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摭探

2020-11-28 00:13才金叶
成才之路 2020年3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家长

才金叶

(吉林省永吉县第三十五中学,吉林 永吉 132200)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和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不仅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需要,更是培育时代新人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

1.道德与法治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到的重视与其承担的课程使命是不相称的。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抑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普遍持无关轻重或“漠视”的态度,常常称其为“小科”或者“副科”。这样,就导致学校排课少,教师教学积极性差,家长重视程度低,学生学习热情不足。而且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授,任课教师一般以传授知识点为任务,以学生背会为目的,这与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有相当差距的。

2.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形式有待多元化

“道德与法治”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但它的教学方法绝不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或者单一讲解。然而,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采取的主要是课堂授课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教师运用故事教学多,但学生角色扮演少;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多,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少。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教师未将实践教学有效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庭等参观学习不多。

3.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课程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影响着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法律思维的形成。当前,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不对口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教师参与培训比例远低于语数外等科目教师。这样,就使得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成为影响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距

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少、知识储备不足,理论领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总结能力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新课改后,教材变化较大,内容增加较多,知识相对零散,这对学生的理解、消化来说并不容易。在现实中,任课教师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即使有些教师将知识点讲清了、讲透了,但知识点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仍然没有被学生所掌握,尚未通过“知”达到“信”的程度。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定位不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教师课程讲授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但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只重视考试范围、分数比重、知识目标,对更为深层的能力目标、价值目标涉猎不够,多是一带而过。这样,就很难抓住核心要义,更不用说围绕核心要义开展高效教学了。

2.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变化认识不清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变常新的创造性极强的工作,教师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才的培养规律来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更新教学方法、增长教学技能。一方面,新时代的道德标准、法治建设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新的道德要求、新的法律条文常常出现;另一方面,新时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想倾向都较以往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分析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但部分教师仍固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产生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认识不全

当前,初中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围绕着考试进行。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考核一名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标准仍然是升学率。在各级各类考试尤其是“中考”中,道德与法治所占的比重不大,考试方式简单,很多地方实行开卷考试。这样,就很难引起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4.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法律修养理应成为家长对孩子的最根本的要求。但实际上,部分家长将“升学”看成了唯一重要的目标。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之下,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重点是主要的考试科目,很少有家长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道德品质,更勿说法律意识了。这不难看出,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低于其他课程。

三、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当前的一些学校,几乎所有的教育活动仍围绕着考试来进行,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方面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教师应该追本溯源,抓住问题的关键,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时,应该摒弃一维的考试方式,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

2.建立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专业教师队伍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课程,这就要求此门课程教师在具备良好业务能力的同时要具备一流的师德情操。在笔者看来,要改变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的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道德与法治教师准入机制和培训管理办法;学校要支持鼓励道德与法治教师参与培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使自己业务素质硬、道德品质好、政治站位高。

3.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革新

要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年龄特点等,最为重要的是要理清他们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讲出困惑、阐释想法、发表诉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堂辩论、情境重现、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落实价值目标。

4.要善于发掘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整合应该与学生的自我学习相结合,课程应该适合学生,独特而多样。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文化建设理应成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部分,理应成为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一,可以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如举办道德法律讲座、宣传道德模范人物、组织道德法律知识竞赛、建设道德法律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其二,动员社会力量引导青少年做有道德、守法律的时代新人。其三,家长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尚德、守法的正面形象,促进孩子不断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家长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家长请吃药Ⅱ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