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视频访谈节目创新传播研究
——以《十三邀》为例

2020-12-07 19:56李逸涛陈瑞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许知远主持人受众

◎李逸涛 陈瑞华

我国媒介市场上从不缺少视频访谈类节目,尤其是早期电视黄金时代的访谈节目,凭着多样的形式、繁多的种类,曾吸引过一群忠实的观众。例如,20世纪在香港由黄霑、倪匡等人主持的《今夜不设防》、台湾大受欢迎的《康熙来了》,以及内地电视台的《金星秀》《鲁豫有约》等,这些通过电视台精心制作的视频访谈节目,凭借节目自身特色、主持人魅力,长期占据黄金档电视荧幕,获得可观的收视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打造的访谈节目也开始出现在受众面前,如优酷《圆桌派》《局部》,爱奇艺的《奇葩说》等,它们都获得不俗成绩。然而也正是媒介技术的普及,使得视频访谈节目进入门槛不断降低,从而导致行业发展问题不断。纵观整个视频访谈节目的发展状态,不难发现许多节目内容简单,制作水平略显粗糙,主题过于单调,这些趋势都在降低节目整体的质量。

2016年出现的《十三邀》为视频访谈节目带来新的探索。这是一档由腾讯新闻联合单向空间出品的创新型深度访谈节目,节目名字的谐音是麻将和牌“十三幺”,每季邀请1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物,摒除通常的节目套路,从内容定位到主持人、节目制作发行都显得与众不同,这为视频访谈节目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十三邀》的节目创新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一、制作模式的创新

区别于以往传统电视访谈节目的空间限制,《十三邀》摄制场所多样且自由,将摄制的场景无限扩展。在餐馆、在酒店、在大马路边,任何场所都可以发生对话,碰撞思想。所以我们看到许知远在饭馆被李诞吐槽,听蔡澜讲述风流韵事,找女朋友“丑的照杀”;看到许知远在酒店套房对话李安,和罗大佑畅聊时代过往;也看到他在破落院子里与小说家聊文学,在游船上听宏观历史经济走向。具体而言,这种制作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自然化的对话空间。相比封闭的演播室环境,自然化的对话空间更适合迅速卸下他人的戒备心理,打开人们的思路,谈话的表达状态与分享欲望会更强烈,自然就能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观点。不同机位切换、镜头语言灵活使用,同样让观众能够以不同视角观察许知远和访谈嘉宾的状态与表现。此外,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让许知远与访谈者可以深入透彻地交谈,甚至坦诚相见。因此他敢向李诞说出“死在女人身上”这种不算道德正确的话,也常常不拘一格地爆粗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在这个过程,受众能看到许知远面对不同访谈对象时的客观冷峻或困惑,甚至是格格不入,也能感受到受访者在面对不按套路出牌时的豁达或不安。可见,在真实场景中自然表现的普通对话,卸下人物的包装,把思想对话和智力碰撞搬到台前,让《十三邀》产生丰富的话题性和观赏性。

其次,节目拍摄场地不设限。这种模式就意味着没有旁观者,不存在观众互动提问的常规形式,使得制作者获得更多自由空间,不用过多考虑大众是否接受。另一方面,自由的拍摄隐含对高质量、真实自然和实现严肃、深入性沟通的制作追求,力图呈现真实的、有深度和引人省思的对话。相反,有些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博取大众更多关注,路子越走越偏,逐渐套路化。主持人总想通过旁敲侧击引导嘉宾出泪点,强行煽情,让沟通成为假象,使谈话变成表演;或者话题总局限于情感、两性关系等,始终存在八卦和猎奇趋向,只为满足人的窥私欲,一切只是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忽略自己本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在这背后,一股“娱乐至死”的狂欢取代了真正的文化建构,节目品质为收视让步,表演形式的交流让访谈流于形式,距离社会想要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相去甚远。

再次,纪录片样式的制作手法。许知远像是去拜访多年未见的老友、深山隐居的世外高人,而非拘泥固有采访形式的问答。镜头中的人和行为就是现实里的他们,可能抽着烟,可能聊的都是废话,可能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影片统统都不避讳地将之传播出来。此外,《十三邀》拒绝虚假的谈话表演,也不满足浅层的观点表达,试图深入的、热烈地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在娱乐大潮里逆流而上,带着偏见出发,期待思想的碰撞打破偏见或印证。尝试在真实沟通场域中将受众同时卷入深度思考,融合理论与实践、感性和理性,恰当地流露情怀,寻求问题的答案。

