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之于鲁迅的意义
——由鲁迅《现代史》说开去

2020-12-10 16:22周维东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游民外来文化全球化

周维东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常常离不开“中—西”“现代—传统”的话题,关于这种框架的弊端学界已经讨论很多,不必赘述,但如何重新理解“中国现代”依然是个难题。关于“中国现代”的难,关键是没有合适的框架。既有的框架,不管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还是他的弟子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现代中国”都是一个缺失的本体,或者说它是一个被预设的存在。在“冲击—反应模式”中,“现代中国”被规约为“前现代”的代表,所谓“冲击—反应”其实是“前现代—现代”撞击的一个案例。在柯文的理论中,“在中国发现历史”其实也掩盖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中国”作为主体在不同时期被不同认知的问题,从古至今“中国”能不能成为一种方法?这种困惑也困扰着鲁迅研究,当我们将鲁迅置于“中—西”“现代—传统”中,得出的结论与鲁迅的思想逻辑之间有违和感,这就要求我们对“现代中国”有更新的认识。

略举一例,2015年我在维也纳大学作访问学者,参与汉学系关于“鲁迅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其中一个焦点是《伪自由书》中的《现代史》篇。在中国学界,《现代史》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在鲁迅海量的杂文创作中,并不算引人注目。不过,《现代史》中鲁迅对现代历史的“巧喻”,让海外汉学家们着迷而费解,也引发我的思考。鲁迅将中国“现代”的历史,比喻为“变戏法”的历史,“变戏法”不能完全算是欺骗,但至少是无关痛痒的“障眼法”,不会对社会和文明有实质性的触动。欧洲学者认为这是鲁迅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样的判断也无可厚非,近代是中、西文化频繁撞击的时代,如果鲁迅认为这不过是“障眼法”,会让人揣测他的态度和用意。当然问题也并没有那么简单,鲁迅在《拿来主义》《青年必读书》等更多篇章极力推荐外来文明,显示出鲁迅在此问题上更为复杂的立场和态度。不过,《现代史》依然有让人深思的地方,那便是:何为“现代”?它带给我的启示,是如何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把握“现代”的语境。

如果按照柯文的方法——“在中国发现历史”,《现代史》中的场景,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农耕文化传统,这部分的代表便是文章中的“看客”,农耕的固定性造成了他们的封闭和保守,由于文化生活贫乏,对于千篇一律的“变戏法”保持了足够的好奇和配合。在《现代史》中,“看客”并不是“傻”,有两种原因让他们接受“变戏法”显而易见的骗局。首先是文化生活贫乏。传统社会的文化创造并不直接进入民间,如比较发达的诗词歌赋,都是在文人圈流行,广大平民能够接受的文艺,如地方曲艺,多数都是千篇一律——更新的速度相当缓慢,这养成了民间社会较低的文化期待。其次是同情心。相对于“变戏法”的人,尚能在土地上谋生的“看客”尚有稳定的生存能力,自然也有着一定的心理优势。但天有不测风云,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生存保障都相当脆弱,稍有天灾人祸,“看客”都有可能变成“变戏法”的人,因此对这部分人的同情也算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一种是游民文化传统,这部分自然是“变戏法”的人。游民文化是传统社会中“游民(流民)”形成的一种文化,他们脱离土地、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现代史》中那句“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便是游民文化核心的观念之一。“游民”的生存方式比较多样,打家劫舍、坑蒙拐骗,包括表演“变戏法”就不在话下。相对于封闭的“看客”,游民行走江湖,常常成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者,但由于文化素养低下、接受外来文化的资源有限,缺少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仅以谋生为首要目标,因此传播的“新鲜”事物往往带有坑蒙拐骗的性质。游民的“变戏法”千篇一律,还能理直气壮,除了了解“看客”的心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的破坏性,《现代史》中“变戏法”假装用刺刀将孩子刺死,其实暗含有威胁的意味在其中。可以说,传统社会中的两类底层人群,为了生存造就了“变戏法”,也构成中国对于“外来文化”接受的心理和习惯,这种所谓“外来文化”传播其实不过是本土生存法则的“把戏”。

这种发现,也可以说在“中国发现了历史”,这个发现得益于“游民文化”的梳理。然而这其中也有值得警惕的地方,当我们用“游民文化”来解读《现代史》时,它是否是鲁迅的贡献?换句话说,由杜亚泉、王学泰等先生梳理的“游民文化”,并无需依赖于《现代史》文本,它们借助的文本其实是古典时期的民间故事。虽然《现代史》(在鲁迅的其他文本)中察觉到“游民文化”传统的存在,但这并非鲁迅的独特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去挖掘鲁迅的贡献,《现代史》点出的问题,是 “全球化”在中国发生的“变异”。今天把握历史,都是从结果出发,由此想象现代中国的历史,很容易想到例如:“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文化碰撞”,这种想象用更宏大的历史叙述来概括,便是:中国被纳入“全球化”的历史。然而在历史当中的鲁迅看来,所谓“全球化”并没有摆脱中国本土的历史循环,这便是“变戏法”。“变戏法”的本质不是“欺骗”,而是“把戏”,是传统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娱乐方式,也代表了传统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想象和接受方式。

