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方活命饮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

2020-11-25 02:16何振晶袁小英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痤疮囊肿皮损

何振晶,袁小英

(1.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33;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100142)

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结节囊肿型痤疮在《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1]中被定为重度(Ⅳ级),是难治性皮肤病之一。异维A酸是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一线药物,也是针对痤疮发病4个关键环节唯一的口服药物[1]。但是由于异维A酸存在口唇黏膜干燥、致畸、消化道不适等诸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该药的临床应用。如何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异维A酸的不良反应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本研究采用中药仙方活命饮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中痤疮的诊断标准,按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级法属于IV级诊断标准。I级主要皮损为粉刺,散在少量炎性丘疹;II级主要皮损为粉刺及中等数量浅在性炎性丘疹、脓疱;III级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性丘疹、脓疱;IV级主要皮损为结节、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

1.1.2 中医诊断标准临床上结节囊肿型痤疮多见血瘀痰凝证,本研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痤疮证型标准制定,选取血瘀痰凝证患者: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特征,色暗,可见粉刺、毛囊性炎性丘疹、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自觉疼痛。常伴有腹胀、纳差,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涩。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16~35岁,观察前1个月内未服用与治疗本病相关的药物;7天内未使用与治疗本病相关的外用药;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与职业相关的痤疮或药物导致的痤疮;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2年对生育有要求的妇女;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3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痤疮患者7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7~31岁,平均(21.77±3.6)岁;病程1~10年,平均(3.77±2.26)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28岁,平均(21.51±2.83)岁;病程1~12年,平均(3.97±2.6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给药方法

两组病例均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商品名:泰尔丝,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0930210)每次10mg,每日1次随餐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仙方活命饮的中药免煎颗粒,基本组方:金银花10 g、天花粉10 g、白芷10 g、浙贝10 g、乳香10 g、没药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皂角刺10 g、陈皮10 g、防风10 g、生甘草6 g。随证加减:皮疹肿痛明显者加连翘15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10 g;面部油脂旺盛者加焦山楂10 g、泽泻10 g;经前期加重伴痛经者加益母草10 g、香附10 g;舌苔厚腻者加砂仁6 g、法半夏10 g;口舌干燥者加生地黄10 g、玄参10 g、麦冬10 g;大便溏泻者加茯苓10 g、炒白术10 g;便秘者加生大黄6 g。每日1剂,开水冲化,分2次温服。

两组疗程均为8周,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查血尿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肌酐。

2.2 观察指标和方法

选取治疗前、治疗4、8周后为评价时点,分别记录患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侯量化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分标准,见表1、表2)。统计总积分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临床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ⅹ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皮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表3。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侯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表4。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5。

3.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皮肤黏膜干燥4例、胃肠部不适4例;对照组出现皮肤黏膜干燥15例、胃肠部不适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86%和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肤黏膜、胃肠不良反应未做特殊处理,治疗组皮肤黏膜干燥者加入滋阴润燥中药后明显改善,肠胃不适者加入健脾和胃中药后明显改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对两组患者检测血、尿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肌酐均未发现异常。

表1 中面部表情肌的起止点及功能

表2 中医证侯评分标准

表3 两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2)P<0.05。

表4 两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2)P<0.01。

表5 两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典型病例

患者男,17岁,201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主诉“面部丘疹结节囊肿伴痒痛1年”。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起皮疹伴痒痛,熬夜或食辛辣后加重。平素学习压力大、经常熬夜,心烦气燥。皮科检查:面部油腻,两颊、额头、鼻部、下颏散在毛囊性炎性丘疹、丘脓疱疹、结节、囊肿,触之疼痛,舌尖红有瘀点,舌苔白厚腻,脉滑。西医诊断:结节囊肿型痤疮。中医诊断:疮疡肿毒;血瘀痰凝证。治疗: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每次10mg,每日1次随餐服。中药方用:金银花10 g、连翘1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0g、焦山楂10g、泽泻10g、法半夏10g、砂仁6g、天花粉10 g、白芷10 g、浙贝10 g、乳香10 g、没药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皂角刺10 g、陈皮10 g、防风10 g、生甘草6 g。14剂,每日1剂,开水冲化,分2次温服。10月2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原皮疹红肿疼痛明显减轻,面部出油减少,未见明显新出皮疹,舌脉同前。原方不变继服14剂,西药同前。11月9日三诊:大部分皮损较之前变小、消退,轻度口干,舌质红较前转淡,舌苔白腻较前变薄,脉滑。中药方去连翘、地丁、砂仁、泽泻,加生地10g,14剂,西药同前。11月23日四诊,面部皮疹消退,遗留少量色沉和凹陷性瘢痕,口干缓解,未诉其他不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见图1、图2)。

图1 治疗前

图2 治疗后

4 讨论

结节囊肿型痤疮的皮损以结节或囊肿为主,皮损特点为红、肿、热、痛,当属中医“疮疡肿毒”范畴。仙方活命饮出自明代陈实功《校注妇人良方》,清代吴谦称其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为治痈肿疔疮阳症之要药,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白芷、防风透达营卫、散结消肿,皂角刺溃坚透脓,天花粉、陈皮、贝母清热化痰排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能清、能消、能散、能溃,故对一切阳证疮疡肿毒,成脓未成脓者均可服用。本方临床上常化裁用于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疖肿、脓疱疮等化脓性炎性疾病。亦有诸多医家用本方加减[5-9]或联合外治法[10][11]治疗痤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7年的痤疮中医治疗专家共识将本方列为痰瘀结聚型痤疮的推荐方[12]。

口服异维A酸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抗痤疮药物[13],它具有显著的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推荐的初始剂量为 0.25~0.5 mg/kg·d,重度结节囊肿性痤疮可逐渐增加至0.5~1 mg/kg·d。虽然较大剂量的异维A酸具有更好的疗效但是不良反应也会相应增加,如何合理地选择异维A酸的剂量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13-16]。

本研究采用10mg/d的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中药仙方活命饮口服,经研究,不仅能有效缓解皮损严重程度,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侯表现,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在不良反应方面,由于小剂量的异维A酸较常规剂量副作用更小,且联合中药发挥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可根据患者伴随症状适时加用滋阴润燥之品,使皮肤黏膜干燥等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痤疮囊肿皮损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体检发现肝囊肿该怎么办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肝囊肿与癌“不沾亲”
肝囊肿要不要治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