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特质

2020-12-11 14:50
攀登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总书记改革

刘 娜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2.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1)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内涵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实践的智慧,更是中国理论的创新,全面深化改革随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特质。

一、全面系统布局的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的改革是全面系统的变革,不是片面或线性的去实现某单一领域的发展变化,而是体现整体性的全领域系统性改革。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有机联系的局部构成的整体,整体是由事物各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整体包括部分,部分构成整体,全部的整体有机构成功能又大于各部分单独的作用之和。全面深化改革遵循整体改革效用之和大于各部分领域的单独改革作用的要求,从全局处着眼,做好高屋建瓴的布局,有目标、有重点的注重部分和局部对于整体的系统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1]从横向布局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涵盖领域之全和涉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是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等全领域布局的改革;从纵向深入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从顶层制度设计到人民生活改善的系统推进,在站位高远和路向正确、横向布局和纵向深入的系统合力推进下,新时代改革是全面系统的统一整体。

(一)立意站位高远、速度与品质共重的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要求“地方抓改革要坚持提高站位,不论在哪个层级推进改革、开展工作,都要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2]改革的基调要从大局的谋划起始,只有从大局处谋划,才能有对大势的计划且逐步推进,才能有成大事的作为。以高处谋划,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作用保证,从起始就有海纳百川之容,顶层对大局大势的设计谋划,保证推进改革和落实改革的行动科学性,能将改革实践推进中遇到的具体细节得到合适的分类,有源可追,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辩证统一看待改革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注重改革的速度,更要推行有品质的改革。

1.目标明确性改革。目标立场明确,改革推进才有合目的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3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中强调要求各级各地要从改革全局高度谋划出发,并提出用三十二字改革方法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推进改革。[3]“把准方向”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基于大局、大势、大事设定的目标清晰而明确,是改革得以深入推进的前提,是发展既要保证速度更要保证质量的前提,是全面推进统一布局建设的前提,使“四个全面”的布局得以落实。明确改革目标,从而有科学的改革眼光、改革观念、改革行动,有勇气并敢于用勇气,有领导力并会用领导力,去谋划、推进、落实改革。

2.重质量性改革。新时代的改革速度与改革质量不是冲突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着事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中指出,“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4]速度服从质量,不是不要速度,也不是只求质量,而是将改革质量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抓。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之初,就高站位、高要求,是一场全面深化的高质量改革,改革的高质量应是改革进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改革的高质量要求融入改革的全进程,从布局的深广、目标的明确、可实施性的把握到改革的落实和反馈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保证并体现改革的高质量实现。

3.真抓到位性改革。改革从全局到具体要取得真效,不仅要高站位,而且要真到位,只有改革设计和改革措施的真到位,改革才能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落实要‘五到位’要求,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5]这是从设计谋划、改革行动、监督反馈的全过程到位,只有真抓到位的实施方案、实施行动,才能有抓到实位的督促检查,才能有落到位的改革成果,才能有正确到位的宣传引导,让改革群体的众智到位,人民群众的改革成果到位。

(二)路向正确的全面深化改革

1.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6]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方向决定道路,坚守改革为民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改革的同时强调将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的动力和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初心,更是改革动力的源泉。人民的心之所向,改革的路之所行,路向正确,改革之路才能顺行。各省市地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应始终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为此,应牢牢把握改革方向,使民生工作不仅要便民更要惠民,要让改革成果全面惠及民生。

2.坚持党对改革的顶层机构与各地区机构统筹衔接的正确导向。全面深化改革从顶层设计到各地区的改革统筹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本地区本部门改革任务,既要抓紧推进、敢于突破,又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的要求。[7]改革的顶层机构设置要路向正确,各地区的机构设置更要路向正确。要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改革导向,保证改革从上级的承接到改革的推进,从改革规划试点的设立到改革项目的实施,从改革的创新构想到改革的试点实践等全过程各环节都在党的领导指引下完成。各地区进行改革实践时,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改革的选题,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中央、省、市已明确推进、外地试点已取得经验和制约本地发展瓶颈三个层面统筹谋划,让改革有责任人、有举措、有时间表、更有实践的路线图。

