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椿庐史地论稿》《椿庐史地论稿续编》

2020-11-30 12:47韩茂莉
历史地理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河历史研究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7)

6月,邹逸麟先生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一位永远的老师。

当我泪眼婆娑再次捧起邹先生的著作,往事如同昨天,一幕幕掠过眼前。悲痛之余,更想重温邹先生做过的历史地理研究。邹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一生著作等身,随同谭其骧先生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著有《千古黄河》《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椿庐史地论稿》《椿庐史地论稿续编》等,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册》,参与编撰和修订《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等,所有这一切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的专业基础,也建构了这一学科的专业框架。

邹先生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对于历史地理的发展建设提出了系统的思考,其中编入《椿庐史地论稿》《椿庐史地论稿续编》两部著作中的文章,每每读到都发人深省。

在这些论著中,邹先生对于历史地理提出完整的治学方法。

一、 历史地理是一门实证性学科

邹先生通过自身的研究案例,提出历史地理是一门实证性学科。重温当年的工作,《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是邹先生感受最深的经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落实古地名的位置。中国历史时期前后出现数千个县,这些县的位置多数很少有人做过研究,而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却需要一一落实。邹先生当年承担的工作之一就是考证历史时期古地名的位置,而以历史文献为主辅之以考古成果则是落实地名位置的主要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工作不仅要坚持务实求真的精神,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八册《中国历史地图集》就是通过这样实证性的研究,一步步充实且完善。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不仅涉及行政区沿革、各级行政区治所的位置,也包括山脉河流,而历史时期同一山脉往往所指范围不同,将古文献中涉及的山脉准确落在地图上,需要一一考证落实。比起行政区,江河的变化就更大了。今天我们熟悉的黄河,历史时期三年两决口,曾经有过二三十次大改道,六次重大改道,这些关于黄河河道变迁的细节与各个时期具体走向,就是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中,由邹先生等学者悉心研究,最终复原并落实的。回顾这些学术往事,邹先生谈到,谭先生做过《汉书·地理志》时代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此后有对《水经注》的研究,依凭这些记载可复原秦汉至南北朝黄河下游的基本走向,而唐以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则缺乏系统研究。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需要,邹先生承担了这一研究工作。理清变化无常的黄河下游河道,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庞大的研究,邹先生从《元和郡县图志》入手,将历代地理总志、正史地理志、河渠志以及河渠水利专著一一审读、罗列、排比,梳理思路,绘出草图。事过几十年,今天我们捧起《中国历史地图集》,很难想象邹先生平淡话语中经历的烦难。在历史地理的各个研究领域中,河流水道研究应属最为繁杂的问题,不仅涉及记载多,而且变化无常。在古人庞杂的记述中梳理清楚问题的真相,建立起经得起推敲的逻辑关系,不仅考验学者的专业基础、文献功力,更重要的是科学思辨能力。那时的邹先生还很年轻,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研究,形成了十余篇学术文章。之后,邹先生更通过《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这部著作,将黄河下游水文问题推向全面研究,其中不仅涉及河道变迁,还包括黄河泥沙、洪水变化、决口地点以及对于华北平原的社会影响。邹先生的系列研究不仅奠定了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全部基础,而且促进了与黄河下游河道相关几个研究领域的诞生。其中邹先生本人首先撰写了《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一书,这本著作不仅开启了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先河,而且将黄河变迁与社会、民生融于一体,展现了数千年间黄淮海平原上成也黄河、败也黄河的时空关系。

回顾这一切,邹先生用大量事例,告诉我们历史地理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无论历史文献、野外考察、理论引导以及各类技术手段的应用,目的都是服务于实证,这是历史地理治学最不可忽视的要领。

二、 从事研究应该“小题大做”

邹先生提出的这一治学要领更针对年轻学者。年轻人缺乏研究经验,专业基础也并不丰厚,切忌入手就是大题目、大问题,如果基础不够,往往流于空泛。邹先生提到的“小题大做”几乎成为学术界讨论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从细节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日渐积累,方可掌控一个方面的学识。邹先生提出这一理念,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学术经历而总结的体会。他回顾《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中遇到的问题,谈到当年编绘隋唐黄淮一带水系地图时,首先着手的就是对存有疑问的隋唐汴河进行重新考证。汴河本身不是一个大问题,而邹先生在解决了隋唐汴河问题之后,顺势将问题延展至北宋开封附近的漕运四渠,又从北宋漕运四渠到北宋黄河下游横陇河北流、金代明昌五年黄河决口、元代河患与贾鲁河、华北平原的湖沼变化以及山东境内运河……从隋唐汴河到整个黄淮海平原上的河湖水系以及运河,一处小问题带出系列且彼此关联的大问题,这就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的实例。邹先生强调锲而不舍,反对凑热闹、赶时髦,东一枪、西一炮,他认为若这样一个人几十年过去了,在任何具体研究领域中都不会成为专家。

