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统整与持续优化:项目化学习的常态化实施

2020-11-28 07:51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情境

项目化学习被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称为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一直采用学科界限分明的课程制度。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注重“项目设计”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开展“项目化”学习。由此,“项目”“项目化”越来越走近基础教育。实践证明,项目化学习作为传统学科教学的一种补充,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一、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顾文在2020年第4期《课程与教学研究》《小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以“疫情项目”为例》一文中谈到:

巴克教育研究所将项目化学习界定为: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具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技能。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融合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及诸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素养目标,学生在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下,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并在新情境中迁移这些知识和技能。

也有观点这样认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基于对以上两种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加以理解,笔者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为起点,围绕真实世界研究的一个问题。首先,连接学生与真实社会情境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和社会性意识与情感的提升。

问题一定是在真实情景中发生的,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创作、验证、完善、完成某项任务或制作某种东西,从而一方面加深对学科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获得学习的经验,这是提升综合素养。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做项目”,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育多方面能力,以实现它的最大的价值。

项目化学习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项目化学习不是以追求唯一答案为目的的学习,学生在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下,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每个人或每个小组所得到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他们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个性化产物。项目化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往,教师接触的教学情境通常是对正确答案的追求,而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时刻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教师要学会等待,容忍学生的犯错,学生犯错和调适的过程是他们心智自由成长、心智结构变化的过程。不确定性也让学生的学习发展充满了可能。

项目化学习有很大的包容性。项目化学习是基于情境的教学,以多学科、跨学科,直至超学科的形式展开,在一个主题下,将各种学科的知识包容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之中,一个优秀项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科间知识的张力无限以及互相的兼容并蓄。学生在学科课程中习得学科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应该只在这门课程中才有运用价值,不应该只在考试中才有价值,而应该成为自己未来解决更复杂的跨学科的真实问题的基础。

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项目化教学成果的成品,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是更具有创新性思维,更有发明创造性的一个成果。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动手环境中,应用核心知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沟通技巧来呈现自己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力。

二、如何让项目化教学常态化

薛红霞、吴素荣、肖增英在《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8期 《拓展“真实”定义,让项目学习成为教学常态》一文中认为:

(一)学术真实,拓展项目学习的“真实”定义

巴克教育研究所对项目学习的定义,首先强调要做“真实的事情”。新的课程标准做了改进,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情境主要是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这一理念解放了全体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不需要每节课都从现实的情境中来,而是可以按照数学内在规律的发展导入新课。同样的,项目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科学地理解“真实的事情”,这样才能将项目学习的理念本土化,实现项目学习的常态化。

如何科学合理地理解“真实”?真实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因此我们需要探寻学科教学中的客观事实。以数学为例,数学知识的产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对现实的抽象,比如:小学生学习认识数,为了认识数“1”,要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如“1个苹果”“一张桌子”,最后抽象出数量“1”。但是到初中生学习字母表示数时,就不需要也不应该再从实例出发,而是要将-1、0、1、2、3等数字作为具体例子。这是由数学的抽象度决定的。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项目学习的“真实”拓展为“学术真实”。

(二)教学真实,激活项目学习的潜在应用范围

项目学习是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做项目、理解项目、认同项目并内化项目理念之后,教师会形成对项目理念的自觉应用,无论在其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可以应用项目学习。“教学真实”的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或者说,教师在其之前的某些教学活动中,已经应用过类似项目学习的方法,毕竟,做项目本质就是做事,每个人都有成功做事的经验。只是这种应用是来自潜意识的,他并未意识到;在理解了项目学习理论之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项目学习有了一种顿悟,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一种提升,于是形成良性循环。

如常见的单元复习、大型考试前的复习,很多教师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式。中考前复习古诗文识记和默写时,教师设计一次大型赛诗会,同时设计出具体的比赛环节和明确的评价标准,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对重点篇目、重要作家作品、古诗文名句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及赏读和识记的过程,有效避免了死记硬背的碎片化学习。

再如,初三化学教学的初始阶段涉及的计算问题非常多,如何让学生吃透它们呢?教师会设计一个项目:用数学的眼光研究化学中的计算问题。这样一个项目可以把初中化学中很多计算问题的本质揭示透彻,是数学中比、比例、方程等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化学相关情境的结合。

因此,做“教学真实”的项目,就是利用项目学习的理念,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梳理總结报告为最终产品,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深刻理解、灵活应用为目标,以“教学真实”开展项目学习,使得项目学习在复习总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常常以小报的形式呈现成果,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某一个单元内容的总结。在初中或者高中,因为学习内容较多,所以学生通常以知识结构图加逐条列举的形式来呈现。用项目学习开展复习教学,使得学生在复习阶段任务明确、成果意识加强、展示交流更具完整性,从而融会贯通,显著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情境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超学科”来啦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