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院抗疫:出实招 见实效

2020-12-03 02:36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20期
关键词:票据门诊肺炎

一向勇于探索、标新立异、践行精细化管理的十院,在防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会怎样出招?

如果你了解或关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的发展特点和管理模式,你一定会好奇,面对2020年这样一场百年一遇的疫情,它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你知道,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令人满意的,你着迷的显然是过程,一向勇于探索、标新立异、践行精细化管理的十院,在防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会怎样出招?

事实证明,上海十院又一次没有让人失望,从院内到院外,从线上到线下,实招尽出,立竿见影。

循证力量,十院人在行动

2020年1月21日,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肺炎“人传人”一天后,上海十院确诊了第一例阳性病例,接下来的20多天,各种发热疑似患者以超过平时10倍的数量蜂拥而至。

处于闹市,常规服务着周围300万人口,也是静安区唯一接受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三甲医院,上海十院的接诊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严峻形势,蛮劲抗疫显然不可取。结合传染病暴发规律,医院搭建起了三道防线,即守门诊、重留观、强排查,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防死守。

守住门诊,意味着守住了抗疫的第一道防线。接收到“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任务后,医院第一时间对发热门诊进行了流程改造,并在门诊采取了分区、分型、分级救治模式。

分区管理是指在发热门诊执行“三区两通道”管理模式,杜绝交叉感染。发热患者就诊时,采用分型病例管理机制,将患者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同时,医院按照科室高、中、低的风险程度,对不同科室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对普通就诊患者,医院则采取了三级预检方式,通过发热预检、专科分检、妇儿再检的方式,加强就诊人群的防范工作。

守住第一道防线仅仅是开始。在留观环节,为了保障“应收尽收”,医院巧妙使用“集装箱”装置搭建出“特别诊疗区”。每一节“集装箱”相当于一间负压病房,内部还设置了心电监护与抢救设备,确保急症患者的应急诊疗之需。

每一个环节的严密把控,确保了就诊患者、医务人员的安全,也将疫情隔离在了医院门外。

1 抗击疫情中的门诊服务。

2 督查执行“三区两通道”管理模式。

上海十院援鄂医疗队凯旋。

精锐出战,科研利器发力

2020年3月5日,在生物领域最大的预印本发行服务BioRxiv上,一张图片吸引了全球新冠肺炎研究者的目光。这是全球首次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观察到了完整无损的新型冠状病毒全貌。该项目的研究者之一正是上海十院心脏中心泛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刘铮。

作为抗击疫情的重大突破,该项成果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为更全面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详细依据。

科研素养、严谨的态度在十院抗击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凸显。

疫情的蔓延往往伴随着“流言”的蔓延,其中就包含着“心血管病人常用的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类药物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需要立即停药”的说法。

对此,医院心脏中心紧急对该问题进行了商讨与论证,并在2月8日由该中心张毅教授撰写了科普文章——“三张图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与ACEI/ARB降压药物的关系”,用科学证据奉劝各位医生和各位病友不要随意停止使用该类药物。

文章一经刊出,大众媒体及专业媒体相继进行了转载,累计点击量高达4.2万人次。3月14日,中心主任徐亚伟带领团队在Lancet发表评论,详细阐述RASS抑制剂与COVID-19的关系。文章明确表示,在现有证据情况下,不因COVID-19停止RASS抑制剂的使用,从而也让全球对该问题有所警醒。

与此同时,医院“中心化”诊疗模式也在解决危重症及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及时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3月6日,由消化内镜、普外科、病理、手术室等科室共同组成的大肠癌诊治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紧随其后,眼科中心、老年急危重症中心、妇科肿瘤诊疗中心等“中心”相继成立。

医院门诊办公室左克强主任谈及该模式时表示,将专病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环节安置在相对固定的诊疗区域,避免患者在院内来回走动,从而减少交叉感染以及风险暴露的机会。同时,通过中心化模式,接诊、检查、治疗安排在同一区域,大大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和总费用,便民利民,体现公益性。

从“诊”到“疗”,互联网加速落地

疫情倒逼出科普新形态。借助互联网,上海十院党委联手社区,开展了专家直播科普讲座活动。围绕公众关心、关注的话题,医院相继开展了“公筷公勺推广”和“过敏性鼻炎防治”等健康科普,为战胜疫情,提升大众健康素养提供了更多科学支持。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让患者高效便捷就医有了更深的触感。面对慢病患者、非急诊患者、非首诊患者,医院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问诊和配药,同时,通过线上完成门诊宣教、随访工作。

2020年5月8日,医院财务信息技术应用再传新动态。医院开出了沪上门诊第一张电子票据,门诊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完成预约、挂号、缴费、取票,避免了在各窗口之间奔波排队。

紧随其后,5月31日,医院开具住院电子票据,患者可以不用前往窗口排队,通过手机就能够实现诊间结算、床旁结算,自助打印电子票据,实现门诊住院全流程智慧就医。

票据电子化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尤其是对于住院部票据电子化,需要横跨临床科室、医务处、财务处、信息处等多个部门,打破条块分割与数字鸿沟,这也标志着医院流程的顺畅。

至7月1日门诊住院全流程智慧就医“满月”日,医院共开具门诊电子票据838477张,住院电子票据9387张,患者人均排队付费时间节省超过45分钟,大大提升了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因“疫”而变,一幢公共卫生大楼即将在上海十院开建。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一场疫情带给医院新的转型升级契机,勾勒当下,描摹未来,十院始终在路上。

猜你喜欢
票据门诊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门诊支付之变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