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企改革背景下对标一流提升国企“大综合”管理水平

2020-11-27 20:00邵珠雷
活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决策层决策部门

邵珠雷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巴音郭楞 841600)

[关键字]国企;“大综合”管理;高质量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近年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一直处在“进行时”的状态。国家出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等一系列实招硬招,都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20 年6 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会议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定位、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目标定位,可谓是新时期关键历史阶段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

国企改革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打破固有藩篱和传统思维定式,统筹当前和未来,着眼整体和局部,所采取的强健肌体、增强活力的关键一招。改革需要在尊重历史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从客观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因其特殊性,改革进程一般是在原有经验做法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和改进,除了处置低效无效业务,大多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或彻底推翻。

二、综合管理部门在国企中的定位

综合管理部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发展定位。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多国有企业与国家行政机构、事业单位、部队等有着密切关系,存在着政企不分、行政化痕迹明显的特点,管理机制相对粗放,综合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责相对较多,行政类事务和党务类事务集中在同一部门统一管理,有的还承担了人事、设备、安全等其他工作。概括来说,就是临时不宜划归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都归口到了综合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专业化分工管理的趋势日益演进,综合管理部门逐步形成了以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为主要职能的部门。随着党中央对国企属性定位要求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显示需要,国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独立划分,分别成立行政综合管理部门和党群综合管理部门,对部分非主干职责也进行了优化调整。

三、综合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达,面临的机遇更多,挑战更大,经济社会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精细,综合管理部门总体工作任务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态势,客观推动了综合部门逐步做大做强。很多国企在改革工作中对综合管理部门做了重新定位,进行了整合优化,正在努力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好效益的发展新模式。总体仍然未形成统一的设置标准,但已有“集中统一、主业突出、运转高效”的“大综合”管理趋势。

四、一流“大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综合管理部门作为油田公司的综合办事机构,服务决策层最直接,联系各方面最广泛,保障工作落实最关键,居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中枢位置。在对标一流、提升管理水平的进程中,综合管理部门需要对标行业内领先的公司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以一流的服务助力油田公司稳步迈向一流。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的深水探索期和“十四五”规划开局准备期,需要决策层进行决策、协调推动、强化落实的重要事项较多。在现有约束条件下,更加迫切需要综合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构建形成“专业优势突出、业务深度融合、运行集中高效、服务作用突出”的“大综合”管理新机制。

(一)强化政治引领建设,完善一体化决策支持机制

管理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统筹、组织、协调、跟踪等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管理部门具有先天的基因优势,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如此,帮助决策层从大量烦琐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国有企业是在经济战线为党工作的政治属性。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决策时要把政治原则放在第一位。在发展模式和资源条件约束下,构建“小机关、大服务”的“大综合”模式,让服务决策的人更加专注服务,让决策层更加专注决策,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减轻决策层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是综合管理部门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从源头上实现党委决策与经营决策深度融合。

(二)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主业全面提升调查研究水平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综合管理部门有效发挥参谋助手,必须进一步增强调查研究能力。一方面是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行业发展新动态和决策层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调查,形成客观详实的调研报告,直陈利弊好坏,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参考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是围绕党和国家行业相关政策,开展专项政策研究,帮助决策层及时找准政策落地的切入点、结合点,让决策层第一时间形成工作思路。当然综合管理部门并不是对所有专业领域的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认识,因此,完善相应的专家支持团队或建立各领域专兼职政策研究团队是十分有必要的。地方政府一般都建设有发展研究机构,建立了参事制度,也与一些大学研究院所、智库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正是基于此方面的考虑。

(三)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水平,推动综合事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办文办会办事水平是体现综合管理部门的基础业务素质功底的最直接方式。办文首先是上传下达政策和企业管理信息,重点在于提高公文的流转效率。其次是文秘工作,即把决策层的工作思路、指示要求、会议精神等转化为具体的书面文稿,体现主要领导的政治理论水平,易于让受众听得懂、悟得透。办会则是服务决策的一个中间过程,决策性会议一般有明确的议事规程。办事主要是落实主要领导交办的工作,涉及业务范围比较广。三者都有明显的业务融合性。办文办会办事是推动综合事务与业务融合的绝佳契合点。因此综合管理部门从酝酿、筹备、落实等阶段可以有意识地深入了解相关业务,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有效成果辅助决策,还可以利用便利机会向决策层提出不同角度的决策参考。从而可以实现综合事务和业务的深度融合,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狭隘视角。

(四)强化督办作用发挥,形成“三向结合”的落实保障机制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决策部署转化为生产力、驱动力,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手段。综合管理部门作为服务落实的职责部门,应该在抓落实中体现责任担当,发挥督办职能,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抓住关键任务,盯住运行进度,聚焦工作成效,严查严办典型问题,注重综合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各项决策部署高质量贯彻落实。一方面,应结合发展新形势,增强从海量信息或大量数据中提取关键要素的能力,强化督办结果运用,将督办工作上升为战略性控制手段。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重点工作的驻场督办,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决策层准确把握工作进展提供参考。

(五)提升关心关怀力度,增强从业人员职业归属感

综合管理系统人员虽然从事的工作多是幕后工作,但具有“三高”的特点,即格局站位高、工作标准高、完成质量高,一般需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锻炼,同时需要和决策层彼此磨合熟悉。于是就出现了“一般人干不了,干好了走不了”的困境,也存在对很多业务都略懂,但对业务了解不深入的现象,在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上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加强综合管理系统人员的交流力度,既包括上下级部门垂直交流,也包括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横向交流。如此则可以锻炼综合管理系统从业人员的大局意识,提升综合管理系统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从关心关爱角度出发,应该让实干者得实惠,让默默耕耘的人得到关注。在成长通道设置、荣誉表彰、培训学习等方面应进一步健全相关工作机制,让综合系统员工心无旁骛地做好“三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决策层决策部门
内控时间背景下的中小学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构建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205名中央委员来自哪里?有何特点?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