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疫情防控资源讲好思政课的逻辑进路

2020-12-11 09:32
关键词:话语思政防控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充分运用鲜活资源与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打造立体课堂。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湖北武汉等地发生,疫情期间涌现出许多白衣天使的英雄事迹、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行为、青年志愿者的担当精神,这些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意蕴,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将疫情防控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起到价值引领作用,为讲出一堂现实、生动、鲜活、难忘的思政课提供了优质资源。

一、疫情防控资源“何以”融入高校思政课

疫情防控资源蕴含的价值意蕴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求、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与高度契合,这为将疫情防控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理论可能与现实需要。

(一)疫情防控与教学内容内在耦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践行、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深入追溯、对中国发展历程的现实拷问。全方位、立体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的展开,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优势,深化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群众路线的认识,深化了青年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进规律的认知,深化了青年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的体悟,深化了青年学生对生命安全、生命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同时也深化了青年学生对疫情来临时自身责任与担当的领悟。由此可见,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理念与内容是完全与思政课教学的需要相耦合的。

(二)疫情防控与教学价值旨归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谓“立德”,就是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道德规范、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所谓“树人”,就是以研究人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规律为出发点,以教化、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本质,以“人”为根本,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和生命安全权的重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生命安全。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取得根本的胜利,祖国的伟大复兴才能有根本动力与支撑。疫情防控中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本的价值旨归与思政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是高度契合的。

(三)疫情防控与教学模式创新相互关联

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影响的日益深远,网络教学、网课已经成为思政课的重要展开形式。网络教学已经演变为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推动着整个高校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当前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为不影响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同时保障学生的安全,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并推出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和2.4万余门精品课程以及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资源①数据来源: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EB/OL].[2020-02-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2/t20200205_418131.html.。利用这一契机,推进思政课新平台建设,搭建完整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课堂革命”,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性、互动式、小班化教学,为“讲活”“讲好”思政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疫情防控资源“以何”融入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与重要使命,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优质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元素,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

(一)疫情防控资源蕴含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元素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保障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塑造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根本作用。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3]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关心、爱护战“疫”一线人员,历来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谓“树人”,首先要把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树人”的根本保障,也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基;所谓“立德”,也要以“人”为主体,以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为根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致使全国八万多名患者感染,累计死亡病例达到四千多人,严峻的疫情形势对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高校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疫情防控阶段的透明信息也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深化高校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深化其对死亡的认知。高校思政课利用好疫情防控资源进行生命意义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课程推进的必然要求与必要旨归。

(二)疫情防控资源蕴含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元素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需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的有机整体,人应当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5]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对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十分重要。正确人生价值目标的树立是思政课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引领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践行和体悟人生价值、实现社会与个人相统一的根基。根基打正了、筑牢了,高校学生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体悟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在此次战“疫”中,全国有四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他们冲锋在前、无私奉献;还有在疫情防控中起到战斗堡垒作用的党员干部、战“疫”大考中心有大我的青年志愿者们,他们在抗击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冲在一线的战士们体现出的情怀与精神无疑是思政课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案例和“活标本”。

(三)疫情防控资源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是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想信念与道德信念的紧密结合、个人理想与社会整体理想的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6]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与根本动力,于个人乃至社会都至关重要。思政课作为传播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主渠道,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此次疫情阻击战,应当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同时也应当看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国家对物资的统一调配、对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整治和对各级政府单位的协调管控,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建立、医疗物资的及时运输,以及疫情期间经济的平稳发展,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这些价值指向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三、疫情防控资源“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

在厘清疫情防控资源“何以”和“以何”融入思政课之后,进一步探讨将疫情防控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现实考量。如何利用疫情防控资源讲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化、立体式工程,需要从挖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入手,实现疫情防控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挖掘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理论思维革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思维要新。将疫情防控信息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前提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挖掘,关键之处是将新型资源融入教学,实现理论思维革新。

