲娜等发起并组成了以诗歌创作为主的“相思湖诗群”,走上了一条以“教师带学生”“教与学”相结合的高校诗歌(文学)创作(现今称为创意写作)探索之路。十五年来,从相思湖诗群走出的一批80后和90后诗人、作家(他们当中很多是最开始写诗,后来转写小说),已经成为“文学桂军”或者中国诗坛的青年诗人的重要组成之一。可以说,2004年以来,在“相思湖作家群”的传统影响下,相思湖畔的师生(主要为文学院中文专业)也以不错的诗歌创作成绩与影响建构起了相思湖诗群的诗歌创作理念与追求,这既显示了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所具有的诗歌创作的新特征与可能,也证明高校中文专业以诗歌教学和诗歌写作培育写作人才和创意写作人才实践的可行性。

从创作的成果方面看,十五年来,相思湖诗群的刊物《相思湖诗群》已出刊12期,相思湖诗群的代表诗人陆辉艳、侯珏、卢悦宁、覃才、思小云、祁守仁、李富庭等的作品(组诗)先后地发表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诗刊》《青年文学》《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并且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文学院的扶持,陆辉艳、侯珏、卢悦宁、李冰、杨群、朱茂瑜、唐丹岚、祁守仁、李富庭等三十余名学生出版了个人的诗集。陆辉艳成为广西“2015—2017年美丽南方·广西”签约作家(2016),覃才诗集《壮人》入选2017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青年诗人侯珏的长篇小说《一厘米国境线》入选2018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董迎春《民族志视域下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研究》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可以说,十五年来经过相思湖诗群师生的努力,在个人的作品发表、《相思湖诗群》刊物和“相思湖诗群丛书”的出版方面,相思湖诗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影响方面看,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相思湖诗群不仅先后在《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诗江南》《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红豆》等多家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以专辑的形式推出,入围了中国诗歌流派网、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发起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展”(2014),《相思湖诗群》刊物被《中国诗歌》杂志社评为“中国2012年十大民刊”(2012)。这些来自中国重要刊物的推介与肯定,显示了相思湖诗群在21世纪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影响与价值。相思湖诗群除了以“群体”的形式产生影响外,在个体的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如陆辉艳入选了诗刊社举办的第32届“青春诗会”(2016)并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2017),董迎春、李冰、陆辉艳曾分别荣获由《广西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2006)、第五届(2007)、第十一届(2013)“广西青年文学奖”,苏丹、祁守仁、思小云、覃才入选《星星诗刊》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覃才、祁守仁、刘宁入选《中国诗歌》杂志社举办的“新发现”诗歌夏令营等。可以说,在广西文坛和中国诗坛21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中,相思湖诗群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时不时地出现于大大小小的诗坛事件当中。这既显现了相思湖诗群在广西文坛和中国诗坛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也表明广西民族大学中文专业写作人才培育的实效。

此外,从2006年开始,相思湖诗群就有意识地打造自身的品牌活动。十五年来,相思湖诗群就主办或参与举办了“首届相思湖诗歌节——纪念诗人海子诗歌朗诵会”(2006)、“中国·南宁相思湖诗群迎春诗歌朗诵会”(2007)、“台湾诗人洛夫与诗群座谈会”(2007)、“相思湖十周年暨端午诗会”(2014)、“第十六届国际诗人(南宁)笔会”(2015)等一系列面向区内外的大型诗歌活动。相思湖诗群主要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董迎春指出:“在活动中‘相思湖诗群’得以把视野也渐渐扩向广西各地,走向全国;在诗友们的交流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艺,同时也在无形中获得公共关注的可能。”①董迎春、朱茂瑜:《“厚意载美,和而不同”——“相思湖诗群”创作现状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很明显,作为高校文学社团,相思湖诗群十五年来持续举办的具有某种方向性、主题性、品牌性的诗歌活动,不仅慢慢建构起了自身的诗歌创作与交流氛围,而且也将相思湖诗群融入中国诗坛发展的大潮之中,特别是相思湖诗群几乎每年一届的“3.26海子诗歌朗诵会”已成为中国高校文学社团的代表性活动之一,备受中国诗坛关注。