邹先生提出的“小题大做”,影响了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代人。在我初入历史地理大门的时候,就获得了邹先生的指引,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邹先生严肃的神态,认真的口吻:“走进一个研究领域一定持之以恒,最终形成被学术界认同的成果,希望后人超过,而不是绕过我们,切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三、 多读书,勤思考,力求有所创新

创新,这是今天时常听到的词汇,但真正的创新绝不是俯首可得的。邹先生认为多读书,勤思考,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历史文献、考古成果是历史地理从事研究的资料来源,前人研究乃至毗邻专业的成果都是开启思考的触机,此外还有研究者自身科学而敏锐的思辨。若胸无点墨,满口大话,一定不会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邹先生年轻时期跟随谭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就是从《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入手,一一研读历代地理总志以及正史地理志起步,将天下大势、历代沿革熟于胸中,然后进入问题研究。

创新来自思考,任何一个具有意义的学术问题都不是单一因素推动的结果。谈到运河的历史作用,我们通常都会强调运河推动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邹先生指出,历代朝廷集中财力、民力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为中央政府提供物资,但由于中国的地理条件(尤其是降水量)所限,漕运与农业灌溉用水始终存在矛盾。其具体表现如: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水量不足,官府将泰山一带的地表水全部导入运河,使得沿线农民因无水灌溉而逃亡。此外,运河沿线的自然条件不够理想,导致一年内因疏浚而停航的时段可达半年。因此,邹先生认为对于运河的作用应整体看待和评价。这是涉及运河作用我们听到的最中肯的见解,也是最不追风的观点。

邹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一生不仅著作等身,对于历史地理诸多领域都提出具有创新且带有挑战意义的观点。就中国历史时期环境与国家的关系,邹先生提出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往往是南北分裂,而不是东西分裂?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统一帝国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而不在南方?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边疆纠纷总是发生在西部、北部,而不在东南沿海地区?为什么中国小农经济能稳定数千年,而百姓温饱问题却始终未能解决?这几个为什么直指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邹先生反复强调正由于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人地关系问题,环境史才被纳入学术之林。那么,环境史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邹先生认为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认识过去的利弊得失,防祸于未然,这是环境史研究的宗旨。本着这样的意图,需要探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1) 中国的环境是如何演变的?(2) 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 这种演变是必然还是或然?(4) 我们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如何指导今后的环境行为?邹先生提出环境史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身的立意就是创新,这一立意摆脱了对历史时期人类环境行为的一味谴责,而将讨论的核心放在利弊。环境史作为一项学术问题,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其中的弊,也应该看到利。邹先生谈到,无论围湖造田,还是水土流失,“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出于历史的无奈。试问,秦汉以来,如不屯田戍边,如何保住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长期延续?宋代以后,南方不围湖造田,明清以后,不开垦山地,如何来养活数亿人口?生存、发展和环境是我国两千多年的两难抉择,我们如何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获得一些启示,为我国今后环境演变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面对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大家用如一的口吻讨论问题,而邹先生凭借长期对人地关系研究获得的认识,将环境史研究引入一个新的意境,并倡导环境史的研究应该拥有科学的态度与全方位的视角。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的重要研究领域,邹先生在《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一文中对于城市兴衰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启迪性的论述。文章提出城市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增多,城市功能也从单一趋于多元,而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交通条件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促动。黄河流域的城市拥有久远的历史,商周时期大多城市主要属于军事性城堡,政治、军事因素在城市职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春秋时代城市有了工商业,但政治功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战国时期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成为列国都邑的同时,也汇聚了大量商人,进而拥有商业都会的特点,秦之咸阳,魏之大梁,赵之邯郸,燕之涿、蓟,韩之荥阳、郑,齐之临淄,周之雒邑,楚之郢、宛、寿春,宋之陶、睢阳,卫之濮阳都属此列。战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特点令这些城市呈现繁荣一时的商业。秦统一以后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使政治属性再次在城市功能中占主导作用。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后,又一批新的以工商业为主要功能城市的兴起是在元、明、清时期,推动这一切的是运河。几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城市既受交通道路推动,又受黄河泛滥改道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起伏同步,城市兴衰经历着螺旋形的进步。邹先生讨论的黄河流域只是一个地理区域,针对这一地区提炼而成的结论,抓住了影响城市兴衰的根本,追寻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区,看到相似的城市发展进程,其中归纳的理论可以用于任何一地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邹先生一生著述极多,这些研究精深而广博,不仅成为纲领,且启迪思想。

痛别邹先生,音容宛在,永生难忘。

猜你喜欢
黄河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黄河』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