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肌电图、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0-12-02 02:05赵丹周雪
医学综述 2020年21期
关键词:腓肠腓总硫辛酸

赵丹,周雪

(辽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致死人数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三杀手”[1]。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高达4.2亿,预计2030年全世界将有5.6亿糖尿病患者[2]。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9.8%,其中糖尿病前期患者占15.9%,确诊糖尿病患者占41%[3]。2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受损引起,多见于成人,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主要诱因是应激、体力活动过少、肥胖等。糖尿病的最主要危害是引发全身并发症(如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导致运动异常、疼痛、麻木等[4]。因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改善机体微循环,预防组织神经坏死、缺氧缺血等。临床上常单独使用硫辛酸类药物(如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治疗效果不理想[5]。前列地尔能够改善人体微循环,但目前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肌电图、血液流变学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辽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0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42例,年龄55~83岁,平均(65±11)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6];②入院前未接受其他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②合并心脏等疾病者;③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④病历资料不全者;⑤药物过敏者;⑥中途退出者。上述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辽阳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降糖治疗(胰岛素、降糖药物),并结合运动和饮食控制等。对照组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20023,规格:0.1 mg)治疗,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10 μg。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α-硫辛酸(德国哈默尔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10311,规格:12 mL∶3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600 mg。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 室温20 ℃以上,使用表面肌电图机(美国NORAXON表面肌电图机 MY01400A)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7],测定患者胫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其波幅(amplitude,AMP),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及其AMP,将SCV和MCV及其AMP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定结果。

肌电图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准[8]:腓肠神经、尺神经SCV以及正中神经SCV、MCV均≥50 m/s;胫神经和腓总神经MCV≥40 m/s;运动神经腓总神经远、近端以及正中神经远、近端MCV的AMP≥5.5 mV,胫神经远、近端MCV的AMP≥10.0 mV;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的AMP≥2.0 μV,测定结果低于上述标准判定为异常。

使用Brookfield旋转黏度计(美国BROOKFIELD黏度计brookfield—KU-3)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值、血细胞比容)。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经离心机(徐州市大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型号:DW-3101A)以离心半径15 cm,3 000 r/min离心6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

1.4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9]评定治疗效果,无效:患者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前后SCV和MCV及其AMP无变化;有效:患者症状有改善,SCV和MCV增加量≤4.9 m/s,AMP增加<60%;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SCV和MCV增加量>4.9 m/s或恢复正常,AMP恢复正常或增加幅度≥6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54%(45/52)比65.38%(34/52)](χ2=6.568,P=0.006),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4.952,P=0.026),见表2。

表2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CV比较 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CV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两组间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CV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CV的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幅度不同,研究组升高幅度更显著,见表3、4。

表3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比较

表4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MCV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近端和远端AMP以及腓肠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AMP比较 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近端和远端AMP以及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AM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测量时间,两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近端和远端AMP以及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AMP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近端和远端AMP以及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AMP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幅度不同,研究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5、6。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和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值、血细胞比容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测量时间,两组间全血低切黏度和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值、血细胞比容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低切黏度和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值、血细胞比容的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不同,

表5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的近端和远端AMP比较

表6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尺神经、腓肠神经和正中神经AMP比较

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7。

2.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后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两组间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不同,研究组变化更明显,见表8。

3 讨 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极易引发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10]。高血糖是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因素,可累及中枢、周围神经,其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较高,严重时可致残、致死,但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机体代谢紊乱、细胞因子异常、免疫因素、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血管损伤等密切相关[11-13]。大部分患者出现对称性痛、感觉异常、麻木、出汗、腹胀等症状,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和临床症状为主。降糖药物治疗、运动锻炼、控制饮食等传统治疗方法只能短暂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对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较小[14-16]。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常在传统降糖治疗基础上联合用药,使用具有不同特定作用的药物成为该病治疗的新方向,也是近年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α-硫辛酸是脂溶性和水溶性代谢抗氧化物之一,有助于降低对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依赖性,还可以治疗末梢神经病变,保护神经组织。α-硫辛酸主要存在于人体肝脏等组织,发挥线粒体脱氢酶辅助因子的作用[17]。有研究显示,α-硫辛酸可升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钠泵活性,甚至可以达到正常大鼠的水平,使大鼠获得充足的能量,有助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18]。前列地尔又称前列腺素E1,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活性物质,其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为:①通过增加人体细胞内环腺苷酸的含量扩张血管,使外部阻力变小,改善血流动力学;②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体内血栓素含量和血小板高反应性,阻止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周围病变血小板逆转,改善红细胞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功能;③促进三酰甘油水解,激活活脂蛋白酶,降低患者血黏度和血脂水平;④改善人体微循环[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SCV和MCV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SCV和MCV高于对照组,由于α-硫辛酸可以清除患者体内氧自由基,降低人体细胞损伤程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而前列地尔通过提高人体红细胞内环腺苷酸水平,使血小板凝集作用降低,从而改善人体血管微循环,修复损伤神经。

表7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8 两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损伤往往累及整个神经,呈弥散状,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具有较长的神经纤维,存在供血匮乏、营养运输时间长等局限,因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首要任务是提供足够能量、恢复供血,联合用药能够更好地发挥此治疗作用。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感觉神经的腓肠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神经的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近端和远端AMP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远端和近端、腓肠神经AMP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用药较之单一用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症状。大量研究显示,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且炎症反应可加重胰岛β细胞的受损程度,促进其凋亡,使病情恶化,因此抑制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也十分重要[21-23]。秦晓丹和屈丹[24]的研究显示,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和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冯亚敏[25]的研究发现,α-硫辛酸可强化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表明联合用药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更佳。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综上所述,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状况,降低炎症反应。

猜你喜欢
腓肠腓总硫辛酸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VAC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效果分析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强电场对硫辛酸分子性质的影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外固定支架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软组织缺损
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