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地方化:基于对《广西通志》中音乐史料的互文性阐释①

2020-12-05 17:02马卓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风俗

马卓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潘林紫(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地方志是古代记录地方区域各方面信息发展状况的地方文献,我们可以通过各地各种的地方志文献来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也是当地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重要地方资料库。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其理论脱胎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中。音乐文本文献的互文性视角是考察音乐文本之间关系的方法对音乐文献进行解读。文章选取两版《广西通志》中的音乐文献为对象,以互文性视角观察之,探讨传统音乐文化中,音乐文本文献间的互文性,得出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大量存在着以某一具体事项为中心轴而形成的不同文本间互为互文性的特点,并试图观察两版《广西通志》之间的互文性关系。

一、“互文性”理论建构

法国文艺理论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是指:

每一种文本的发展都是经过不同的历史渊源,与其他文本有必然的演变趋势发展得到,在其他文本的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的[1]任何一种文本的组成都是对另一种文本变相的的结合与发展,互文性概念的核心就是每种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有脉络的发展继承[2]。互文性排斥主体间性:互文性的主要特点就是首先将其他文本的话语进行发展转换,形成新的发展文本,而重新形成的文本对之前继承发展的文本有很强的排斥性,两者是一种否定关系。[3]

经过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解读发现各种文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是由其他文本结合、继承、发展而来,各类文学的发展呈现一种彼此交织、互相依存的特殊关系,在文本发展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是互文性的重要内容与核心概念,是让后人了解当时历史事实、经济发展、政治情况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参考,由于“互文”是由至少,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相同研究对象的东西构成,因此在互文性的文本记录研究中有更多的相同特征,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对文艺理论的拓展,也涉及中国一些传统的音乐方面,并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方面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的互文性研究主要体现在音乐美学、仪式音乐等方面,而国内对于地方志中涉及的音乐文献史料的互文性研究还尚未出现。中国几千年间的修志传统始终是维持文献的稳定性,笔者猜想,这些文献可能有两种现象普遍存在,即同一个时期的地方志集成会继承前时代的文化精髓,并进行修整与完善,从而形成不一样的音乐历史文本;或是完全相同或有一些改变,仍表达相同的文本内容,从而使得文本事项大相径庭。除此之外,即便是相同(相似)的文本文献,所描述内容亦相同(相似),也会因为修志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时代文化审美情趣等不同,形成文献史料文本。然而,这些音乐文本之间却通过某一部分(风俗歌、槟榔歌)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是音乐文本之间的稳定发展才形成了后来的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歌调互文”“唱词互文”等传统的音乐文化现象。“地方志文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雍正版、嘉庆版为研究案例,结合互文性之中提出的“共时性”以及“历时性”两种理论研究方法,考察《广西通志》这一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个体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达到从新的视角审视两版《广西通志》,乃至达到对整个地方志集成系统进行解读的初衷。

二、历史维度视域下文献互文性阐析

中国的地方志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继承演变已发展成为了非常完备的“方志族群”,亦是一种体系化的宝贵文献,对研究各个省份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风俗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表现形式自宋元定型以来,经过元朝、明朝、清朝的不断完善发展已经形成十分成熟的文本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习惯。自清朝以来,地方志的记录内容已经十分全面,主要包括地理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祠祀、文人志士等方面,全面的内容记录为以后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参考,尤其在没有被正式记录的风俗民情、节日旧习的方面,在收集的官方历史古籍中对风俗民情的文献描写少之又少,而且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地方志可以根据文献的互文性的相似程度来检验其真伪,成为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重要见证。《中国地方志集成·广西卷》就是由地方志慢慢沉积、筛选发展成的一种音乐符号的文本。音乐文献的研究不仅要追溯其发展起源,还要了解产生音乐文献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音乐文献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文章梳理两版广西通志中的音乐文献,对其音乐文本文献互文性现象进行品读。两版文献,不仅具有类似其他方志族群之特点,如共同描述壮瑶族男女爱情的互文性、同唱槟榔歌调文本的互文性和鼓乐器文献文本的互文等,但最终都是以“歌调”达到一种人情共融的境界。而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既可以展现得很抽象,也可以描绘得很具体,既可以囊括很宽泛的内容,又可以就某一具体现象进行互文,也正是文本互文的多样性才使得文本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出现形式更加多元,这为以后的歌调传唱与继承提供条件,不管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还是群体与群体间的传播,乃至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传播都可以实现,这正是地方志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为音乐文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互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不同文化形态的重要载体,为不同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文本文献概貌间的互文

