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反映大背景 如何讲好红色故事

2020-12-07 19:56赵雪梅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红军红色

◎赵雪梅

有一种记忆,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发奋进力量”,是我们新闻媒体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要求。

面对宏大的题材,如何将红色故事讲得好听、听得生动,其实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首部展映剧目,它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不虚”和“不拘”作为辩证统一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一大批真实历史人物的群像,塑造这些人物时涉及性格里的多面性,而不是只表现他们的高光时刻,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鲜活的人物个性。它具有深沉的历史情怀,浩荡的爱国激情,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确保真实,剧组甚至要求每个演员都穿草鞋,整部剧拍下来用了25000余双草鞋。

这段历史叙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深深打上了人物的性格烙印。《伟大的转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风貌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上乘之作,它运用从小人物切入的叙事手法、接地气的对话和台词,非常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这部剧也被公认是生动鲜活的党史学习教材。特别是当代青年通过它找到了共鸣,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深刻感悟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部剧哪些创作思路和特点是可以引用到新闻题材创作中的?我想主要是要见人见事见细节,在浩瀚的历史题材中找到最有代表意义或者以小见大的内容,把主题思想蕴含于故事之中。在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的主题采访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思路,在众多红色题材中,选择了遵义会议纪念馆中一本不起眼的诗集作为创作主体。

这本诗集是红军1934年刚刚进入贵州时,在黔东南地区一位侗族同胞杨和钧所留下的。20世纪50年代,杨和均的后人在整理家中遗物时发现了它。诗集很薄,却是国家一级文物。我们征得文物保护单位同意,郑重地将诗集原件从库房里调出进行视频拍摄。

其实,杨和钧只是在家里的账本上,写了七首诗。1934年,红九军团长征行至锦屏县婆洞村,不但留下大量宣传革命、民族平等的标语,还为当地群众修复了被地主恶霸挖断的道路。红军所做的一切,都被侗族青年杨和钧看在眼里。

1934年11月,他在本子上写下第一首诗《板壁上的指南》。其中,诗的最后一句“打倒土豪劣绅 分田地 夺政权 扛起枪 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已经显示杨和钧对红军的革命宣传产生了极强的认同。后来有一位红军的王连长经过这里,并在他家疗伤,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最终王连长遭到敌人杀害,杨和钧未能阻止,但红军的革命信念,对杨和钧产生了极大影响。王连长遇害后,他连续写下四首悼念、追思王连长的诗。

1935年清明,他写道:“王连长呵王连长 你赐给我无价之宝 这宝比太阳光还亮 亿万金银买不到……它是人类解放的真理——马列主义”。

这首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诗句,道出了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信念,以及红军战士与当地群众真挚的鱼水深情。

让典型案例说话,让鲜活语言登场,注重深入浅出,用百姓爱说爱听的“大白话”“大实话”阐述深刻道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这样的主题报道既有亲和力,又有感染力。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策划了五集系列报道《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红色记忆》,讲述了珍藏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五件珍贵的红色文物,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

作为革命圣地,遵义的底色就是红色。85年前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使红色基因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脉,生生不息。

红色基因如何传承?怎样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中展示出精神的力量?我想选好典型是关键。在创作《50年接力 两代守陵人的红色传承》这条新闻的时候,我选取了发生在仁怀市鲁班街道红军烈士陵园两代守陵人的故事。第一代守陵人是老人刘付昌,他曾是一名中国远征兵,在云南、缅甸浴血奋战,英勇抗日。他还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渡江战役和解放浙江、福建等战役中屡立战功,1955年复员回到老家仁怀,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一代守陵人。在刘付昌孤独守陵的第30个年头,陵园迎来了第二位守陵人郭德刚。他是受到刘付昌的感染,主动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同刘付昌一起守护烈士陵园。自此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扶植花草、讲述历史……他们以对英烈的崇敬、为党工作的忠诚,将一桩桩、一件件枯燥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在报道里面,我们抓住了一个细节,就是两代人对党的承诺。刘付昌的承诺是“我一定守好烈士陵园,一直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郭德刚的承诺是“只要我身体好,我就一直干到走不动那天”。千金一诺,善行无疆。50年里,这两位老人始终无怨无悔,默默守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他们,守护的是烈士忠魂,坚守的是对党忠诚的初心和承诺践诺的使命!这也不是一句普通的承诺,它是一种信仰,一种蕴含着热血、骨气和正能量的宣言,更是一种红色精神的传承。

