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称呼语XX子”
——“

2020-12-03 05:0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叠音社团大众

文 马 虹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近来,称呼语“XX子”火遍网络,在抖音、微博、弹幕和朋友圈等自媒体中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成为当下网络语言的新宠儿。

一、“XX子”由来

“XX子”源于欧美饭圈的粉丝在乡村天后贴吧中使用“XX子”词语,最初不用于称呼,如“支持子”“无语子”“美丽子”“不错子”“漂亮子”等等,此表达多用于说话人对人或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之后,随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一路飘红,粉丝为了表达对爱豆的支持与喜爱,称呼表演的各路姐姐们为“XX子”,例如:

(1)表情管理的敏敏子(刘敏涛)真是个宝藏。(腾讯新闻2020.6.8)

(2)自信爆棚的绮绮子(张雨绮)超级可爱。(腾讯视频2020.6.27)

(3)静静子(宁静)外刚内热真的暖。(娱乐新闻 2020.6.25)

综艺中的刘敏涛、张雨绮、宁静等被粉丝称呼为“敏敏子”“绮绮子”“静静子”,就是粉丝表达了对她们的喜爱与支持。从音节结构看,“XX子”是汉语中常见的“2+1”韵律格式,它的特点是取名字中的某一字,叠音形成“XX”,只起语法作用的“子”缀附在叠音“XX”后构成新兴的称呼语“XX子”。此后,“XX子”作为称呼语开始蹿红并逐渐传播于娱乐圈及各大网络平台,例如:

(4)人狠话不多的昕昕子(吴昕)也是学霸。(百度快照 2020.7.16)

(5)善良的小作精欣欣子讨人喜(虞书欣)。(川北在线.2020.7.27)

(6)cos小能手,百变娜娜子(谢娜)上线炸翻全场。(新浪微博 2020.8.18)

此前专用于对女性称呼的“XX子”打破性别限制,也开始用于称呼男性公众人物。例如:

(7)花式解读饭圈用语,真是洋气的“明明子”(黄晓明)。(新浪新闻2020.6.30)

(8)主动和路人握手,这是有爱温柔的坤坤子(徐蔡坤)了。(爱奇艺 2020.8.28)

最后,由于称呼语“XX子”的泛化,它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饭圈文化、各大网络媒体,还通过类推,成为大众交际的新表达,如“珊珊子”“丽丽子”“韵韵子”“雪雪子”“楚楚子”“乐乐子”“湘湘子”“羽羽子”“萌萌子”“逸逸子”“君君子”等系列“XX子”成为日常司空见惯的常用称呼。

二、“XX子”的语用功能

称呼语作为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它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让人们发挥主体性,借助称呼语的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态度立场、建构新的身份等[1]。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根据交际的场合背景、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辈分、性别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可以用于面称,也可以用于他称。它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修辞功能

称呼语“XX子”中的“子”作为词缀标记,属于语法范畴,具有“小称”意味,作为叠音表达的“XX”,在日常口语中多用于熟悉的成年女性或孩童,但“XX子”用于指代称呼对象时,能够打破“XX”称呼语对性别的限制,可用于男性,如例中的“坤坤子”“明明子”。陈望道先生说叠字的用意不外两种,一是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二是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3]。“XX子”在音节上的重复叠加,使称呼中的语流得以重复,因而伸张了语调的节奏,强化了韵感,读来轻快和谐、朗朗上口,给人轻松自然,生动温暖的表达效果。此外,“欣欣子”“静静子”“敏敏子”“绮绮子”的称呼能让说话人有一种深刻悠长的内心感受,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称呼在主观情感上感同身受。

(二)情感功能

“XX子”的情感功能一方面体现在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上,亲疏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它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这种关系从疏远到亲密实际是变化的连续系统,如“罗小丽——小丽——丽丽——丽丽子”,这四种变化的称呼反映的是交际双方的感情在逐渐亲密。相比称呼生硬的全名“罗小丽”,“丽丽子”能拉近彼此双方的情感距离,更具亲和感染力,使交际双方在心理上更加亲近;除此,“XX子”不仅能将说话人个人夸赞喜爱的情感投射给称呼对象,而且让称呼对象的个人形象更具画面感。另一方面,“XX子”的情感功能体现在交际双方的一致关系上。社会语言学将复杂的人际关系分为“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权势”是指一方能控制另一方的行动,“一致”是指交际双方是平等关系[4]。粉丝用“XX子”称呼娱乐圈偶像,或者大众用“XX子”称呼其他领域的公众人物,亦或在日常交际中双方用“XX子”称呼,无论身份、地位、阶级的悬殊和差异,“XX子”表明了说话人对称呼对象有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体现了双方平等一致的人际关系。

(三)评价功能

系统功能主义观认为,概念、人际、篇章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称呼语“XX子”使得人际功能中的情感功能在语言交际中得以凸显外,评价功能也不例外。相比过分带有主观感情的“我敏”“绮姐”“明哥”等他称形式,例中的“韵韵子”“娜娜子”“明明子”,在语境使用中的评价功能更显中立客观,也更符合语用中的得体原则。总之,称呼语“XX子”用于人际中有利于使用主体与称呼对象之间的情感表达和交际互动。

三、“XX子”走红成因

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网络流行语则是语言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是反映社会变化最直接的窗口。称呼语“XX子”的流行,是语言自身演变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

(一)语言内部分化的结果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形成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称呼语“XX子”属于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5]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上网人数剧增,网民畅所欲言,为网络言语社团的构成提供可能,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它语言风格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流行的“XX子”就是网民创造性使用语言形成的社会方言。加上网络媒体的助力,“XX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因此,“XX子”开始从虚拟的网络言语社团向现实的言语社团渗透,因而被大众知晓。

(二)语言模因的助推

“模因(meme)是源于新达尔文主义倡导的基因(gene)一词,意为‘被模仿的东西’”[6]。“模仿是人类个体感知到别人的行为之后,仿照他人做出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行为的过程”[7],它在语言模因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为了寻求心理认同,体现自身的前卫意识,纷纷效仿综艺中粉丝对公众人物的称呼,因而称呼语“XX子”从综艺中流传开来,成为大众口语中的语言时尚,被大众广泛认可。

(三)避旧求新的社会心理

流行语的构成往往运用叠音、谐音、同音、缩略、倒装和旧词新用等手段来创新语言结构,突破常规语言的束缚。称呼语“XX子”就是人们通过叠音的方式,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追求新奇,力求多变的产物。相比已有的“小伙伴”“亲”“X姐”“X哥”等称呼,演化与变异后的“XX子”,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还填补了人际称谓系统的空白;同时也体现了大众对当下网络语言的关注和选择取向。

(四)萌文化的影响

在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日本卡通动漫里的萌文化开始风靡,大量的“萌言萌语”以天真无邪、童稚亲切的语言特点飞入寻常百姓家,“麻麻”“粑粑”“妹纸”“宝宝”“萝莉”“童鞋”“菇凉”“XX哒”等系列网络萌词纷纷涌出,深受大众喜爱。称呼语“XX子”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开放的萌文化环境为称呼语“XX子”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它的出现符合当下的文化需求和发展潮流。

可见,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一定社团的人群普遍接受的话语形式,“XX子”从众多流行的称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前网络言语社团广泛使用的新表达。它能否经得起语言浪潮的洗礼,成为社会称呼语里的佼佼者,有待时间检验。

猜你喜欢
叠音社团大众
缤纷社团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我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