本文所涉及的文献史籍都是来源于雍正版和嘉庆版的《广西通志》,通过对两版广西通志部分内容的解读与研究来分析文本的互文。

在此之所以从《广西通志》来进行互文的研究,是因为广西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民族特色突出,例如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文情怀、风俗习惯等都具有很大的反差,这对文本互文的研究提供了更鲜明的比较特色。但通过梳理两版的《广西通志》,不管是雍正版,还是嘉庆版的文献文本,对于少数民族的活动以及内容方面描写的十分简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局限的限制,因为在此之前,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带有歧视与敌意),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在这两版文献中的笔墨不多。文章的观察点主要在军事、政治、疆域以及风俗等方面,对于音乐方面的描写几乎没有,也没有专门进行单独介绍或成文描写。

以雍正版文献为例,本志先介绍广西省的基本情况,再进行府县辑录的分述,而嘉庆版文献中,文献撰叙模式亦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文本文献之间形成互文性。两版志序言均是开篇点出:风俗民俗活动作为一件地方性的文化表征,它集中体现了历时性之特点,也反映出这一区域中人们共同留下的文化音声与历史记忆。

梳理两版通志的《风俗篇》《诸蛮篇》后发现,文献在音乐的描写方式上有着共同点,例如二者在描写“蛮族”的风貌习俗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时,都是从节庆、婚嫁、祭祀、丧葬等方面来表现,在叙事内容和具体的表现方式上均具有相似性。具体来说,雍正版中有《风俗篇》1 卷史料(卷32)、《诸蛮篇》有5 卷史料(卷92 ~ 96);嘉庆版中有《风俗篇》2 卷史料(卷87 ~ 88)、《诸蛮篇》有2 卷史料(卷278 ~ 279)。由此可发现,在两版的“诸蛮”文献中,音乐记录的出现频率相对高于“风俗”的文献,而在《风俗篇》中关于音乐的记录大多数都是《诸蛮篇》中所描绘的民俗活动。不同的文献从不同方面对广西地方的生活进行了简要介绍,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该地区政治风貌、经济状况、文化风俗等内容。无论从哪本志出发,其文献叙事都属于文本互文范畴,这种同一文献的同一事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域下,可能会出现不同形式的表现风貌,尽管在两者文献中关于一些细节的描写有些不同,但不会影响总体的社会趋势走向,对传统音乐的演变发展规律并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民族”类文献在叙事方式上的互文性解读

“雍正版”中关于民族文献记载1 卷(卷92),主要描写了广西省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对不同的民族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写,主要是从源流、风俗分布和外貌性格等进行描述。

“嘉庆版”中《诸蛮篇》2 卷,分别记录广西当时各地少数民族。首记通省,次分记蛮、瑶、僮、僚、俍、马、伶、侗、㲻、猀、仡、充、狁、佯、侬、伢、俚、苗、山子、蜑、浪、俫、巴、但、猓、狆这26 个民族,对每民族分别从其服饰、居所、饮食、劳作、年节、生丧、婚嫁、土谷、方言、礼仪、社交、祭祀和巫术等进行叙述,由此可看出,“嘉庆版”已在民族识别中逐渐与现代民族称谓吻合,并且叙述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相对丰富。

两版广西通志中关于民族的描述,均是在《诸蛮篇》中呈现。“雍正版”中云:

