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桑柞蚕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

2020-12-13 13:51崔自学刘中文
北方蚕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蚕业柞蚕桑蚕

崔自学 刘中文 宋 松 徐 欣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03)

河南省蚕业生产遍布全省18个市、70多个县,拥有1万余hm2(15万余亩)桑园、20万余hm2(300万余亩)柞蚕坡,20万户农民从事蚕业产业。河南省是全国桑、柞蚕生产并举的省份,茧丝绸产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茧丝绸、丝毯等产品年均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河南省柞蚕业一直居于全国第二位,桑蚕蚕茧产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无论是桑蚕还是柞蚕都被国家农业部和商务部列为全国蚕业重点省份和优势区域。目前河南蚕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成为河南省不少区域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

1 河南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业生产稳定,局部地区略有下降,单位质量效益稳中有升

近几年来,河南省桑园面积一直稳定在1万hm2左右,年利用柞蚕坡面积也一直在6.67万hm2(100万亩),年可饲养桑蚕种15万张左右,柞蚕0.5万公斤(蚕卵),出现了一批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桑蚕茧上茧率高于90%、解舒率高于65%、鲜茧出丝率超过15%[1]。在一些重点产地,蚕业优良品种和养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达到或超过历史记录和国内先进水平,单位面积质量效益稳中有升。

1.2 蚕业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初步建成了多处优质生态高效蚕业生产基地

河南省是国家粮食大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是河南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根据河南这一特殊省情,考虑蚕业生产不与粮食争地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进行蚕业生产布局调整,提出并实施了由平原向丘陵山区和由分散生产向相对集中的战略性转移。桑蚕主要集中在伏牛山南阳盆地、豫南大别山区、豫西的三门峡和洛阳丘陵山区。柞蚕主要集中在南阳和平顶山两市,伏牛山北麓的南召、鲁山和方城三县,该区蚕坡面积16万hm2(240万亩),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0%和95%,而且三县紧密相连,形成了相当集中的生产区域。

经过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产业化优质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持,近几年来,淅川、伊川、卢氏、汝州、南召、商城、固始等基地县发展迅速,相继着手建立或初步建成了优质生态高效蚕业生产基地。如淅川县紧紧抓住蚕业生产无污染,属高效生态产业,沿丹江上游建立了上万亩优质高产桑园,不仅蚕农获得了1.1亿多元的显著经济效益,而且十分有效地防止了丹江上游水土流失和土地、空气污染,确保了丹江“南水北调”水源的质量,凸显了生态效益;深山区卢氏县利用山区蚕期凉爽、昼夜温差大等特有的小气候优势,发展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使上茧率达到97%以上,缫折平均270公斤的全省和全国最好质量水平;南召、方城、鲁山三个柞蚕基地县,建立了生态高产蚕坡,不仅防止了山坡水土流失,加快和提高了山林绿化,而且使公斤卵产茧量由310公斤上升到350公斤,提高12.9%,使蚕农养蚕日收入达到80元的显著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夯实我省茧丝绸生产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蚕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进行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培植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实现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进蚕茧产业化生产,并涌现了一批链接养蚕农户和消费市场的新型雏形企业。产业化企业与蚕农签订蚕茧供需合同,发放蚕种或良种补贴,柞蚕产业保险基本覆盖,对养蚕农户实行统一供种和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并对蚕业新技术新装备推广项目给予适度补贴,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蚕业产业化企业带动了蚕茧生产基地与专业养蚕村户的发展,也将河南省蚕业发展带上了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轨道[2-3]。

1.4 蚕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效益有所提高

近年来,河南省蚕业科研和推广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多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和市级奖励;优良蚕桑品种、方格蔟等优良蔟具、小蚕共育和大蚕大棚省力化饲养和柞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柞树科学修剪、柞蚕小蚕大棚土坑育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河南省平均单位面积产茧量已达到60 kg,平均张种产茧量40 kg;柞蚕公斤卵平均产茧200 kg以上,667 m2桑园养蚕纯收入3 000元以上,柞蚕放养0.5 kg蚕卵收入5 000元以上。桑蚕生产投入产出比为1∶5,柞蚕生产投入产出比达到1∶10。

2 主要问题

河南省的桑柞蚕产业像全国一样,存在普遍的共性问题,但也有特殊的方面,在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推广服务、市场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制约生产发展的较为突出问题。

2.1 缺乏政策扶持

蚕桑行业偏小,作为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的河南省在省级层面对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多年以来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加上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蚕农收益不高不稳,养蚕生产条件与设备多年得不到及时更新,使得蚕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缺乏后劲。

