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0-12-09 05:30仇虹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外语专业要根据其工具性、交际性的学科特点,从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促进青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塑造;跨文化交际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铸魂工程,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行动指南。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作为零距离接触外来思想文化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其课程思政建设则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特殊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的专业教学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必须与时俱进地实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课程思政建设正是为了顺应这一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在思想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1.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措施。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了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教学质量制定了统一的衡量标准。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中,首要的是价值塑造,在国家标准中这一项表现为素质要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的加强,这一点也顺应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另外,从高校的总体特点来看,在课程设置、教师比例方面,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分别都占到80%,这一比例分配也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课程思政建设是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手段。

2.外语专业特点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外语专业的主要学习对象是外国语言,通过听说读写译进行语言教授与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外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零距离、全方位接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语言往往会自然地回归其作为工具的基本性质,青年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够达到提高语言水平的目的,而且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也会在无形中置身于外国社会文化中。新时代的青年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且多元化,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为开放,也更加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异国文化时,人们往往可能出现复杂的情感波动,既有好奇、向往的心情,产生想要接近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同时,又会伴随紧张和抗拒的情绪。青年学生只有在思想上经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武装,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智,全面客观地看待异国文化,不会因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成为崇洋媚外的“慕洋犬”。而正确的政治立場和价值观的树立则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政教育。

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加迫切地要求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为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明确的政治方向,并加以及时、科学的引导,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本质上也正是实现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教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

外语是接触和了解外国社会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在中外交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习外语及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工作,都时刻离不开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专业必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关键的、富有挑战性特征的全部内在能力,即正视文化差异与陌生感、群体间的态度举止以及伴随的压力体验。其中,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理性地对待外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面临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教育则是解决这一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1.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加强。文化自信源自对本国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命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思想教育。青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本国文化越是自信,便越会积极地与其他文明平等地开展交流,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

2.课程思政建设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保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从思想觉悟等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必将增强其内在的防护能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提,课程思政教育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保障。这样,青年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跨文化交际,更好地抵御西方国家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

三、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由于语言本身具有工具性、交际性等特点,外语专业要针对这种学科特点和育人要求,从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等方面,与时俱进地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1.作为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先明道、信道。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其决定因素在于教师。外语专业教师不仅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外国语言文化,更应该加强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不断激发和增强我们的民族信念和爱国心,是坚定政治方向、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前提。因此,外语专业教师必须始终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同时,专业教师要不断参加政治学习,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教学和科研,强化自身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2.要全面优化课程设置。要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注重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外语专业课程特点,从课程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授课计划的创建等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将课程思政建设贯通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整合思政资源,使用具有理论深度和正确价值导向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料,以满足不同门类的外语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将家国情怀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尤其是针对高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更要引导其关注国家权威主流媒体,科学、客观地对待外国媒体言论,充分利用中国国际电台、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关于时事和国家政策最新解读的外文文本和视频材料,突出课程设置中的德育元素。

3.要牢牢抓住专业课堂教学这一切入点。在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要适时、适当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教育要植根于外语专业课程中,以隐性教育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有效配合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政理论课。外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联合抗击新冠肺炎的形势,在专业教学课堂中灵活地使用诸如日本捐赠口罩并附诗歌支持中国抗疫以及中国加倍回報日本的新闻题材。这类教学资料既能够体现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及中国“投桃报李”的大国风范,又能够反映出中华诗词的魅力及国际影响力,在进行外国语言教学的同时,无形地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2] 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3] 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

作者简介:仇虹,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山东 青岛 266109 )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研究”(编号:QNSZ2020051)、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科研项目“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日语翻译教学研究”(编号:XJY2019049)、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邮轮产业链的日本文化翻译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编号:2018022300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