在粤则名瑶壮,其曰伶、伢、侬、蜑,又瑶壮别种也……大抵桂平多瑶壮,梧浔多伶、侗、蜑人,南柳庆多侬、僚、㲻、伢……

以上内容主要描写了“诸蛮”所处的地理位置。

再如:

蛮习各种

……其种非一,曰瑶、曰壮、曰僚、曰狼、曰伶、曰伢……

……大藤罗运山中……不室而处……

犵来自黔中,蓬头跣足……人死则积薪而焚,击鼓跳跃……

……

雍正版文献分府记录了各个少数民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主要从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南宁府、太平府、柳州府、广远府等七府的直辖县进行阐述,描写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嘉庆版”中云: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其毛五彩,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则吴将军首也。帝大喜,.....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后汉书·南蛮传》)(卷278 之1、2)

这里主要描述了蛮夷称谓之由来,并描述当地人群的外貌与性格。接着通志按岭南俚人、广源州蛮、抚水蛮、南方曰蛮、安化州蛮、西南五姓蕃部等族别分述其源流及风俗习惯。

通志云:

古称天竺、咳首、焦侥、跂踵、穿胸、儋耳、狗轵、旁脊谓之“八蛮”。其文面尤异者,则有飞头、凿齿、鼻饮、花面、白衫、赤裩之属。岭衣左右及海外诸国,在在有之。而儋耳、交趾速取以名郡。(田汝成《炎徼纪闻》)(卷278 之12)

这些文字史料对广西地区蛮的种类及人物性格进行归纳性描述。而“嘉庆版”相对“雍正版”而言,直接进行民族概述,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风貌归为一起进行描述,更为明确地再现了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表征的具象反映。两版通志中的文献通过记载蛮习,共同再现了不同地区之间民俗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在不同文化交织中相互融合渗透,共同构建了不同种族之间在地理位置中的地缘感知。

笔者认为,判断几段文献是否为民族描述互文的主要标准有三点:一是民族分布地区;二是民族地区风俗;三是民族的音乐范式。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得知:相同民族的分布存在共时性之特点。在特定区域,随着时代的延展,风俗蛮习因此也会沿用前时代社会发展中的同一成文格式。当然,文献在撰志者的书写过程中,往往对民族界定的把握具有直观性,他们并不会对某个民族的内部风俗活动与文化结构进行细分,从这一角度上说,民族描述互文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传统文献在历代相传的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

(三)风俗活动景貌互文

本部分主要是通过《广西通志》文献中的风俗歌与槟榔歌进行解读。

如“雍正版”中文献记载:

恭城县①今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

县在府西北……婚娶不重财贿,葬埋不知封植,惟治葬前三日,设酒宴於家,亲疏远近咸赴,饮而歌喧传户外,俗之最宜亟变者也。 (卷32 之5)

富川县②今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

汉瑶杂处,俗尚朴陋,重巫鬼,习鸡卜……自昔称难治焉,男女答歌相配合。 (卷32 之6)

茘浦县③隶属于桂林市,地处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部。

商贾皆东粤三楚人,冬归春聚……社日,男女答歌游戏。 (卷32 之6)

修仁县④今是荔浦县的三大重镇之一,位于荔浦县西南部。

四乡民壮杂处,皆秉性粗疏……家少盖藏。赶墟之日,男女歌答,惟壮人为然。 (卷32 之6)

再如“嘉庆版”文献记载:

灵川⑤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风俗淳美,冠婚丧祭,俱用礼乐。(《李志》)(卷87 之16)

雒容⑥雒容镇,位于柳州市鱼峰区东北部,为桂中经济重镇。,民与僮并,……喜唱歌,春秋唱歌戏嬉。婚要概用牛豖,屏声华,崇俭约。(“雍正版”)(卷87 之19)

天河东西南三乡……语言各别,惟北乡为百姓。岁时伏腊会聚,婚礼以牛为聘。每年秋成后,男女赠答鸡黍,杂坐讴歌,不脱蛮习。(“雍正版”)(卷87 之22)

