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收入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2020-11-25 05:52汪廷美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区际居民家庭消费结构

汪廷美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速开始放缓,高投资增长率与低消费率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我国区际收入差异明显,东部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区域,这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始终存在一定不足,难以真正实现转型升级。针对当前的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加快缩小区际收入差异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考虑,为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区际收入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针对如何缩小区际收入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化过程

(一)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呈现出以下两点特征:首先,居民的人均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78年至2019年已增长175.3倍,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其次,我国居民的财富分配差距变大,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基尼系数已超过上限,居民的财富收入分配差距已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最后,我国不同区际间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的省份间的收入差距仍逐年拉大。

(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

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能够表达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情况和消费结构特征,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划分成八类不同消费结构,从而进行总体特征考察。

第一,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发生改变。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特征是:其一,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有波动,在1983年达到顶峰,自199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消费结构也更加合理;其二,基于消费结构中各类消费品的种类比重分析可知,我国居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类支出,到2000年时吃穿的消费支出比重开始降低,在教育和娱乐方面的支出开始攀升,消费结构由生活基本消费转变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其三,基于消费结构质态来分析可知,到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已下降至0.5以下,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从温饱阶段迈入小康阶段,到2019年恩格尔系数稳定在0.4以下,说明居民的家庭消费结构已达到富裕阶段。

第二,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变动度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至今,在变动速率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消费结构波动较大,近年来则呈现稳态。改革开放第一阶段1986-1992年间仍属于温饱阶段,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变动不大,此时期内消费支出占比较高的是食品和衣物消费,但二者的结构变动值均小于1%;第二阶段1993-1997年消费结构变动度提高,食物支出变动率增加,通信支出开始上升,住房支出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消费结构的变动颇为明显,食品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对消费结构的变化贡献率降低,车辆交通、住房和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上升,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度影响较大,此阶段的消费结构已明显向享受服务型发展,消费结构已处于富裕阶段。

第三,区际收入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造成显著影响。其一,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食物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而降低;衣物消费支出中,衣物支出所占比重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又呈下降趋势;住房消费支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先降低再增加;家庭用品、教育文化和交通通信等方面支出所占比例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医疗健康方面支出所占比重则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呈现“U”型趋势。其二,我国区际间的收入存在差异。整体来看,我国东部区域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均较高,中部和西部则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消费结构上,我国东部区域在食品、衣物和医疗健康方面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低于其他区域,说明东部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食品和衣物等基础生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降低,居民健康意识的上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居民身体素质得到加强,此外城镇内的医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使其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比例也降低,东部区域居民在交通和教育文娱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则较高,说明东部区域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处于享受型的发展阶段,东北区域居民在衣物和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较高,严寒的气候导致居民在衣物上的支出更高,房屋保暖和密封要求也使该区域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更高。

区际收入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一)收入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本文选取2010-2019年间我国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将消费结构按收入划分为七个层级作为截面数据,随后将居民消费支出按项目分为七类,即食品、衣物、住房、教育文化、家庭设施及服务、医疗健康和交通通信,最后加入变量总消费支出,构建了含八个消费类型的需求模型。模型设定7个虚拟变量,面板数据模型见式(1):

式(1)中,Yit是第i个收入层级居民在第t年的人均消费支出;Xit为第i个收入层级在第t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μit为随机干扰项。根据面板数据不同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及检验统计量实测值,本文采用变截距模型建立总消费支出、衣物、家庭设施及服务、医疗健康和交通通信等五项消费类型的需求模型,食品消费采用变系数模型,教育文化和住房消费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基于不同模型得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结果见表1-表3所示。

表1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截距模型分析结果

表2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截距模型的自发消费支出额

表3 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消费结构变系数模型分析结果

由表1和表2可知,在居民的总消费支出方面,低收入户与高收入相比,在自发消费上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在消费支出项目方面,居民对食品和衣物的消费随着收入上升而持续增加,在家庭设施和医疗健康方面,收入水平的上升也提升了其自发消费水平;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上,收入水平和自发消费能力也呈正向关系;而在教育文化方面,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自发消费支出差异较小。

表4 区际间各类消费需求的回归方程分析结果

表5 我国31个省份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估计值

根据表3可知,我国居民在食品消费支出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呈降低趋势,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支出也随着收入的提升而增加,中高收入户的居民对食品还有潜在的消费需求。

(二)区际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0-2019年间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的消费支出数据,首先将我国居民家庭收支信息按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截面数据,随后将居民消费支出按项目分为七类,即食品、衣物、住房、教育文化、家庭设施及服务、医疗健康和交通通信,最后加入变量总消费支出,构建含八个消费类型的需求模型。每个模型设定31个虚拟变量,面板数据模型见式(2):

式(2)中,Yit是第i个收入层级居民在第t年的人均消费支出;Xit则为第i个收入层级在第t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αi代表第i个区域居民家庭不考虑收入因素时的自发消费支出;μit为随机干扰项。本节采用变截距模型建立八项消费支出项目的需求模型,数据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计算结果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出,各回归方程的数据指标皆通过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区际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探究区际差异对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对八项消费支出的自发性消费支出项αi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

根据表5可知,根据省份的不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首先,在总消费支出项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总消费支出位居前三位,表明这些区域内居民的消费倾向较强,而江苏、新疆及河南的居民消费总支出处于后三名,西部绝大多数省份的总消费支出超过平均水平,表明人均收入较低区域的居民,其消费支出仍可能高,二者并无因果关系。其次,就消费支出项目来说,北京、上海和广东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位居前列,部分中西部省份该项支出则低于平均值,表明经济发达区域的居民对生活必需品之一的食品有更高的消费需求;衣物、住房和医疗健康消费支出方面,东北区域的平均消费支出最高,据推测是由于该区域气候寒冷,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区域,以上项目的消费支出较低,可认为是该区域居民对此类消费需求已得到满足,持续消费的欲望较低;在家庭设施和教育文化方面,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消费支出最高,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区域,居民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投资与享受;西部大部分省份则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较高,可认为该区域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潜力更大。最后,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其消费结构更合理,其他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稍低,消费结构还存在优化空间。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取2010-2019年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相关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区际收入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食品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教育文化、交通通信、医疗健康和住房等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

第二,住房、医疗健康和衣物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与居民收入水平差异无显著关联,食品、教育文化、交通通信和住房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则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

第三,我国东部区域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合理,东部区域整体生活质量更优,中西和东北部区域的消费结构层次较低。

(二)建议

第一,合理分配收入,降低居民的收入差距。首先,要提升居民的就业率并扩大就业面,构建合理的税收体系,优化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政府有关部门要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增加公共项目支出,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并平稳提升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其次,针对区际收入差异,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贯彻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经济等发展规划,各区域也应基于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增强区域内部扶贫助农,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

第二,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其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居民在交通、通信、医疗健康、住房和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成本;其二,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执法检查力度,引导企业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其三,有关部门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其四,有关部门要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向教育文化、娱乐和信息等方向倾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降低区际间发展差距。

第三,通过消费信贷刺激居民消费。有关部门要鼓励金融市场推出更多优质的信贷品类,完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正规化发展,健全信贷组织机构,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信贷体系。

猜你喜欢
区际居民家庭消费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际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现状及其立法研究
论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证据之取得与评价
我国区际法律冲突解决机制研究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