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与陈师曾交游考辨

2020-12-07 07:49张足春广州画院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陈师曾

□张足春 广州画院

一、小引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玉甫、玉虎、玉父、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清末民初叱咤政坛的“旧交通系”二首领,交通银行主要创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民国时期诸多重大文化与艺术活动的组织者,收藏家、诗人、书画家。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清末著名维新人物陈宝箴(字相真,号右铭)的嫡孙,光(绪)宣(统)诗坛领袖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的大儿子,陈寅恪的长兄,诗人、书画篆刻家。

民国初年政坛动荡,特别在袁世凯“洪宪复辟”失败后,权力更迭频繁。彼时的叶恭绰,多数时间处在交通部次长或者总长的任上,正忙于航、路、电、邮“四政”推行;而留日归国的陈师曾,也进入教育部与鲁迅成为同事,积极参与中国画改造,并迅速成为北平画坛的灵魂人物。1923 年梁启超在陈师曾的追悼会上给予他高度评价,“以所知者论,陈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1)。这一评价虽然未必中肯,但也可看出陈师曾在当时美术界的影响力。

叶恭绰1930 年在《陈师曾诗集》序言中,如此回忆他与陈师曾的私交,“余年十九,识君于南昌。同盛气跳荡,以诗歌相倡和不辍”(2)。而成书于1946 年的《叶遐庵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叶谱》),记录他认识陈师曾的时间是1895 年(3),是年叶恭绰15 岁(虚龄,下同)。再查阅《陈衡恪诗文集》,陈师曾并没有收录其与叶恭绰唱和的诗词,只有1917 年的一处题画文字提到叶恭绰。从叶恭绰的经历和当年的社会地位来看,他为什么要努力与陈师曾扯上关系?他与陈师曾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二、叶恭绰与陈师曾在江西的交游考析

在《陈右铭先生函札陈伯严先生诗笺合册跋》中,叶恭绰说,“余少时仅获见右铭先生一面,伯严丈则往还甚密,且有姻联,以余与师曾辈游,视余如子弟,且激赏余诗,为之作序”(按,叶恭绰1899 年冬娶无锡孙虎峰之女为妻,后陈师曾的堂妹陈绮庄嫁给叶氏的内弟孙浥英)(4)。叶恭绰1933 年在《蔡公湛诗集》序言中说,“吾少随先君子至赣,学为诗。首得刘未霖、玉珩昆仲,又介其甥,是为吾识公湛之始。继而交师曾、贞壮、眉仙及桂伯华、杨云谷、欧阳竟无、夏剑丞、文公达,皆年少好为诗者”(5)。鉴于该序言是当时尚在世的蔡氏请求叶恭绰所撰写,蔡氏是陈师曾的生平挚友,陈氏留下诸多与其唱和的诗篇,故而,叶恭绰上文所忆及的昔年与陈师曾的交游,应该没有什么疑义。现在的问题是,是否能够厘清两人认识的准确时间。

查《叶谱》可知,叶恭绰于1892 年至1902 年这十年间,主要跟随嗣父叶仲鸾游宦江西,其间回广州应童子试及赴北京入读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并认识蔡公湛等人;1902 年冬赴上海工作,1903 年冬至1907 年冬在湖北工作,1907 年年底入邮传部。再查陈师曾年表,陈师曾于1891 年至1895 年随祖父游宦湖北,1895 年秋至1898 年秋随祖父游宦长沙,1898年9 月随家人回到南昌,期间认识蔡公湛等人,1900 年4 月初随父移居南京。从1899 年1 月下旬开始,陈师曾踏上了接受现代公共学堂教育之路,先是进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之铁路矿务学堂,后又入上海法国教会学校读书,1902 年随舅父赴日本考察近两月,该年冬天正式赴日本求学,至1910 年秋学成归国,1913 年秋赴京到教育部任编纂(6)。

从以上粗略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恭绰和陈师曾早年最有可能认识的时间点,就是在陈师曾一家暂住南昌期间,而且介绍人很有可能就是蔡公湛。所以,《叶谱》所讲的1895 年认识陈师曾应该是误记,《陈师曾诗集》序言里说的1899 年相识这个时间点比较可信。

照此推算,叶恭绰1930 年在《陈师曾诗集印成,漫题示吴眉孙》诗句最后的注释说:“‘清宵斗柄情空越’,三十年前余送师曾往江宁句也。”“三十年”是虚指,准确是31 年。这也更加证实两人相识于1899 年这个时间点。

三、叶恭绰与陈师曾在北京的交游考析

1913 年秋,38 岁的陈师曾赴京到教育部任编纂,而33岁的叶恭绰已经担任交通部(按,邮传部在民国改称交通部)代理次长。按理说,陈叶二人既是故旧又是姻亲,应该很快彼此就有了接洽。但查遍陈师曾的年谱和诗文,只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读画图》作品的题记中提到叶恭绰,“丁巳十二月一日(按即1918 年1 月20 日)叶玉甫、金巩伯、陈仲恕诸君,集京师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园,展览七日,每日更换,共六七百件,取来观者之费以赈京畿水灾。因图其当时之景,以记盛事”(7),而且,一直到陈师曾1923 年病逝,未见两人有过诗词唱和的记载。