西隆⑦今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百色市西北部。,种稻山巅,贫无储积。每椎牛,饮生血,不食盐。人无长幼,好疑重鬼,会饮和歌,其声纥那。(“雍正版”) (卷87 之25)

两版《广西通志》在各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与人文情怀的描述时,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描写的角度以及内容上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包括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婚丧嫁娶礼仪,两者的描写几乎相同,在特定场域中形成互文。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礼仪风尚在表现形式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能影响风俗习惯在唱歌活动中的传承。另外,在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男女都是通过对歌的方式结缘,倚歌结缘正是当地独特的风俗。时至今日,这种风俗也有一定的保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仍有男女对歌的风俗,只是形式没变,但意义却发生了改变。

通过比较文献的叙事方式,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婚丧风俗中都会摆设宴席;

(2)唱歌活动穿插风俗活动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婚礼歌俗,还是丧葬礼仪,少数民族的唱歌习俗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与场合中进行,有一定的规则礼仪要求,它既体现了娱乐性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歌唱内容及风格都是根据仪式使用情况而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男女答歌作为同一文化圈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式和音声表达,折射出人们与神灵沟通、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的寄托。这些文献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情况,还表现出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渗透、碰撞与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不同地域之间文化风俗的相互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唱歌习俗亦有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在人们的伦理道德约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雍正版”中关于“槟榔”这样描写到:

兴隆土司⑧兴隆土司,在府东北八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韦贵为土巡检。传至韦万安,于清顺治十七年归附,仍准世袭。,瑶苗杂居……每岁正月,男女聚墟市,联歌欢洽,各以槟榔致赠。 (卷93 之20)

又如“嘉庆版”中关于“槟榔”的记载: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自福建下四川,……。客至不设茶,惟以槟榔为礼。 (卷87 之3)

恭城①今恭城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水土和平,语音最正,……婚姻不重财,槟榔为聘。缙绅士大夫守礼好义,不事干谒。(《恭城县志》) (卷88 之2)

梧州②广西下辖地级市。梧州是古苍梧郡、古广信县所在地,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士民惟知力穑,罔事艺作。尚师巫,……婚聘多用槟榔,男女不行醮礼。 (卷88 之5)

婚姻得庚贴,或凭鸡卜,或酿酒验甘苦以决成否,用槟榔、乌饭、鸡、酒、猪、牛为聘。(卷88 之24)

都康③都康乡位于广西天等县中部。,山多田少,四时瘴雾弥漫。……男女皆裹头,短衫长裙。婚尚槟榔,病不药而祭鬼,终岁淡食。(俱同上) (卷88 之25)

知学务耕,民俗俭朴,民业于田,逐末者少。纳聘用槟榔,疾病无医药。(《一统志》)(卷88 之27)

以上这些文献片段,多次论及槟榔,管窥其文献描述,可以看出,在广西地区的汉族婚俗中常以槟郎作为礼品。通过汉族婚俗习惯,可以间接地映射在一些少数民族婚俗中,例如壮族、瑶族也会通过男女对唱,并以槟郎为礼的情况,上述文献没有具体的“歌”出现,但不可否认,在男女倚歌结缘的婚礼中所唱的“槟榔歌”也是与之相辅相成,因此,槟榔歌可成为岭南汉族地区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形成特有的“以槟榔为礼”的婚俗习尚和地方性表征,两版通志的文献书写亦形成互文关系。

笔者认为,对于同一种民俗中的同类歌调曲子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表达方式更加相似,富有同种族性质。因此判断风俗歌调内容是否存在同一歌调互文的标准有三种:第一种情况就是与其相关的风俗习惯在同一歌调中也有体现;第二种情况就是歌调所表达的内容与另一首歌调的内容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第三种情况就是歌调所使用的场合与当时歌者的心境大致一样。