首先,遵循教学原则要求,全面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优质资源。遵循方向原则,挖掘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政治性、现实针对性、导向性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模范典型、突出代表,挖掘能够体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疫情防控资源;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挖掘疫情防控资源中最具感染力、渗透力和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将其融入教学当中,实现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其次,强化教学内容设计,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深入讲解疫情防控期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深入讲解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深入讲解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党组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学生爱党信党;深入讲解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冲锋陷阵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无私奉献;深入讲解疫情防控期间青年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事例,教育引导学生勇担责任与使命;深入讲解疫情防控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疫”故事,教育引导学生体悟人民立场。最后,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思政课是与时代发展主题紧密相连的课程,时代性是思政课的生命与灵魂。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富有时代感,解答时代新课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对象”,着眼于现实问题,敏锐地捕捉当前疫情防控这项艰巨任务中的重点内容,让思政课真正与学生接近、与生活接壤、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接轨。疫情防控期间因感染新冠肺炎英勇殉职的一线医生黄文军,与妻子筹划了迟到两年的婚礼却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彭银华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每天负责近两万件医疗物资装卸和运送的武汉站33名党团突击队,因“口罩脸”登上《人民日报》的一线检疫人员戴文豪……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先进事例,是进行正确人生价值观引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的鲜活资源,应将这些事例穿插进教学当中,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二)更新话语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建设

话语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性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7]。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否与现代话语体系相契合是其发展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就需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更新原有话语,构筑具有亲和力、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首先,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从追溯历史向聚焦现实转换。每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色彩,思政课教学要做的就是从历史走进现实,扎根于现实土壤,植入现代的灵魂。教育者应立足新时代,从当下疫情防控这一时政热点出发,从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中积极寻找思政课与现实的切入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铸造崭新的时代体系,在传承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时代的鲜活动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聚焦现实热点、反映青年呼声、回应时代召唤。其次,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从传统媒体话语向现代网络话语转换。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青年人话语体系的相通之处,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思政课。教育者要筛选出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话语中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被广大青年学生点赞的部分,汲取网络流行语的优质内容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其发展空间的拓展和衍生能力的提升,如利用疫情防控期间被青年们广泛讨论的“宅在家里憋死病毒”“硬核防护”“方舱医院”“热干面”“最美逆行者”等高频网络词语“包装”原有话语体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从单纯的以理服人向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两者并重转换。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感人事迹是思政课实现“以情感人”的最佳切入点,利用这一优势将原有的理论灌输转化为情感浸润与理论说服相结合,实现教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创造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感召力、亲民性。

(三)创新教学载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模式改革

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共推出了慕课、spoc、虚拟仿真实验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通过平台、学校、教职委、高教司合力把关,保障课程质量和技术实施,这是推进“课堂革命”,利用新形式、新平台讲活思政课的良好契机。

首先,应搭建全方位思政课网络系统,协调建立网络思政课教学平台。线上课程平台的搭建、精品课程的推出、课程质量的把关、课程资源的共享对于这场“学习革命”都至关重要。技术上的应用与提升是协调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络系统的第一步,要协调相关技术部门,及时抽调具有网络素养和网络技术的相关人才为思政课网络系统的打造奠定物质基础。利用这一契机,推进思政课新平台建设,搭建完整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课堂革命”,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性、互动式、小班化教学,为“讲活”“讲好”思政课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应打造高水准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加强网络思政课人才培养。选拔一批网络素养高、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打造一批高水平“微课”。同时,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将教师在线教育教学效果、在线辅导答疑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等纳入绩效管理系统,为整个教学环节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和监督体系。保证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教学质量不下降,打造线上思政课“金课”。最后,应强调以人为本、以高校学生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升线上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着重关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否及时收到课程信息、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此外,线上思政课不是让学生机械打卡学完课程,而是要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线上思政课的吸引力,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师生共同将线上思政课做成有活力、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防控
画与理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