此外,节目不同时长版本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网络综艺的出身让《十三邀》天然拥有互联网基因,与传统电视节目只能发行一个版本的模式不同,观众既可以选择经过剪辑的精简版内容,也可以选择没剪过的完整版。精简版通过运用蒙太奇原理对拍摄素材进行加工,以镜头、场面转接和切换,呈现较为清晰的故事线,突出表达内容的主次。这是业界普遍的处理手段,给观众呈现最好作品。不过,这种模式相对限制观众选择,他们只能接受到制作者想要给观众展示的内容。在完整版本里我们可以更为全面认识访谈对象,尤其是节目并不回避互动现场的真实状态,如许知远经常抛出出格问题导致的失语,甚至是两人陷入冷场和尴尬的沉默。完整版都将这些内容保留下来,反而成为节目亮点。

二、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

一档成功的节目里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时候我们说起某个节目,总会不自觉把节目和主持人等同起来,《非常6+1》等于李咏,《十三邀》等于许知远。换而言之,节目和人是一体的,主持人的风格很大程度决定节目风格。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节目的“偏见”、精英式的言谈风格,看到男性视角的凝视,也看到文人许知远。严格来说他不算是主持人,一如片子的旁白:“不合时宜的作家、勉强合格的创业者、笨拙的发问者和世界中的游荡者”,其中任何一个身份都比主持人更适合。

单从外貌去评价他的话,许知远应该算是特立独行的文人。牛仔裤白衬衫配人字拖,留着一头凌乱的卷发,略显粗糙的脸上挂着黑框眼镜。透过片头我们总能看到,他裤兜后面插着一本书,在街道上漫游,仿佛一个旁观者,在书店里的喃喃自语像一个不买时代的账的巨婴。他的身上带着70后群体的时代特性,成长过程中伴随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变迁,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所以,你能在他身上看到老一辈的传统,也能发现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对他的塑造。北大计算机系毕业,却是个彻底的文人,在多家杂志就职过,这为其独特话语风格打下基础。这种风格就是“偏见式”访问,通过强烈个性、执拗性格制造出的冲突感,常使嘉宾措手不及。如他和徐峥聊到精神停滞议题时,徐峥认为要接受,他立马反问“人不应该死在寻找下一口水之前吗?”从受众的感受出发,这种提问容易把观众噎住,引起内心不确定和自我存疑,陪着节目共同找寻答案。

阅历和阅读量赋予许知远准确理解嘉宾意思表达的能力,能够快速把握重点,发现闪光之处,不自觉间让受众陷入思考,深化观众的卷入程度,“是这样吗?应该怎么样呢?”许知远直言不讳自己身上存在的“偏见”,即没有传统视角下的客观公正,连装一下也不愿意装,主持风格真诚、坦诚,看待事情之前早已预设立场,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发问者,将网友提出的问题抛给嘉宾,又将嘉宾的看法整理给观众。没有狗血八卦,也绝少插科打诨,他的发问常常略显粗糙,表达略显羞涩,甚至不能将疑问完整用句子表述出来,需要后续再补充阐述。但是,这些问题能够看出他真的想要问什么,想要表达什么,重心在求索新知而非取悦受众。与此同时,他的问题总是关心这个时代、关注社会,诸如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担忧。如在对话薇娅时,她透露自己从来不用淘宝,将短视频的流行定义为“假新鲜”,又透露出她倔强背后的悲凉底色。

三、结语

这档节目总体而言每一季都保持不错口碑,豆瓣评分均有8.5分以上。然而网上风评好坏参半,“犬儒主义”“精致”等词语反复被拿来讨论,有人看不惯他一副知识分子、精英阶级的嘴脸,如采访俞飞鸿那期后,一度被网友集体讨伐;同时,也有受众就喜欢他“愤青”“偏见”的言论,敢于试探对方底线的勇气。正是这种褒贬不一的争论,体现节目对小众观众的满足,使节目具有话题性。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模式也可能成为限制节目持续发展的桎梏,不免使受众陷入审美疲劳。就此而言,节目虽说定位于小众,但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需要在嘉宾选择、议题设置方面更具多样性和差异性,多些人文情怀的体现。除此之外,在流量与品质之间把握平衡,在输出价值观念的同时,唤起更多人的独立思考精神。

猜你喜欢
许知远主持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