(四)场域范式之鼓文献互文

在两版文献史料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关于“鼓”的史料记载也存在互文之关系。

“雍正版”文献如下:

献帝建安中,徙交州,治于广信,诏边吏,得建旄钺,授鼓吹,以威蛮人。昭烈继统,与吴分荆州…… (卷94 之2)

其护贡之夷官夷从受赏出关,欢颂而去,仍擂鼓放炮唱开关谕…… (卷96 之1)

“嘉庆版”的文献如下:

思恩瑶,居五十二峒及仪风、茆滩、上中下瞳之间,......岁首祭先祖,击铜鼓跳跃为乐。(县册)(卷278 之23)

仡来黔中,棺而不痊,置岩穴间,......人死则积薪而焚,击鼓跳跃。 (卷279 之12)

以上这些文献史料片段,共同展现了“鼓”在蛮的活动中,因不同的场域而扮演不同的角色。“鼓”作为不同环境中的器具,其功能作用既满足了世俗社会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充分地表达出百姓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鼓”作为人们传统习俗的载体,承载了喜怒哀乐,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对美的见解。不难发现,在蛮的各种传统仪式中,鼓也是民间习俗必备的乐器之一。在这样的空间下,“鼓”成为蛮活动中自我身份构建的独特符号,占据重要地位。而这些文献史料记载有部分是沿袭前代而来,部分同一种族文献,均归纳为一起进行描述,进而也形成了所谓的互文性关系。文献史料的呈现模式,既是当地文化的具象显现,也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历史化呈现,更是当地文化表征的再现。

上述各种文献间的互文,都在无形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近的看法,在相同见解的基础上完美地阐述了互文性关系。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这种文献文本的思想精髓在民间可以得到广泛流传是因为民众在深入认识它后,效仿它的观点,使得这种类型的文献不断地在文学领域广泛发展。针对与其相关的文献来说,它虽不具有声音特性,但是却可以借文人之笔将其观点、思想效仿,经由人们的概括性思维和写作。除上述外,音乐文献文本还具有继承性的特征,即为文献本身的思想精髓是整个效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文人通常会在增加自己独有的想法观念之后,最大程度地保存它,这也就是互文性文章的共通之处,让其不会与原先的文本脱节。民俗中的音乐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因民族描述互文形成的系统,是继承了某一民族风俗内容;因风俗歌互文形成的系统,则是继承了某一风俗歌调的文化内涵。另,音乐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差异性,使得原来的性质有了变化。两版《广西通志》中的部分文献,随着社会发展变革,也产生了变异。由于音乐文献具有效仿性、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与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相关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互文性音乐文章的理解。而地方志集成中各类文献之间的互文性体现,则是更好地揭示地方文化表征与历史记忆的体现,这些文献之间互文性,进而形成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出场。

三、地方志集成中的音乐文化解读

(一)文献集成文本:历史与音乐的互文

罗兰·巴特对于互文性文章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曾表示:互文性文章很难区别源头,即任何一篇文献的来源性都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是其他文献的“子文章”,但不排除该文献是另一文献的衍生产物。所以说,互文性文献之间都是具有联系性和互通性的。这也是他在《从作品到文本》中提到的主要观点[4]。笔者通过梳理方志中的文章介绍、民族描述、风俗歌调和鼓类乐器等对两版《广西通志》进行剖析,正如研究所示,这些文本文献之所以拥有互文性,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较为一致的表达方法和文章范式,所以这些文献中记载描述间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文本互文,将其构成不同维度的网状结构。

首先,在梳理两版“志”文献,它们的行文结构和文化象征功能均呈现出“历史中有音乐,音乐中有历史”的互文特点。综观风俗篇与诸蛮篇的文献记载,既生动形象,又具象呈现,通过不同地域的音声文化描述达到对方志集成的文化隐喻。每一个风俗活动文献记载不仅寓意了当地群众们的历史文化情节,而且整个风俗活动的戏剧化演绎表达了民众对美的认识,并且这种音声表达方式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都极具美的意义。由于历史与音乐的紧密相连,使得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成为一种新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婚礼以槟榔订婚的礼仪用了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再现了青年男女倚歌结缘的戏剧性内容。由此看出,方志集成中婚姻仪式音乐是一种较为流传的礼婚仪式,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音乐”互文关系。整个集成文献不仅含有风俗性内容,而且具有很强的礼俗性色彩,形象地再现了“地方志集成”中的历史文化记忆。