显然,十五年来,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的写作引导与训练下,相思湖诗群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不断地出现于21世纪的广西文坛或中国诗坛的发展过程中,以不错的创作成果和影响成为广西文坛或中国诗坛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二、诗歌作为写作训练的方式与理念

十五年来,虽然“‘相思湖诗群’众诗人的创作呈现出‘尊重个性’,‘兼容并包’的总体特征与因人而异的多元取向”②李大西、苏志伟、董迎春主编:《相思湖诗群》2006年第3辑,序言第7页。,但精英性、经典性、现代性的创作意识,作为创作的一种理念始终贯穿并影响着相思湖诗群的写作训练与实践。随着诗歌创作技巧运用的娴熟和对诗学观念理解的深化,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先由“抒情”到“哲思”,再由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变。可以说,“‘相思湖诗群’的书写,通过积极探索当代诗歌的语言及形式,重视语言本体的回归,在诗学传统中自觉融入现代意识,为当代汉语诗歌探索性的写作提供了某种实践与可能。”③董迎春、粟世贝:《语言本体与内部生长——“相思湖诗群”2009年以来创作综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纵观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十五年的作品可知,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化与转变,既显示了相思湖诗群的创作活力与审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相思湖诗群众诗人扎根“相思湖作家群”传统与南方地域特色,进行现代诗歌新的探索与实践的方向与可能,在当代青年诗歌当中表现出明显的广西地域特征与南方意识。

(一)个体经验的“再现”与“抒情”作为一所地方性民族类院校,广西民族大学学生主要来自广西的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一般从未创作过现代诗歌。所以,在相思湖诗群成立之初,“除了‘社会学’专业的长河之前写过一些有明显传统味道的诗歌,其他人从来就没有什么诗歌知识”④李大西、苏志伟、董迎春主编:《相思湖诗群》2006年第3辑,序言第2页。。在诗歌写作经验与技巧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尽管在鲁西、李大西、董迎春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的摹仿与创作,但他们的创作主要以二十余年来个体经验的“再现”与“抒情”为主。在2005年的《相思湖诗群》创刊号中,李冰的《梦里,童年》“井绳滑落/水桶‘咚’地被吃掉/不敢探头/井里/总有张脸/诡谲地颤抖”⑤李冰:《李冰的诗》,《相思湖诗群》2005年第1辑。,侯珏的《农耕是撅开土地的嘴》:“叔父们挥起黑色的铁锄哟/原来是要撅来土地的嘴/好让这个年年新鲜的女人吞下/粮仓里的谷粒/后院的马粪/好让这个世代劳动的母亲吐出/四月青蛙八月谷物/——养活村庄”⑥侯珏:《侯珏的诗》,《相思湖诗群》2005年第1辑。,肖潇的《一个吻》:“很多年前/你我分手的路口/已经没有路灯守候/一个人走路的时候/我仍在怀念牵手”⑦肖潇:《肖潇的诗》,《相思湖诗群》2005年第1辑。,主要以再现他们的童年记忆、乡土经验及青春情感等主题为主。显然,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在相思湖诗群成立之初,由于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认知的局限,也由于写作技巧的不足,个体的童年记忆、乡村生活经历及围绕青春与爱情的抒情成为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诗歌创作的“入门方法”与主要内容。