好的新闻题材,记者需要用“脚力”到基层去寻找。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锻炼好脚力,这是新闻采写的基本功。明年就是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节点,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始终紧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工作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走、转、改”和践行“四力”“四全”的要求,紧密结合发生在遵义的重大事件,紧密结合遵义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紧密结合遵义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紧密结合“新时代贵州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突出新思想、找准新角度、发现新亮点,用小切口反映大背景、小故事反映大时代。

讲好红色故事,需要有新意,但离不开真实。红色故事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流淌着红色基因。“脸谱化”的千人一面、“高大全”的千篇一律,很容易把红色故事讲得不接地气,但标新立异、远离真实也绝不可取。要讲好红色故事,就要以真实吸引人,以情节打动人,以细节感化人,以精神鼓舞人。以“真实”而言,就是要做到“讲真事、说真话、用真情”。红色故事来不得半点虚构,唯有真实,方能感人。

在采写《扁担上的银行》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们走访了许多党史专家,也查找了很多党史资料。其中,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1935年1月19日,红军主力撤离遵义,红军某部赵连长因伤势严重不能随队行军,暂时躲藏在 遵义市郊凉水井乡农民赵金和家里养伤。懂医术的赵金和治愈了的赵连长以及几位红军伤病员,杀了一头肥猪给战士们改善生活。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按照当地市价,红军应付给银元15元,但由于部队军费十分紧张,经过双方协商,决定先付给苏维埃纸币,等红军回来后再兑换银元,赵连长写下一张买猪收条为据。这张买猪收条如今存放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展出,上面这样写道:“红军部连买赵姓肥猪一只,国票壹拾伍元正,每张即付银币壹元。我军走后,转来在(再)用。落款为公元一九三五年阳历二月二十号。”我们就此采访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王志力,他说:“这张红军买猪收条不仅是红军纪律严明、买卖公平的见证物,也是今天我们研究红军长征时期金融工作、经济活动、军民鱼水情的历史文物,它充分体现了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之情。”

讲万千道理不如讲好一个故事。挖掘什么样的红色经典故事,要思考时代特点,紧贴现实需要,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力量。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党成立起就肩负着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行首站来到遵义,并寄予“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切嘱托。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有着诸多论述。其中,“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新闻写作不能凭空想象,只有去过现场、亲自感受、深入了解过,写出来的新闻才能直戳人心、经得起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四全”,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全员、全效、全息、全程,给我们媒体从业者指明了下步发展的方向。记者只有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增强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才能谱写好新时代的华章。

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光芒,随着一个个隽永的红色故事流淌而出,动人心魄。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如何用好镌刻着红色文化的“记忆之所”“教育之地”,使历史深处的情怀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我们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研究,聚焦历史事件、着眼具体人物、解读关键细节,让抽象的精神、理念变得有血有肉、鲜活可感。要把红色文化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去解析,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中寻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穿越岁月,追寻“真理的味道”;寻找故事,勾画壮阔的中国画卷。我们今天讲好红色故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追溯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通往未来。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把基层当课堂,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推出原创新闻产品,以工匠精神打造新闻精品。作为党的喉舌——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用笔力和脚力书写人民业绩,用智慧和真情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红军红色
爱听红军的传说
遵义会议旧址
红色是什么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色在哪里?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十送红军
追忆红色浪漫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