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是实实在在的中外文化交流,鲁迅有切身的感受,近代“中国”也留下了现实的痕迹。在这里,且不论“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至少对中国人来说都应该有所触动,中国的“现代史”无论是苦难史、耻辱史,还是进步史、反抗史,都不应该成为自我欺骗的“变戏法”的历史。所以,《现代史》用“变戏法”隐喻“现代史”并不是对“现代性”表达怎样的看法,而是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保持警惕和批判的姿态,鲁迅让人注意的现象是:传统社会中农耕文化、游民文化的互动模式,正在异化“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外交流。

鲁迅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改变学界对“近代中国”的重新认识。自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学界通常意义的“近代”认知,是“中—西”文化、“现代—传统”之间的碰撞,这也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的学理基础,虽然学界对这一认识模式的反思已较为深入,但其影响力并未削弱,中国学界出现的观点如: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歧途,现代文化隔裂了传统文化等观点,正式建立在这一认知模式之上,而且常常在不同学科成为热点。《现代史》说明的问题是,所谓“中—西文化碰撞”只是事物的表面,它在“近代中国”常常发生变异,变成一个中国本土的问题,类似鲁迅这种具有思想力的近代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如何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做出反应,而是如何深入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

这样论述并非为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找到借口,也不是强化鲁迅的个人天才,而是要说明鲁迅这种发现的“近代”意义。“变戏法”能够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再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主体并未形成,后者是问题的根本。在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主人公祁老太爷将日本侵略者、八国联军、义和团和军阀混为一谈,统一视为世道“乱”的根源,没有对它们有所区别,正反映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祁老太爷的行为视为封闭,而根本则是在“全球化”时代缺少国家主体意识,没有意识到“中国”是一个整体,当然也不能区分“侵略”与“内乱”的区别。“变戏法”的运行逻辑是生存,无论是表演者还是看客,都将其视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因为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西方文化也就沦为“变戏法”的一种资源。

作为未经历“全球化”的类似祁老太爷这样的传统中国人,不具有现代意义中国的主体意识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但对于鲁迅来说,这成为他们重新认知中国的契机。首先是“传统”构成的改变。在《现代史》中,“变戏法”是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答案是显然的,如果“变戏法”不是“传统”,用以比喻“现代史”也就失去了批判的深度。但“变戏法”并不是我们通常认知中的“传统”,如儒、释、道文化,而是“另一个中国”中的游民文化。如果拓展开,鲁迅所批判的“传统”,都没有直接对儒家、道家和释家展开批判,而是对传统文化经典没有概括到的“民间传统”,所谓“国民性”,正是民间社会基于生存形成的劣根性。可以说,因为“全球化”,现代知识分子发现了“另一个中国”,这个中国在之前一直被视为“未教化”的存在,而因为“全球化”的出现变成“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是批判的逻辑。经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说得高深一点是落入西方后殖民主义的“陷阱”,通俗一点便是没有思想的原创性。《现代史》揭示的问题显然和这种说法不符:“现代史”并没有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更遑论受外来文化影响而批判“传统”。因此,为了让中国文化进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中,鲁迅必须为实现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准备,而这样批判“传统”就成为必须的一个步骤。

所以,“五四”时期无论“反传统”还是“整理国故”,其一致性都在于“认识另一个中国”,这个中国在经典传统文化之内,又在其之外,增加的部分正是“民间”自身的文化传统,因为它的发现,“传统”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研究鲁迅——包括“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踪迹,不注意到这一点,对鲁迅和“新文化”思想的把握便不能“落地”,也会产生种种的误解。《现代史》点出的问题,是 “全球化”在中国发生的“变异”。今天把握历史,都是从结果出发,由此想象现代中国的历史,很容易想到例如:“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文化碰撞”,这种想象用更宏大的历史叙述来概括,便是:中国被纳入“全球化”的历史。然而在历史当中的鲁迅看来,所谓“全球化”并没有摆脱中国本土的历史循环,这便是“变戏法”。如果将“变戏法”单纯理解为“欺骗”其实不准确,它的本质是“把戏”,是传统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娱乐方式,也代表了传统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想象和接受方式。

猜你喜欢
游民外来文化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Audio Attraction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隐性游民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