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共赢之小组课堂教学策略

2020-11-25 16:46毕凤平
读与写 2020年15期
关键词:组员图形评价

毕凤平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 广东 广州 510800)

前言

新课标(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课堂也从“讲授”走向了“活动”,从“怎样教”转化成“怎样学”,“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成了新课标下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和教学的手段分离或割裂了,缺乏了一致性。有的甚至只把活动当作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组员们看似都在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实则貌合神离,学习效率低。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真正实现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学生“学的过程”,达到互助共赢,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

1.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小组。每小组的人数可以是四到六人,分组的宗旨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时注意:1、关系太好并且自制力差的同学不能同一组否则容易跑偏;2、程度相差太大也不适合分在一组,否则会让学得差的学生容易自卑;3、都对知识掌握不好的分在一起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组合的方式可以有三种:1、男女搭配型(性别型)。2、优势互补型(异质型)。3、水平相近型(同质型)。组员可以是趣味相投的适合长期组合的同学。分组时尽量做到每组各有一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组员明确分工,“组长”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负责其他成员的工作分配,“操作员”负责些实践中的实物操作,“记录员”负责把小组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做记录,“小导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小组的结果和观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以便在全班分享、交流。组内的每个同学都编号,建立帮扶对象,1、2、3、4号的同学的学习能力由弱到强,“4”号同学(组长)帮助“2”号同学,“3”号同学(“小导师”)帮助“1”号。

2.在小组学习中展现自我,实现互助共赢

2.1 发挥异质小组中的帮扶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长处,各尽其职。如教学:根据题目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可以让学习适中的同学口头提出问题,并让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列式作答。而能力强的同学看看提的问题在语法上有没错误,语言的表达够不够简洁。并且让解答的同学说出算理,如若解答错误,组内的同学帮忙纠正。

2.2 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探讨、实践。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老师要明确合作教学内容,区分清楚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学,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自己学,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兼容。过于简单的问题不适宜讨论会使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学生讨论不出结果的问题不要作为讨论的内容,学生经验知识太少的问题不要讨论。单位制内的规定,不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如教学“千克的认识”中克和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就不用学生讨论为什么1千克=1000克?直接呈现即可。在教学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鼓励学生先动脑筋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找出各种平均分成4份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学生通过“说给别人听”产生了“最好的学习”。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多角度挖掘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能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有的小组想出了剪拼的方法,有的建议用尺子去量,有的小组想到利用一种图形作单位对图形进行测量等等,我都耐心地让学生进行论证和操作,最后经共同的商议和倾听书本小精灵的建议后小组在各种图形中选取自己组喜欢的图形作单位进行测量,小组里的同学分工合作,在“操作员”、“记录员”、“小导师”、“汇报员”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得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方法同时也探讨出用哪种图形作为测量图形的面积单位最合适。在活动中学生进行了深度的学习,把要教学的知识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生成,形成数学现实,让教材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性。

2.3 把握教材本质,分层教学,凸显个性化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看见每个学生”,孔子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数学课堂上,应该让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老师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同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这些分层的学习单为载体,实施个性化学习。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三类不同层次的练习。A:数出规则图形的面积。B:数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C:在格子图上画一画,算一算,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A类是最本节课要掌握的基本内容。B类是在A类的基础上做了变式。C类就是对这节课的拓展和提升。学生从A到C对自我进行挑战,做完一类的同学可以对照答案,修正自己的答案。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组内的“小组长”或“小导师”。“小组长”和“小组长”要学会为自己的结论找依据,并懂得总结和归纳方法。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自主探究,为个性化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

2.4 培养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要懂得团结合作,小组集体作汇报时懂得及时给与帮助和提醒,明白到“整组好才是真的好”。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激发组员之间的活力和斗志同时培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完乘法口诀后,为了巩固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每10题为一组并编上序号,让每个同学按自己抽到的序号来做题,当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上交后按计算答题的准确度和用的时间的长短进行计分,两项结果之和就是该组最终的得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强了,做题的态度认真了,准确率也明显地提高了。

2.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组合作学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他人相处。组与组之间要友善竞争。教育组内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紧密配合,发挥团队的精神、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在互相帮助中共同进步。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或与人对话时要态度诚恳,落落大方,眼睛注视对方,认真专注,表达的内容要有层次要连贯,语速快慢适中。同学发言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做到1、眼睛要注视发言同学,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内容,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2、要学会倾听,边听边思考,能摘取别人发言中的关键词和要点,同时也能发现同学发言中存在错误的地方或不足之处。3、听后要深思找出与自己的主见不同的地方,让自己反思的能力得到提升。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客观、目标多元、呈现方法多样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小组活动的评价不能以学生平时的成绩为依据,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分小组团体评价和个人评价。团队评价的依据:1、组员的分工是否合理。2、小组的学习氛围是否浓厚,3、对讨论的问题所持的认知和见解。老师对学生的个体评价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美好的一面。评价可以从三方面进行。1、学生有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2、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如何?3、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提高?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与欣赏。”渴望赞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已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因此对学生可以用语言和情感态度进行激励,如对学生的问题评价老师可以说“你真有见解!”“你非常善于思考问题!”“你很会提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探究,可以说“你的方法真有用!”“你的总结非常到位!”。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抹舒心的微笑、一份默默的赞许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反映了学生真实学习的一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下进行数学核心教育的主要学习模式,凸显了课改下特有的课堂魅力。小组合作中产生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也将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组员图形评价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分图形
找图形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还是不错的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