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革新信息化环境下

2020-11-26 17:39张红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22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信息化

张红

(拉萨市柳梧新区城市投资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 859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内部控制的发展,世界各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信息化和内部控制的建设。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混合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随着信息化的冲击,国有企业对内部管理制度的革新并没有提前应对,而是本着能不变就不变的原则,被动地进行信息化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的推进使得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得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有所改变,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有所提升。

一、信息化发展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临当前空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面对全球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行业都在积极融入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稳固发展、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使国有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控制。信息化技术发展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最主要是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规范信息化项目实施流程。企业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组织结构、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竞争、加速企业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偏离、需求分析不准确

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国有企业基础应用中有着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相对滞后。据统计,大部分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对于信息系统使用相对较高,在公文处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对较弱,而在生产建设、供应销售等外围方面则发挥得不是很好,从整体来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偏离,缺乏全局性的考虑。这种普遍现象导致信息管理系统仅在解决国有企业某个管理细节或局部环节的问题,而不能从国有企业的全局角度、发展进程上来系统地研究解决问题,以至于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软件相互不能配合、无法兼容。大部分国有企业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较多,业务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在信息化系统的具体实施手段、分析运用方法上了解不充分,调查分析不到位,很难准确地概括出国有企业对于信息系统具体运用的要求,导致企业管理者和软件系统开发商对国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模糊不清,双方的配合缺乏默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界定不具体,开发出来的信息化项目有时满足不了需求,国有企业和软件系统开发商就在开发项目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补充完善,甚至重建开发,这也给国有企业造成了大量的人财物的浪费。

(二)制度不够健全,并未严格执行

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种类繁多,但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系统关联,烦琐复杂的管理程序制度并未达到高效、精简、完善的地步。所谓信息化发展,就是要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知加强学习,管理意识观念去繁改简,一项管理程序能一分钟完成就不要用两天的时间,高层人员应对信息化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制度多而不精、部分制度与现实脱节、与程序脱节、与目标脱节、与执行脱节。这些突出问题也引起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视,也想做出革新,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不知该从何下手。究其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控的认识存在不足,在信息化管理中只看到美好的前景,却不知如何衔接现实、规避预防风险,将一切现实问题交由信息化管理技术来处理,这种理念是不对的。二是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要么执行的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国有企业中多数工作人员和部门是能够较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部分个人和部门执行力不够,管理松懈,连最基本的考勤制度在某些个人执行起来都很难,所以执行力在整个制度建设体系里面暴露的是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

(三)管理人员流动性强,缺乏提升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管理者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领导者与核心人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依然存在政企未分离,权责未分明、产权归属不明确等现象,所以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变换频率比较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管理理念对企业发展、员工的牵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繁而多,管理者的变更导致制度现实往往脱节,特别倾向于一些细节上的制度,这其实是阻碍信息化下内部管理最大的障碍。一项工作刚适应之前的程序正在稳续地推进,管理者的变更又要启动新的一套程序和方法,导致工作推进缓慢,也致使某些工作程序失真。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重要,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内控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身体力行、强化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连续性的为国有企业的规划目标继续前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过强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远景的规划。

三、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内外部环境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发展应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电子商务最底层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由骨干网、城域网、局域网层层搭建,最后使得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能够随时同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国有企业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传输设备等设施建设都必须依托信息高速公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高速公路,提高带宽和接入速度,切实降低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成本。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自身的孤立行为,而是一个企业内部信息化和外部信息化互动的过程,内部环境中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内部控制赖以生存的土壤,内外部环境建设既相互支撑也相互制约。

(二)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现代化的改革具体表现就是权责分明、科学管理、政企分开、产权归属明确。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权责未分明、政企未分开是十分严重的,国有企业的高管主要通过行政任命或政府相关部门指定等方式产生,使得国有企业中大部分重要决策都是由国有股东和企业高管内部商议后决定,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开展实际工作时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但并不清楚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和取得这个结果。基层工作人员因参与不到决策的过程中,甚至有些时候连决策的结果都没有充分去领会,导致工作开展起来缓慢、困难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信息化管理,运用事前谋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这样的环节,所有的决策和过程公开透明,这样不仅有计划、节约成本、相互监督,更能让企业发展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使企业决策更优化。

(三)提升财务管理完善国企内部管理体系

许多国有企业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岗位招聘和设立时随意性很大,没有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等进行人员配置。长此以往下去,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实施出现基础工作不踏实,各种审批程序涂于形式。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体系,在信息化环境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透明公开,领导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有一个互相督促的过程。长期以来形成一套有序的流程,工作人员也很清楚地知道我要办理审批合同、需要报销我应该要走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慢慢地为企业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和习惯,从而也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四)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信息化发展中的培养学习

制度制定就是一套死板的程序,所有员工必须得遵从制度。员工对内部管理制度少有专业培训学习的时间,员工遵循的程序只是纸板的规定,信息化需要培养普通员工的专业操作跟认知能力。要让员工知道信息化如何让程序从两天能够变成一分钟可以完成。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培养员工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国有企业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使得企业更具有活力,更能解放劳动者的自觉能动性。在信息化发展中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革新需要有紧迫感,一是以学习为主线,由上而下,主动大胆进行革新,使国有企业内部制度信息化,高效化,使整个企业能够为工作而工作;二是革新要独立自主,内部管理本身就是要优化自己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一刀就全盘可以接受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出矛盾突出点,制定合理合规的信息化平台,做到以一变应万变。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不断革新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改革也应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要求,要有新的商业模式、采用新的发展战略、引进新型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现存的问题,加强结构优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使国有企业在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持续稳健发展,引领国有企业主导经济命脉。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信息化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