陈师曾虽然在教育部担任的是非官员序列的普通编纂,但其祖、父两辈人在文人圈里留下的良好口碑,再加上他过人的诗书画印综合素养以及平易、朴实、直爽、热情的人格魅力,使其顺畅地融入京城文化圈,并成为帝都画坛的核心人物。他活跃在京城画坛的十年间,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的价值》等影响深远的文章。这一时期他在北京的交游,几乎涵盖了大半个京城文化界,从当时的文化界领袖梁启超、蔡元培,到艺术家齐白石、黄宾虹、汤定之、林纾、萧谦中、姚华、郑锦、王梦白、金城、陈半丁、萧俊贤、徐悲鸿、李毅士、张樾丞、胡佩衡、吴法鼎、江小鹣,再到胜朝遗老和社会名流王湘绮、陈宝琛、樊樊山、易实甫、陈衍、曾习经、罗瘿公、于式枚、黄节、周肇祥、陈叔通、于右任、梅兰芳、齐如山、蔡公湛,乃至后来的文化名人鲁迅、周作人、柳诒徵、张宗祥、余绍宋、夏丏尊、经亨颐、俞剑华、黎锦熙等,皆有唱和、雅集、结社甚至成为知交。

仔细分析陈师曾的交游圈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当时处于权力最核心的那些人。民元初年,北京的权力掌握在北洋各军阀手中,政府中派系林立。叶恭绰进入邮传部后,因才干过人,在广东老乡梁士诒(1869—1933)的提携下,得到邮传部多任尚书的赏识,一路得到擢升,曾创造了“一岁五迁”的官场神话。辛亥革命前后,唐绍仪、梁士诒悉心辅佐袁世凯顺利当上大总统,交通部一时权倾朝野,“交通系”诸首脑自然也被舆论界视为“袁党”。参与洪宪复辟成为叶恭绰一生的痛点(8)。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三立,当年因坚定拥护光绪皇帝推行维新改革而被罢官,已经在政见上与告密的袁世凯势同水火。

在叶恭绰与陈师曾共同熟悉的朋友中,于式枚(1853—1916)与叶家三代世交,曾任邮传部侍郎,辛亥革命后隐居青岛,谢绝了袁世凯的多次延聘;诗坛“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的曾习经(1867—1926),在广州学海堂求学时期与梁启超是同窗好友,辛亥革命前常与叶氏唱和,在宣统皇帝逊位前一日辞官归隐,民国政府曾三次聘请他出任要职,均固辞不受;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1872—1924),也与叶氏熟稔,早年以诗文与陈三立、樊樊山等人齐名于世,官至邮传部郎中,曾任袁世凯的总统府秘书,后因袁氏图谋称帝,不想附逆而辞官避居于北京广州会馆;姚华(1876—1930),1907 年从日本留学归国不久进入邮传部,任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后与陈师曾成为莫逆之交,同为北京画坛领袖。可见,叶恭绰和陈师曾两人之间并不缺乏再续旧缘的便捷纽带,叶恭绰的“袁党”形象,已然成为两人之间巨大的鸿沟。

结 语

陈寅恪在论及光宣政坛的“清”与“浊”时指出,“清代季年,士大夫有清流浊流之分。寅恪本人或以世交之谊,或以姻娅之亲,于此清浊两党,皆有关联”。他认为清流虽比较清廉,但多无才实;浊流虽略具才实,但甚贪墨(9)。陈三立虽然既有“清流”的傲岸,又有“浊流”的才识,属于通晓世界大势的人,但在痛恨袁世凯这一点上,他与其他遗老别无二致。他1915 年作了《上赏》《使者》《玉玺》《旧题》《史家》诸诗讽刺袁世凯称帝(10),陈师曾对“袁党”的疏离,也在情理之中。而作为有人生污点的叶恭绰,在洪宪复辟后,几乎可以说终其余生都在竭力弥补这一遗憾。他积极搜罗、刊行诸多故旧师友,如梁鼎芬、文廷式、曾习经、陈师曾、罗瘿公、胡眉仙等人的诗文集,广泛参与国故整理、文物保护、美术推广等大量文化活动,虽说出于喜爱和念旧之情,但也不免带有某种“自我救赎”的意味。也正因为这些付出,再加上岁月的推移,政局的变易,叶恭绰终于逐渐被文化界所接纳。1930 年,他与陈三立的第七子陈方恪以及夏敬观、朱孝臧、潘飞声、龙榆生等人组成词社——“沤社”(11),未尝不可视为他与“同光派”文化人彻底冰释前嫌的标志。

注释:

(1)《北京对于陈师曾先生之追悼与讲演》,见陈衡恪著、刘经富辑注:《陈衡恪诗文集》,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02 页。

(2)(5)叶恭绰著、姜纬堂选编:《遐庵小品》,北京出版社,1998 年,第61 页、68 页。

(3)遐庵年谱、汇稿编印会编:《叶遐庵先生年谱》,叶氏自印本,1946 年,第19 页。

(4)叶恭绰:《矩园余墨序跋》,香港:神州图书公司,1949年,第二辑第84 叶正。

(6)(7)邓峰:《“东西画界”:通变与自觉——陈师曾画学思想及艺术实践再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8 年博士论文,第157-168 页、177 页。

(8)叶恭绰参与洪宪复辟的考证,详见拙文:《个人意识的觉醒与文艺经世观的确立——论洪宪复辟与叶恭绰》,《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14 年第6 期,第53-63 页。

(9)《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见陈寅恪:《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 年,第187、219 页。

(10)李开军:《陈三立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4 年,第1131 页。

(11)曹辛华:《民国词社考论》,2008 年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年,第15-16 页。

猜你喜欢
陈师曾
陈师曾梅兰竹菊表现特色分析
王春书
陈师曾的中国画改良之道
固本求新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痛彻心骨,翁婿悼亡
试论美术文献在语境中的身份建构及其认知基础
陈师曾写意梅花作品探微
诗情画意两如何
朽者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