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或喷喷:群聊时代青年心理画像映射与认同焦虑疏解

2020-12-10 10:46王淑钰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社群群体

王淑钰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一、戏谑式狂欢:互赞和互怼

网络群聊时代下,伴随高校内夸风的盛行,一种新型青年亚文化现象由此产生。“夸夸群”是当代青年自我创建的用以群体内成员互夸的一种特殊社交媒体群聊群,其以各种网络媒体为平台,通过互联网即时社交的方式,契合青年社交与心理需求。该群聊从高校兴起,随后扩大到职场年轻人群,在群聊群中,成员的多种表达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夸赞。成员彼此之间积极暗示、正向关注,青年群体在其中诚实勇敢直面内心,及时满足自身心理调适。该种社交媒体群聊群从清华大学兴起,在北大、复旦等大学相继建立,随后扩展到职场等青年人群中,并逐步商业化。

“夸夸群”可谓是2014年豆瓣创立的互相表扬小组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互夸群友弥补社交平台交流鼓励功能的缺失与异化,进行网络社交规则的修复与控制,使青年群体在陌生关系中快速达成情感共鸣,缓解自身心理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发布数据显示20-30岁人群精神压力最高,大学生成为榜首,其通常在面对压力与复杂情绪时感到迷茫与焦虑,通过自娱自嘲、互吹互怼方式达到积极乐观心理的同时也需彼此相互治愈安慰。“夸夸群”该群聊演化出的多种交流方式,目的则在于不断满足人们的情感交流需求,青年群体的理性情绪让步于感性表达,使得心理安慰在情感宣泄中得以体现。

“夸夸群”的兴起可谓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其符号化与意义化的心理情感表达是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的真实困境与虚拟空间的弥合,是其真实诉求与虚拟社群的变相交织,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认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二、精准式建构:网络社群的心理映射

青年群体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摇摆不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频繁换位。日常网上冲浪,接收各种网络信息爆炸式的裂变折射出现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流动性、可能性与未知性,为其带来不同维度的压力。人们常说大学生毕业则面临失业,多年来研究生门槛越来越高,金课水课与等级考试的不断出现导致青年群体的学业压力巨大;随着社会阶层重构与城市化进程加快,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同伴不同学同学不同班、高消费低收入高频出低接收等现象明显;代际快速更迭、出入社会碰壁、群体间舆论冲突不断,青年群体自身个性化与类别化自我表达得不到认同与支持等等,使其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夸夸群”等群聊的出现,通过网络群聊互动使参与其中的青年短暂情绪转化为情感能量,跳脱出社会压力、认知并直面自己,寻求共情共鸣,缓解心理焦虑。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转折时期,青年群体的心理压力难免进一步增强,需要合适的途径加以释放。鄙视链折射出了现代青年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映照出的当下青年人存在的身份焦虑和社会认同危机。[1]“夸夸群”的参与者在其中主动关注自我,在群体中寻找链接,通过寻求他人的关注、接纳与认可,从和他人进行互夸的行为中获得反馈,缓解自身认同危机焦虑,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夸夸群”网络社交群聊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也是对网络现状的一种回应,该群聊兼具游戏性、娱乐性与社交性,是网络游戏的产物。罗杰·西尔弗斯通曾说游戏为群友们共同提供了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赛博空间,“夸夸群”的兴起即给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情感联结的日常空间,使其青年群体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诸如类似的网络媒介,满足自身发展的社会与心理需求。

与此同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称人类社会传播形态已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部落单元又进一步裂变分化为社群。[2]《中国网络社群研究报告》认为社群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既要归功于对其他群体、时间和观念等的“否定性”反应,也同样归功于对一些特定倾向的“肯定性”回应。网络群聊时代的兴起促进网络空间个人加速向社群转变,群聊内的群主成为“召唤”领袖,通过互联网广泛性、便捷性、精准性等特性,以人分群,并连接其他圈子,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社群成为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方式。

三、渐进式弥合:认知偏见消除与认同焦虑疏解

“夸夸群”等网络群聊时代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是青年群体心理画像和印迹的生动呈现。生活中,青年根据共同需求和价值取向,用“脚”投票宣泄压力,但个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彼此之间对压力的疏解不够持久和亲密,社群文化圈层尚未固化,焦虑心态也有单向度、多样化等特征。群体归属和自我实现因此成为“多项选择题”,青年群体自身有条件,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追求更加美好、宏远的生存愿景。