(二)都市或生存的“孤寂表现”由于“‘相思湖诗群’的写作个体在大学校园背景之下,大多数接受了规范的‘诗学’训练,……形成了‘学院派’注重意象与诗意、诗美的这一风格。”①董迎春、朱茂瑜:《“厚意载美,和而不同”——“相思湖诗群”创作现状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因而,随着相思湖诗群指导教师鲁西、李大西、董迎春等人的写作教育观念和诗学观念的成熟,也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媒介的兴起与流行,及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与中国诗坛的接触增多(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大陆著名诗人叶橹等先后到广西民族大学讲学,与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交流),这些年轻诗人的诗歌创作技巧、理念也从特定阶段的个人经验的“再现”与“抒情”向关于都市或生存的“孤寂诗写”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相思湖诗群主要指导教师董迎春以诗人海子的诗歌创作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精英化、经典化的创作。

“可不可以从我的生活中减去这些东西/譬如电钻的切割声 搅拌机的轰鸣声/车流声 吵闹声清晨邻居的做爱声/朋友出卖了我之后的数钞票声”(陆辉艳 《可不可以从我的生活中减去这些东西》)②陆辉艳:《陆辉艳的诗》,《相思湖诗群》2010年第7辑。,“舒适,但是并不心安/清晨你走近人群,看见绿萝/它深深呼吸,如这不冷静我城市//十九年,生活在清凉的颜色中/生活在幸福的焦虑中/你将自由感慢慢蒸发”(卢悦宁《绿城市》)③卢悦宁:《卢悦宁的诗》,《相思湖诗群》2010年第7辑。,“我是一只啃着溃烂食物的蜘蛛/我在春天的屋檐下/吐丝,结网,搜罗/只为了‘活着’”(兰世兵《我是一只啃着溃烂食物的蜘蛛》)④兰世兵:《我是一只啃着溃烂食物的蜘蛛(外四首)》,《相思湖诗群》2011年第8辑。。很明显,在陆辉艳、卢悦宁、兰世兵三人2010年以来创作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个人诗歌创作经验的丰富、技巧的娴熟,他们诗歌创作的表现维度与审美意蕴已从原来的乡村、童年、爱情等主题的再现与抒发,转变到了切合他们身处都市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当下思考。这些带有都市或生存的“孤寂诗写”特征的诗歌创作,表现了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群体创作的知性发展与转型特征。

(三)民族或文化的“哲思”广西民族大学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其地域性、民族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及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构成比例是其显著的特色。相思湖诗群作为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一届又一届师生为主体成员,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作家群”(韦其麟、苗延秀、凡一平、黄佩华都为少数民族诗人或作家)文学创作传统为审美意蕴的诗歌创作群体,其的成员如谭慧娟(壮族)、兰世兵(瑶族)、覃才(壮族)、栗世贝(壮族)、李富庭(瑶族)、祁守仁(回族)、刘宁(纳西族)等都为少数民族青年诗人,所以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与思考过程中,以自身的民族身份、风俗、文化进行现代诗歌创作、是他们的诗歌探索与追求之一。他们综合民族、时代及都市生存体验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意蕴。

如“相思湖诗群”中的壮族青年诗人覃才在其入选2017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重点扶持项目的民族长诗集《壮人》中写道:“大火烧山,最大的火之后/蛙神和蛙神之子,在骆越的山上高高的死去/它们的死成为悬崖,河流的秘密/大火逃生的壮人/在火中取火,跳跃,跳舞/在水中游泳/他们在蛙的形式里随处可见的活着”。在这一首诗当中,覃才以壮族文化的发源地“花山”(左江花山岩画景观)为表现对象,将个人的民族身体与意识融入壮族的蛙人传说、骆越文化、花山文化之中,在个体与民族不分彼此的对话与想象之中,诗中“他们在蛙的形式里随处可见的活着”哲理性的表现了当下壮族青年的生存状态和壮族文化的微妙关联。与具有壮族身份的青年诗人覃才一样,祁守仁、刘宁、李富庭在个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也以回族、纳西族、瑶族的文化与传统开展具有当下性、时代性的思考与表现,展现了他们对民族或文化的沉思与哲理化观照。

