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安徽

2020-12-06 10:34本刊编辑部
党史纵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敌后军部根据地

本刊编辑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11月,日军开始入侵安徽,安徽境内主要城镇相继沦陷。从此,安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这片热土上,安徽抗战军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从大江南北到淮海两岸,从江淮丘陵到淮北平原,从安合公路到六合公路,从长江淮河航道到各铁路沿线,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处处都能听到杀敌的战歌。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和新四军的指挥中心,安徽人民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功绩将被永久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开设专栏,以此回顾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岳西谈判

1937年7月中旬,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向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发出停战谈判的倡议。20日,卫立煌派刘刚夫为代表到岳西与高敬亭派出的代表何耀榜接触。经过艰苦的谈判,28日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书。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

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在地方著名爱国进步人士朱蕴山、章乃器和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宗仁的支持下,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张义纯任主任委员,实际工作由章乃器负责。动委会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性组织,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其中起着骨干作用。省动委会的成立,促进了安徽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新四军的集中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辖4个支队,长江以南各省游击队被编为一、二、三支队,长江以北鄂豫皖、豫南、鄂北的红军被编为第四支队。1938年4月5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移驻皖南歙县岩寺。此前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已先后到达皖南岩寺集中。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西流波集中。新四军各部的集中,标志着新四军的组建最后完成,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和战略展开奠定了基础。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

新四军挺进敌后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新四军第二支队迅速向芜湖、当涂、宣城敌后挺进,取得官陡门战斗和狸头桥战斗的胜利。1938年7月,第三支队进入皖南沿江铜陵、繁昌前线,并先后取得了马家园、红花铺等战斗的胜利,并于1939年取得著名的繁昌五次保卫战的胜利。1938年3月,第四支队在流波会师后,先后在舒城、庐江、巢县、无为、桐城地区开展抗战,挺进皖东后,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7月,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初,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萧县、宿县等地,创建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后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

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赴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新四军领导人共商大计,共同研究制定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

刘少奇在皖北、皖东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由河南竹沟抵达涡阳新兴集。12月初到达皖东,领导华中敌后抗战。刘少奇在皖东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中原局会议,传达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意图,统一思想。此后,他以主要精力领导华中敌后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在党的思想建设、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统—战线和干部教育等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皖南事变及新四军重建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在泾县茂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围攻,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顾全大局,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又恪守团结抗日的民族大义,坚持抗日斗争。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全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在长江南北的抗战,巩固和发展華中抗日根据地。

反“扫荡”斗争

为对抗日军野蛮的“扫荡”,粉碎日军企图消灭抗日力量、摧毁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淮南、淮北、皖江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个个反“扫荡”高潮。

战略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淮北、淮南、皖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配合全国抗日武装,在大江南北和津浦铁路南段两侧,对所在地区的日伪据点,独立自主地进行反攻作战。

安徽人民迎接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1日,张爱萍、邓子恢、韦国清以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的名义,向驻淮北日伪军发出命令,敦促日伪军和伪组织向新四军投降。9月24日,在蚌埠举行日军投降仪式,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以受降主官的身份接受日军投降主官十川次郎投降。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安徽地方组织领导全省广大军民浴血奋战,为民族的解放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敌后军部根据地
简述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变迁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窗台上的妈妈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