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绕长安”水文化历史研究

2020-12-10 10:46杨晓勇刘航飞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水系精神

杨 帆 杨晓勇 刘航飞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关于“八水绕长安”体系的记载最早来源与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在古代,西安地区曾以水量充沛著称,但由于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以及长期的人类活动对于秦岭北麓植被的破坏,“八水”水系的流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至唐代以后,“八水”衰败,盛景不再。

纵然如此,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依旧不可磨灭。然而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八水”水系以及“八水”文化的研究却依旧停留在研究水系变迁或者分析古今“八水”差异的层面上,对于“八水”文化的研究并不深入。本文试图在研究西安地区历史时期的背景下,分析“八水”水系的变迁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研究“八水”文化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深入阐述“八水”文化,填补“八水”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

一、研究方法

此次对于“八水”文化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八水”相关文献,结合西安地区尤其是长安城的历史发展进行“八水”时代性发展脉络整理,兼以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八水”文化现状。

二、“八水”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水,民族之源、生命之源、文化之源。发达的水系既是生产生活之命脉,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架,也是推动文学、宗教发展乃至继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在西安地区,“八水”文化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

(一)“八水”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影响

“八水”的变迁对于首都的建立、农业灌溉、水路交通、城市供水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历朝历代择水建都的原因以及“八水”对于农业灌溉方面的影响入手来阐述“八水”文化对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1.择水建都

秦中自古帝王都,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而“八水”对于这些朝代首都位置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周朝建都丰镐,即丰京和镐京,分别位于沣河西岸和东岸。之后的秦朝定都咸阳,首都直接建于渭河之上。这两个朝代的定都最为体现城市对水源的依赖,是基于当时沣河和渭河水量充足的基础之上的。但渭河以北严重缺水,城市用水得不到充足的供应,故秦咸阳城逐渐向渭水以南的水源丰富地区发展。

至于汉朝,统治者在渭河南岸支流汇流区建立了汉长安城,引周边的河流供给长安城内用水。正式形成了所谓“八水绕长安“盛景。[1]从西汉到北朝北周末年,汉长安城沿用了八百年之久,城中积水下渗,碱卤不堪饮用,隋文帝乃决定再建大兴城,即后来的隋唐长安城。

丰镐、长安的选址、营建、城市规划无不基于对地形和水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周京丰镐、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最后至隋唐都城次次的迁都,水环境的恶化或不利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2.农业生产

“八水”对于关中地区农业灌溉的影响是极其直接的,西安以及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运动,在周朝便以出现。周人凭借着当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渭河以及沣河流域开辟农田,产出的粮食保障着周朝国力的迅速发展。随着“八水”流量的减少以及人口的发展,农田面积需要得到扩张,各种灌溉工程相继建设而成,其中以秦朝郑国渠最为典型。

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灌溉能力在汉朝达到鼎盛时期,大量的引水工程同“八水”相连,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农田水利网,浇灌着关中平原数百万亩良田。然而灌溉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完全弥补水系衰败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灌溉工程建设达到饱和状态,“八水”的衰败便继续对农业生产进行限制,这一点在隋唐时期表现明显。隋唐时期修复完成的郑国渠加上扩建后的三白渠,总的灌溉面积仅为秦汉时期的1/4左右,至唐末仅剩1/7。[3]唐朝过后,关中农业便不再昌盛。

从周代的自然农业到灌溉工程的广泛修建,乃至于最终关中农业的衰落,“八水”水系的衰败都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二)与“八水”相关的文学艺术分析

研究过中国的文学历史,可以发现“八水”的身影曾出现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包括最早的诗经、先秦时期的散文、汉朝的词赋以及隋唐的诗歌等。[2]而“八水”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

从数量上来讲,汉唐时期与“八水”相关的的“水文学”作品几乎占了总量的绝大多数,而“八水绕长安”体系正是在汉朝才得以确立。汉朝至唐朝,人们对于称颂和赞美“八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唐朝兴起的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更是将“八水”文学推向高潮。由此可见,“八水”在汉唐时期确实十分兴盛,而作为文学写作众多素材之中的一部分,“八水”同样推动着文学的发展。

随着“八水”的衰败,有关于“八水”的文学作品数量显著下降,宋朝以后几乎绝迹。由此可见“八水”的变迁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产生影响。

(三)“八水”兴衰影响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反映的是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西安拥有曲江池、昆明池、汉城湖、大唐芙蓉园等一系列水文化景观,可见“八水”对于西安地区文化景观的影响之大。

以昆明池为例,汉武帝在上林苑之南引沣水而筑成昆明池,周围四十里,原是为了练习水战之用,可见当时昆明池的面积与蓄水量之大。历朝历代学者都对昆明池工程评价颇高,其本身所蕴涵的智慧至今让人叹服。然而这样一个宏伟的水利工程在唐大和时却随着“八水”和王朝的衰落而干涸为陆。

从表面上来看,水文化景观产生于当时人们的需求,消失于水系衰败,但实质上水文化景观的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八水”的兴衰。将统治者的需求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化景观需要经历一个改造自然的过程,这就有了一个概念便是自然基础,昆明池如此广阔的水域需要的水量是巨大的,而当时的沣水是有能力去提供如此大的水量的,这才会有后来昆明池的出现。所以“八水”的繁盛与水文化景观的产生是有必然联系的,在水文化景观中,水终究是首要前提。

(四)“八水”与民族精神

水有其利和害的双重性,但抑害扬利,或除害兴利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在同水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不断得到磨砺。大禹精神便是其中的楷模,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尊重规律、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在深入了解“八水”文化的发展后,可以发现这样的精神同样在关中地区人民对于“八水”的治理中得到体现。同时,修建昆明池的一个目的正是为了中原地区人民能同外界扩大交流。这种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结语

水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和物质的文化财产。故无论是“八水”对于生产生活、文学艺术、文化景观、宗教发展抑或民族精神的影响都属于“八水”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中水文化的分析,“八水”其水系本身的兴衰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水资源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其衍生的“八水”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水系精神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虎虎生威见精神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文化景观的粒子界定及其度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