(四)以“否定情感”为主的“超验”追求查尔斯·伯恩斯坦指出:“审美形式的终点注定是疼痛、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①[美]查尔斯·伯恩斯坦:《语言派讲学》,罗良功等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13年版,第253页。在十五年的诗歌教学与创作过程中,相思湖诗群的指导教师李大西、董迎春及近年来的学生在自身的诗歌创作与审美情感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否定情感”为主的“超验”书写观。对这种否定创造的超验写作转向与追求,相思湖诗群指导教师董迎春在其著作《当代诗歌超验论》中这样写道:“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不断成熟,文学愈加关注人类的否定情感与价值反思,以及时代狂欢与精神贫困等形而上学的终极问题与话语。”②董迎春:《当代诗歌超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85页。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的诗歌表现维度与审美意蕴,从初始阶段被动的个体经验的“再现”与抒情,向审美的、诗性的“表现”与“哲思”转变,反映了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从原来的单一化的正面描写爱情、抒情感情、叙述经验向纵深化地感知孤寂、探知虚无、展现心灵的超验世界转变。很明显,一种以“否定情感”为主的情感与认识转向和“超验”书写观,让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知道如何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孤寂、虚无、心灵世界和超验世界,以提升诗歌创作和文学创作的现代性与深度。

“外面,夜色朦胧/月光里,一些孤独在走/一些秘密沿街绽放/一些人们在留。我知道/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黑夜/出生或者辞别/唯有这趟摇晃的列车/既不挽留过去,也不偷窥未来。”(刘宁《孤寂之书》)③刘宁:《孤寂之书(外二首)》,《民族文学》2018年第3期。在刘宁的这首诗歌当中,她对个人孤独的认识由月光、黑夜、列车及人所组成的一个超验世界构成。对她来说,千万年来在夜色的倾泻而下的月光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与其个人的孤独如出一辙,所以在她面对月光的时候,月光的孤独也即她个人的孤独。在具有孤独意蕴的月光下,孤独本身、“一些秘密”“一些人们”也染上的孤独的特质,它们在月光下并无交集,各自处于平行的孤独情感维度与超验世界当中。而月光下,“黑夜的出生或者辞别”“列车的离去”则构成了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事件和情感的超验表达。1994年出生的青年诗人刘宁是文学院2013级作家班学生,她这种具有否定情感(感知孤寂、探知虚无、展现心灵世界)的超验书写特征,反映了近年来相思湖诗群教师与学生的创作维度与审美意蕴的“超验”转向与追求。

综上所述,在十五年的诗歌创作与理念探索过程中,相思湖诗群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诗歌创作表现维度与审美意蕴经历了一个由“抒情”到“哲思”,由“再现”到“表现”的转变与深化过程。可以说,在这个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念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相思湖诗群的指导教师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既慢慢地建构起相思湖诗群的知性表达与诗学理想,也呈现出高校中文专业精英性、经典性写作与教育的实践可能。

三、诗歌教学作为创意写作实践的可能与社会影响

新诗百年来,大学生诗人群体及其进行的诗歌创作无疑直接推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当我们审视与归纳这些大学生诗歌写作的动因时,可以发现他们年轻阶段的诗歌创作与高校文学社团的联系十分密切。波兰诗人米沃什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大多数诗人而言,诗歌是他们的学校笔记本的一种继续,或者——这既是实际情况,也是打比方——是写在笔记本边缘上的。”④[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诗的见证》,黄灿然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纵观当代中国诗坛,当下代表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亦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可以说他们的成长得益于其所就学的高校文学社团深厚的文学氛围与底蕴。如当代中国诗坛中的海子、骆一禾、西川、臧棣等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1956成立)有着直接的关联。邱华栋、洪烛、王家新,及杨小滨、陈先发等诗人,他们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分别与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1981)和武汉大学的“浪淘石文学社”(1982)有着直接的联系。显然,高校文学社团所依附的中文专业悠久、深厚的文学传统与底蕴,对大学生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一意义上,相思湖诗群回归语言“本体”的诗学追求和担当,无疑既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条坚定而有力的方向,也对当代诗坛“口语写作”“非诗写作”的创作趋势也给予相应地增补与改善。同时,相思湖诗群新世纪以来举办的“台湾诗人洛夫与诗群座谈会”(2007)、“第十六届国际诗人(南宁)笔会”(2015)及“3.26海子诗歌朗诵会”(每年一次)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和文化事件,也展现了它作为一个高校文学社团在传播精英文化、培育精英意识的综合性、丰富性的“立体”可能。可以说十五年来,从相思湖诗群中成长起来的董迎春、大雁、陆辉艳、侯珏、卢悦宁、覃才、祁守仁等青年诗人,体现了相思湖诗群作为一个高校文学社团在推助青年诗歌创作、培育青年诗人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这在极大程度上表现了高校中文专业培育精英文学、纯文学及创意写作人才的实践可能。