其次,由两版《广西通志》中可明显看出:描写习俗文化、民族发展的文献记载都具有极大的相通性,还包括乐曲文献。但即使它们有着互文性的特点,文献描述的民俗文化却不会因此而千篇一律。尽管部分民族的风俗音乐会出现类似之处,但是它们的音乐文字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依靠音调符号的演绎与传唱,每种不同的音符组成有着不同的音律特色,也因此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不同时期的音乐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所以它们可以用庆祝、哀悼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忧乐,而古代人们的情绪通常是通过不同的仪式活动来表达,音乐在其中就是不同的情绪载体,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人们正是利用民俗实现音声文化象征功能,从而达到实现风俗活动举办方所期盼的文化表征功能。

(二)音乐文献文本象征隐喻

以文献文本中的婚礼歌、槟榔歌为例,它们就是典型的男女倚歌结缘内容,也是一种地方性事像、仪式音乐的内容。不同的风俗活动仪式以写意性的手法进行,以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内容,借助形象化、神圣性的象征隐喻手法进行文献叙事,在文本文献音声景观的烘托下,形象地再现了“婚俗礼中赠送槟榔”的历史文化记忆与传说,最终实现婚俗活动的象征内涵。

通过这种音声文化符号的展示,实现对场域空间象征性符号的一种重构过程。此时各地槟榔礼俗不完全是普通的赠礼风俗,而且是带有仪式性的礼俗活动发生,这种音乐不但是构成了一个普通的风俗活动的空间场域,更是呈现出当地人民对风俗仪式的审美娱乐性特点。每一个地区风俗活动的发生,所产生的音乐文化,都是多个音乐文化的构成。不同音声符号的重构与建构,形成了能供各种礼俗活动进行的空间场域。民族文化的千古流传离不开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式。所以,在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环节,基本上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三)方志文献中音乐符号的阐释

首先,整个文献中的文本场域,是由一系列具体、抽象的文本符号串联起来。特别是在当下的文本文献场景中,面对文献的撰写者、参与者和阅读者,文献符号则蕴涵着不同的符号意义。如雍正版《广西通志》中,有部分文献是图像的记载,更为鲜明地再现了地区文化,这就是一种用最直观、简练的手法展示和烘托了文献空间的氛围。综观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它离不开其中的图文与音符,人们各种不同的情绪,以及抽象意义的表达都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由此可知,通志的编写者也是在文字之间表达了整个文化的发展特点及独特魅力,通过不同的器具符码释放更多的文化音声。文献语境中的音乐文化,在各种风俗活动中的象征符号通过聚集释放、转化成一种深层的寓意深刻的文本符号。

其次,可通过文本中更多音声符号的建构,实现文化隐喻间的转换。一些文本象征符号具有多重特点,它使文化和音乐的主要功能更为凝练地表述。这些文化事物通常是简单地安排在一个页面,能够让多样化的文化符号互相关联。

(四)《广西通志》范式下之音乐文化思考

正如前文已经论述了两版《广西通志》之文献的互文性关系。两版文献作用相同,文本之间既相互继承,又具有不同意义。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来讲,音乐文章不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播文化特性,更是将其流传的技术手法与音乐特色发扬光大。

德国的社会学家杨·阿斯曼相信,国家和民族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熏陶,正是因为有文化,才有了足够的思想绵延和集体回忆,而集体回忆往往是整个民族回忆国家大事所离不开的方法。[5]考虑到以上的种种地方文化记忆的广泛性,许多文献编写者开始集中关注地方志集成里音乐文献的发展历程,更有甚者则是研究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材料。通过对文献的积累与整理,笔者已通过两篇论文论述了“雍正版”与“嘉庆版”中文献景象,再次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呈现,通过地方志中的文献史料,也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新视域。

