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2020-11-28 09:46王传雄
红土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王传雄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既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遵循。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化,创新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扶贫就是精准扶贫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乡村旅游扶贫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朝阳产业,是一种“授人以渔”的精准扶贫方式。

特别是革命老区,可以依托农村良好的自然资源、红色遗址、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通过扶贫政策与项目资金的介入,带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旅游产业培育,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提升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自我脱贫能力与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扶贫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乡村旅游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 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对乡村旅游进行部署,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旅游产业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2020 年前,我国政府计划通过发展旅游业使1200 万人口脱贫,这些人口占全国脱贫人口的17%。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是贫困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支柱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新兴旅游方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乡村发展滞后,造成城乡“二元”经济对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反差,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步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以城镇经济反哺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破农民头脑中传统观念,促进村容村貌“升级”,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经过科学规划整合,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旅游场所。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能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招揽、吸引城市人群休闲娱乐消费,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的本地安置,又能带动本地农民的收入增加。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展新型旅游市场。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旅游市场空间新的拓展。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旅游业市场延伸到农村,使旅游业能够借助农业的优势发展,同时农业也能借助旅游业的优势有新的提升。乡村旅游会给广阔中国旅游市场添加一道“色彩丰富、回味无穷”的“旅游甜点”。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市场,鼓励和引导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以农、林、牧、渔相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价值链。

乡村旅游扶贫的困难和问题

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在许多贫困地区发挥其巨大扶贫功能、带来明显效益。但还应该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予以重视。

一是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本土资源、旅游市场以及相关联产业融合的深度调研,使各个乡村规划都是应付性规划,规划的适宜性、落地性、特色性、精准度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没有“卖点”。

二是服务管理缺乏规范性。旅游行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的融合,加大了跨行业性,交通、医疗、餐饮、住宿等多种行业的融合必然造成有利益时相争,有责任时互相推脱,系统化管理的缺乏造成责任不明。规范与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服务队伍缺乏人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是不能提高竞争力的,也不会形成良好的产品和服务,通常人们认为只要是当地的人,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就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误区。由于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一定要构建发挥良好效应的乡村旅游扶贫路径。

一、要强化引领作用。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统筹制定出台政策,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强大带动作用。一是重点加强对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乡村旅游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低、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但不是所有的贫困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交通和市场等要素。因此,要对适合发展旅游的乡村进行精准识别,重点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二是加大对贫困户的重点培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建立把贫困群众带起来的外力机制和让贫困群众动起来的内力激发机制。按照培训一人、吸纳一人、脱贫一家的工作思路,帮助贫困户增强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让更多贫困户融入乡村旅游经营,分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三是实施引领带动。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园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干部、农村能人、大学生村干部等带动作用,实施旅游创业示范工程,配套落实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措施,带动农民科学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旅游产业。

二、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加大投资力度。要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贫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落后状况,积极完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良好旅游环境,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逐步将贫困村打造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居美化,生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态旅游农庄。

三、要加大环境整治。在推进旅游扶贫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民居、重点文物古迹、红色遗址,坚决制止破坏历史风貌的拆建。坚持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区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管理,公路沿线、旅游村寨民居要体现区域特色。要做好当地的环保工作,维护村庄的生态平衡,保持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现小村风景的地域色彩,塑造舒适、安全的旅游形象。

四、要创新体制机制。要深化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一是建立“两瞄准、三到人、四到户”的旅游扶贫新机制:做到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到技术培训、服务对接和责任落实到人,推行产业规划、项目落实、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到户。二是建立全方位协作、多层面参与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新机制。坚持旅游扶贫与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农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工程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采取分类补助方式、以企带户方式、入股分红方式、租赁扶贫等方式,实现多元化旅游扶贫。四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经费、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

五、要打造旅游精品。要从贫困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树立“乡村化、创意化、本土化、低碳化、景村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既要保持乡土本色,凸显乡村所在地元素,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开展主题创意和产品创新,打造能够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同时,又要充分贯彻低碳经济理念,以“景村共建”的模式整村推进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建设,使乡村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打造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六、要实现“三产”融合。在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贫困村的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养老产业、交通产业、城镇建设等联动,构建产业链条,带动蔬菜、畜禽等地方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促进农村加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互联网”的形式,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乡村电商、乡村旅游“智慧”服务,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拉动贫困村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新引擎”,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七、要整合资源优势。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打好老区建设、民族发展、农民新村建设、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组合拳”。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乡村旅游区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八、注重人才培养。发展旅游扶贫不仅需要各类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旅游产品开发、市场信息分析、传统技艺、农家菜肴研究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把旅游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农家旅馆、农家乐从业人员作为培训的重点,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进行旅游政策、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务礼仪、传统技艺、旅游商品设计等培训,轮流组织他们到旅游成熟景区实地学习考察,下功夫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乡村旅游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

九、严格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激励处罚、纠纷处置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即统一标识标牌,增加游客的认同感;统一星级评定,提升竞争意识;统一收费标准,避免恶意抬价和杀价;统一客源分配,避免拉客抢客纠纷。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小A去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