第一,相思湖诗群十五年来的诗歌创作,传承与丰富了广西民族大学和“相思湖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传统。

作为一个立足于广西民族大学的高校文学社团,21世纪以来,相思湖诗群能够诞生出一批又一批热爱诗歌创作、并且出现一批在当下中国诗坛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诗人,不仅得益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大写作”课程教师的悉心指导,更受到“相思湖作家群”当中韦其麟、苗延秀、侬易天、黄堃、鲁西、杨克等前辈诗人榜样力量的影响与激励。可以说,“‘诗群’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离不开‘相思湖作家群’自身的文化血脉与传统,离不开韦其麟、杨克等这些国内重要诗人的影响”①董迎春、粟世贝:《语言本体与内部生长——“相思湖诗群”2009年以来创作综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也正是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的诗歌传统与榜样力量,让相思湖诗群的青年诗人积极而执着地投身于现代诗歌创作,他们希望像相思湖畔的前辈诗人一样,在自己的青春年华与诗歌结缘,或者像前辈诗人一样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十五年来,相思湖诗群当中的董迎春、大雁、陆辉艳、侯珏、卢悦宁、覃才、祁守仁、思小云、李富庭、刘宁等一批青年诗人的成长及他们出版的个人诗集,或是获得广西文学“广西青年诗歌奖”和《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等重要的奖项,说明了他们的成绩与影响。可以说相思湖诗群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不仅传承与丰富了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和相思湖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传统与底蕴,也表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以诗歌教学作为写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可行性。

第二,相思湖诗群十五年来的诗歌教学与实践,推进了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大写作”品牌向“创意写作”转型。

相思湖诗群的成立与写作人才培养,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写作学专业改革和“作家班”教学有直接的关联。2004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以“大写作”精品课程为名,改革原来传统的“写作学”课程,当年申请自治区精品课题并获得通过。2006年,为了更好地探索“大写作”课程的转型与发展可能,文学院成立“作家班”试点教学。由于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中鲁西、李大西、董迎春等一批写诗的教师,原来每年在“写作学”课程上指导中文专业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发表,诗歌写作教学和效果都不错。写作学专业改革为“大写作”精品课程之后,他们与热爱诗歌写作的学生就成立“相思湖诗群”,并融入“作家班”写作教学与训练之中。这就让文学院的写作人才培养与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下、课后。十五来年,文学院每一届“作家班”(现为创意写作班)中热爱诗歌创作的学生,都成为了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的代表,而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与影响,也反过来说明了文学院“大写作”精品课程改革与“作家班”办学的成效与意义。2017年,“相思湖诗群”、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大写作”精品课程及“作家班”办学相辅相承的发展关系,更是促进了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与“创意写作班级”的设立,使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写作教学对接了国内外创意写作发展的趋势。