二、科学协同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是普遍联系的,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都是在发展和运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改革的全面深化,要求改革不可单一、静止的推进,而是要尊重事物联系与变化的科学发展规律,既肯定改革的重要作用,又遵从其他与改革相关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改革是同发展建设实践的协同,更是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的协同,更是同新理论、理念的协同。

(一)注重改革的协同性

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注意把抓改革落实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既要通过抓改革来促发展,又要围绕谋发展来抓改革”。[8]全面深化改革,更要全面推进协同性的改革,协同性改革既是改革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改革在实践中应体现的内涵特质。

1.改革与发展协同。改革促发展,发展倒逼改革,发展、改革都要注重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9]改革需要发展做支撑,协同是改革与发展力量支撑合力的科学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发展也没有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就更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与发展的深度协同更是科学的改革体现。

2.改革与建设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10]全面深化改革需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建设工作相结合、相协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改革的GDP贡献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同社会稳定协同,使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同民生改善协同,使民生水平普遍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得到提升,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与党的建设协同,使党建成为改革政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改革推进与党建创新的纵深协同。

3.改革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协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一的进程,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和协同的进程。通过这种结合与协同,让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有新起点。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形成全面配套体系,实现全面系统改革集成。

(二)凝聚改革促发展的共识性

行动的一致性,是从思想上形成共识开始。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成果共享,人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11]无论是党的领导干部还是人民群众对改革所能带来的发展都表现出强烈的期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条件下,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全面深化的改革,就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改革促发展的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基础,有了共识,才有同行,有同行才能促发展。有了共识才能具备把改革推向全面纵深,实现新时代改革突破的思想基础。共识的形成、思想的突破、合力的聚集是科学协同的特质体现,更是实现改革任务的方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改革道路方向正确的原则与需要。

三、攻坚落实创新的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即有体现整体的、国家层面的系统性,也有体现攻坚落实的地方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12]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主义角度来看,发展的实质是尊重历史客观存在基础上新事物的产生,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各地区的攻坚,关键是要在构建自上而下新模式的基础上,打通改革与人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能遵从历史客观存在,也能勇于探索、创新突破,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是尊重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全面性结构化的新模式形成

改革过程要全面而新,改革结构要全面而新,改革模式也要全面而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干,干出了一片新天地”。[13]迈向新时代,促进新发展,解决新矛盾,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坚持改革这条基本路径。新时代提出的改革任务涉及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聚焦以问题为突破的改革模式,探寻“出路”,开出“药方”,实现改革与发展同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重。由问题倒逼产生的改革,也应以解决问题为任务形成改革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包括解决问题,解决各领域系统性不强、统筹性不强、相适性不强的问题。既要在大事上有敢担当的精神,更要在落实处有钉钉子的精神,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落实、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落实,把握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更要把握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规律,用统筹协调的智慧,运用钉钉子的方法,保有激流勇进的魄力,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加速改革进程。

(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改革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改革落实力度,特别是要注意打通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要注意配足力量,创新工作方法,把精力集中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14]落实改革,既要计划和途径,更要方式和方法。落实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改革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阻力较大的环节。因为是实现改革目标前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对政府进行改革的科学性、改革决心、任务执行力的检验;是改革从起始计划、到推进实践、再到实现改革目标的终端口;是改革各项政策是否落地、改革各层级是否协调的显现口;是改革能实现本质变化的突破口;是改革从计划到实践、从量变到实现质变的转换口。此环节突破不了,改革攻坚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阻力降低不了,改革成效凸显不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感受度也会降低,对改革反馈度同时会降低,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度会减低,政府的改革工作不易宏观推进,更不易在人民群众中推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改革目的就不能达到,人民对改革红利的共享、对改革的参与程度,也是反馈于“最后一公里”的环节中,正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往往也易在这个环节中集中暴露,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前期实施所推进的效果也在此环节显露,必须加强对最后环节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联系各阶段所实践的预期和结果比对,针对问题克服壁垒,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协同总书记改革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改革之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