马克思认为:任何学习的课题都离不开历史的发展。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里塞也说到:文化的发展必须包括历史,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无法在没有历史的情况下让文化达到全面繁荣。透过广西地方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多种多样的音乐表达以及广西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决策,因为音乐记录了广西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记录了不同时代广西民众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关注省辑地方志中的音乐文献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进而繁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历史画卷。

历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对应地方的思想精髓和地方记忆,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见解与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文化的流传需要后辈们的不断吸收、记忆与发展,因为文化不仅记录了过去的生活点滴,更是指引后辈学人前进发展的明灯。通过地方志集成,以史促论、以局部观整体的视野,历史地去认识音乐史料文献在广西百年间的发展轨迹。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进展可以侧面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不仅从历史角度出发,更是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下评价音乐的价值,可明显知道其对人民乃至社会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学会总结原因、观察事物、学习新的文化领域与提高自我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上平稳前进,深刻了解到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后代研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总之,民族音乐的历代历史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都需要历代人民的努力经营与保留精髓,其文化属性才能流传百世。

四、结 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地方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预设为人类文明在现代化变迁和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危机或即将消失的那些部分。然而,有些方志集成被藏于图书馆之内,让其本身价值无法得到展现,正是在这个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它们的话语权缺失,使得其成为“文化遗产”的一员。通过观察两版通志集成,可以概览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面貌,这些文本文献正是作为民族的历史而存在。

格尔兹表明,文化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是独具风格的、探索非凡意义的一门学科,人们不是一味地追求规律,而是寻找与自身相关的价值意义。[6]在省级的方志中,描写了许多对民族文化进展的回忆,部分礼俗成为地方独特的景观,更是对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色不仅表达了民族的信仰理念,也是向外传播民族文化。地方的民间音乐正是有效的利用途径,使文化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族信仰在不断向外传播的同时,也在人民的心中扎牢脚跟。纵观两版《广西通志》中的音乐文献,其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体的记载中大部分是广西人民生活的日常状态和生活习惯,其历史环境与历史通用语言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文化景观多维度的展现了民族的生存状态,而美国人类学家索尔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地方的文化景观一定是符合地区的发展特点,当然民族符号也一定是环境适应的体现。各个民族间的联系通常离不开音乐相伴,这是广西人民的交友情怀,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发展,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人们喜爱用音乐来表达喜怒哀乐,其中的音调音律代表了不同的情绪,而音乐的表达更是加强了人民对彼此的信任与依赖。这正是地方志语境中文化参与者对自身文化创造自信的阐释。深入了解地方志的相关历史文章,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进展历程,由此可以引发一种思考:在现代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中,特别是类似于地方志文献的考察,其大部分以繁体字呈现,在地方志文化圈内的各文献描述,却在不同的礼俗活动中将传统的音乐景观进行传承,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关注此类事像,可以发现,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地方志文献的信息支持,而这种地方文化更是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探索和整个国家的文化进步。

总之,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两版《广西通志》中的互文性特点,以文本文献为主线,分别阐述了其中的互文现象,进一步阐明了相关文献的重要性。以“方志文献”作为互文理论反思和视域重构的基点和方法,力图揭示长久以来的“方志集成”都是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被搁置、忽视与遮蔽的潜在切入点。由此来审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地方区域文化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可以为相关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发掘与区域音乐史研究提供拓展性的视野。因此,如何结合文化历史语境中的文献信息来寻找少数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必须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它们为促进音乐的历史研究、了解音乐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性和结合历史文献重构其文本音乐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推动历史人类文化遗产研究迈向多元共存、美美与共的广阔图景。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风俗
太平风俗美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跟踪导练(四)4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说说“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