第三,相思湖诗群十五年来培育青年诗人,推动了新世纪广西青年诗歌的发展与“文学桂军”的创作。

新世纪广西文坛的发展与“文学桂军”的创作,除了韦其麟、冯艺、东西、黄佩华、凡一平、盘妙彬、黄芳、朱山坡等知名诗人与作家的持续创作与影响,就以董迎春、大雁、陆辉艳、侯珏、卢悦宁、覃才、祁守仁、思小云、李富庭、刘宁等一批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的崛起为显著标志。在这批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当中,董迎春是大学教授、批评家,也是诗人。陆辉艳2016参加了中国诗坛级别最高的“青春诗会”,2017年获得“华文青年诗人奖”和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覃才诗集《壮人》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侯珏长篇小说《一厘米国境线》入选2018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祁守仁、思小云、李富庭、刘宁等人的诗歌陆续发表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诗刊》《青年文学》等重要期刊。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影响上来看,相思湖诗群十五年来培育的一届又一届青年诗人,如今已经构成了新世纪广西青年诗歌发展与“文学桂军”创作的主要力量,在区内外都有良好的声誉与影响。

第四,相思湖诗群十五年坚持的经典性、知性的诗歌创作,对接与表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诗性意蕴与审美空间。

相思湖诗群的主要指导教师,也即“作家班”“诗歌创作”课程的课任教师董迎春,2004年来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任教,他先后参与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大写作”精品课程改革、“作家班”与“相思湖诗群”的创办之中。在十五年的写作教学(为“作家班”开设“诗歌创作”“小说写作”等课程)过程中,董迎春一直提倡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对中西方经典作品的阅读,为“作家班”学生和相思湖诗群成员灌输经典性、精英化的写作意识。他作为当代诗歌研究的学者,推荐“作家班”学生和相思湖诗群成员从阅读与摹仿海子、顾城、昌耀、穆旦、波德莱尔、里尔克、马拉美、兰波、特朗斯特罗姆等中西方经典诗人的作品开始诗歌创作。一届又一届热爱诗歌的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也即来自广西民族地区的、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同时也是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现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学生,正是在董迎春这种经典性、审美性的写作意识影响下,能够快速地理解现代诗歌,并培育起进行现代诗歌创作的能力。十五年来,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诗歌创作的表现维度和审美意涵由“抒情”到“哲思”、由“再现”到“表现”的知性转型与深化,表现了相思湖诗群整体性的诗歌理念与追求对接上了现代汉语诗歌当中的象征主义、超验追求,表现现代汉语诗歌的诗性意蕴与审美空间。

显然,作为一个立足于广西民族大学的高校文学社团,相思湖诗群的诞生与发展,及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诗人的诗歌成绩与影响,无疑丰富了“相思湖作家群”的时代意蕴,创造了“相思湖作家群”新的发展特征与可能。对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写作(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和写作人才培养而言,相思湖诗群的成绩,说明了十余年来“写作学”向创意写作课程转型的成效与意义。而对于广西诗坛、“文学桂军”及现代汉语诗歌而言,相思湖诗群十五年来的崛起与发展,无疑是为它们增添了不少的青年力量与未来的发展可能。可以说,相思湖诗群作为一个在21世纪发展起来的高校文学社团,其十五年来所坚持的经典性、精英性写作意识与理念,暗合了中国新诗知性、诗性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十五年来,相思湖诗群传承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的“相思湖作家群”创作传统与底蕴,依托广西民族大学“大写作”精品课程和“作家班”办学的优势,坚持以经典性、精英性的写作意识与理念开展现代诗歌的创作。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一批又一批相思湖诗群青年诗人以不错的诗歌成绩,建构起了相思湖诗群在新世纪广西诗坛、“文学桂军”及当代诗歌当中的影响。可以说,相思湖诗群的青年诗人们是在恰当的写作引导、训练及实践之下,创造自身在广西诗坛或者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当下全国高校中文专业的创意写作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相思湖诗群的写作人才模式与成效无疑呈现出创意写作实践的一种可能。

猜你喜欢
诗群文学院迎春
孙迎春美术作品
迎春
迎春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八佾”何以“舞于庭”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飞雪迎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