(一)参与“夸夸群”青年群体特征

1.有较强从众与好奇心理

参与“夸夸群”的青年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从众与好奇心理。数据显示,有81.94%的青年因好奇心理加入“夸夸群”,同时23.61%的青年表示自己加入“夸夸群”是对周围人行为的一种跟随。该类型青年容易受到周围人事物的影响,对新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

2.有“认同焦虑”与生活压力,寻找自我认知与群体归属

参与“夸夸群”青年的从众行为背后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心理基础,即共同的“群体性焦虑”心理特征。社会进步,选择增多,高校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大生活压力,自身感到孤独,该特质在参与“夸夸群”的青年群体中尤其突出。这些青年在“夸夸群”中传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试图在其认同的群体认知中审视自己,寻找自我认知与群体归属。

3.有较强综合能力与较高知识素养

在网络空间群聊时代,参与“夸夸群”的青年群体大多来自高校,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较高的知识素养。他们在拥有优质机会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参与其中而产生的众多挑战与挫折。

4.有现实社交恐惧,存在一定网络依赖

34.72%加入“夸夸群”的青年群体具有在现实社会中人情淡漠,习惯独自生活,拥有现实社交恐惧等特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受到来自他人的评价,缺乏相应激励机制,难以进行自我调节,转而依赖网络。

(二)青年群体参与“夸夸群”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网络社交媒体的自身属性。“夸夸群”的出现是网络情绪化表达被推向极致的一个典型产物,也是对网络现状的一种回应。在“夸夸群”中,青年容易将对方虚拟化,话语易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表达比日常生活更加猛烈的言论。同时,通过不断创造和体验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来回应网络相关现象。

(2)网络社交方式多元化发展。“夸夸群”等群聊是社交媒体演进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其产生是广大青年借助群聊平台通过互夸方式进行的短期社交,通过这种新颖、及时性的网络社交满足自身无法满足的被夸赞需求。

(3)反映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

新兴一代的青年人生活在“象牙塔”之中,人情日渐淡漠,既对外部社会环境感到恐惧,又难逃来自多方的巨大压力。“夸夸群”的主要群体集中在90、00后,该群体被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生子女一代,其在成长过程中难以找到可肆意倾诉的地方,心理认同焦虑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夸夸群”作为互动仪式链的载体,增加人们在日常网络情境社交中的互动,进行情感宣泄。

2.主观原因

从“夸夸群”等群聊的主要参与群体青年的主观层面而言,个人心理动机是其建立或加入群聊的主要原因。通过互夸或互喷行为,青年个体可达到提升自我表露水平与满足心理需求的目的。

(1)提升自我表露水平。“夸夸群”是青年个体主动提升网络自我表露水平的产物。青年注意到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安全性,以此为平台建立“夸夸群”,从而提升自身有意识的自我表露水平。

(2)满足青年心理需求。“夸夸群”中的互动可以满足青年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及的大部分心理需求。从青年的内部动机而言,当心理需求满足水平低时,会采取行动满足自我需求。青年选择进入“夸夸群”等群聊的主要目的即寻求较高心理需求满意度。另外,青年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青年个体广泛接触网络,意外得到心理需求满足后使其更愿参与其中。长此以往,青年将会对此等群聊产生心理依赖。

在网络空间日新月异的今天,“夸夸群”等群聊得以长期存在与发展,体现了青年群体进行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意愿,并从侧面反映出青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情绪难以释放、无法获得足够外界支持的社会现状。由此产生并发展的青年亚文化,更是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主体文化的思考、对抗与发展。如何让青年亚文化成为主体文化的有利补充,减少青年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引导。“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用主流文化对青年的行为思想进行有力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内部的影响力,发挥主流文化的领头作用。

②正视青年群体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在社会剧烈发展变化的今天,家庭、学校、社会应看到青年群体对于社会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看到青年群体对于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意愿,予以尊重,鼓励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表达自身观点。

③正视青年亚文化的积极意义。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进行社会发声的独特方式,应避免将青年亚文化“妖魔化”,倾听青年声音,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实现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群体间的沟通交流。

④多方合作共建青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建立以专业情感支持为核心的青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相关青年群体缓解情感饥渴提供及时正规的帮助,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消除个体认知偏见,疏解个体认同焦虑。

猜你喜欢
亚文化社群群体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