2.2 良种繁育存在危机、蚕品种市场适应能力差

河南省大多数蚕种场设施严重老化,人员老龄化,勉强维持生产,蚕种繁育场的生产效率低下,良种繁育根基脆弱,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蚕种质量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4]。蚕种繁育疫病暴发的隐患依然存在。

河南省的桑柞蚕品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主要蚕品种经济性状不够突出,优良品质的桑蚕品种更新较慢;面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区域性的适用蚕品种不多;特色柞蚕品种结构单一,差异化程度低。

2.3 蚕业科研推广成效不显著

蚕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但蚕业生产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力量。目前我省蚕桑产业的科研能力、水平严重不足,育种技术水平不高;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推广体系服务不能及时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5]。

科研成果、新技术不适用、不实用或者推广速度缓慢,致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柞蚕微粒子病仍有发生,新近爆发的柞蚕寄生蝇疫情蔓延迅速,桑蚕血液型脓病、细菌病爆发,严重威胁产业发展。

2.4 行业劳动力成本较高,机械化水平低,蚕农老龄化,劳动生产率较低

蚕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成本因素方面,河南省曾经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优势逐渐丧失。目前河南省蚕农老龄化严重、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蚕农占蚕农总数的75%,而且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员是这支队伍的主体力量。蚕农文化素质的偏低又老龄化,不仅制约了蚕业的发展,也降低了河南省蚕桑及柞蚕产业的竞争力。近年一些地方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不科学的省力化和粗放饲养,往往造成蚕体虚弱蚕病爆发,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对产业发展负面影响很大。

2.5 河南蚕业布局零散,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

河南蚕业布局零散,主要表现为:河南蚕业主产区和江、浙地区相比,集中度较低,规模化程度较低,机械化水平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程度不高。另外,河南大部分蚕业重点县市的生产规模没有达到“支柱产业”的水平,未显示出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河南桑园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桑园布局结构也未实现基地化、集片化,中低产桑园和弃养桑园较多,高产高效桑园较少。

目前,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蚕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着宏观管理和调控不力的现象,养殖农户缺乏市场观念,盲目选择养殖品种,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干预养殖行为、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养殖的问题。

2.6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河南省蚕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种植模式或小规模的合作组织,其主要是使用自家的庭院或者是承包的土地进行桑蚕或者是柞蚕养殖,不仅养殖规模较小,养殖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养殖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也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较低的养殖规模决定了河南蚕业生产属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无法有效的利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

目前,河南省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有的企业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交易方式落后,市场总体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组织化管理和现代化装备,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2.7 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化利用化程度低

近年来我省在丝棉被、桑枝食用菌、桑果饮料、桑叶食品、蚕蛹蚕蛾功能食品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原料茧生产与缺乏后加工链条的河南蚕业发展模式仍是主要模式,资源多元化利用整体仍处于起步、分散、生产规模小、科技支撑不足、竞争力低、市场开拓不够等阶段[6]。

2.8 灾害性天气和环境污染以及中毒事件频频出现,造成产量不稳、收入不稳、农民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我省蚕桑产业零散不集中,受粮食作物“一喷三防”、经济作物除草治虫、林业害虫防治、环境空气污染、桑树及柞蚕早春冻害、柞蚕的后期高温天气、蚕病爆发等因素影响,全省各地蚕区几乎年年都发生这样那样的一种或多种危害,加上养蚕生产条件与技术装备仍较原始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造成产量不稳、收入不稳,多地农民辛苦一季收入很低,或者没有收入。连年收入的不稳定,农民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桑园弃养,蚕坡弃管,饲养量近年持续快速下滑。

3 河南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建议

参考各地经验做法,笔者认为,提升河南蚕桑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在合理把握国内外市场机遇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加大资源利用研究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根据消费者需求来调整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蚕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7]。具体而言,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国内外市场开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稳定优势区域,提高资源多元化利用程度,提高桑蚕产品质量

必须同时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开发。国外市场上,应加强研究各桑蚕产品进口国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加强理解各国对进口桑蚕产品的质量标准,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扩大桑柞蚕产品出口,避免无序竞争和贸易壁垒。国内市场上,应注重我国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变化,稳固已有的市场,开发新的市场,同时根据其他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生产适销对路的蚕桑产品。

在生产布局上,要按照因地制宜、不与粮食争地的原则,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组织规划,现有蚕区要结合村庄整体规划进行综合治理。柞蚕方面要实现向南召、鲁山、方城等优势区域集中,林蚕菌产业化经营,促进资源多元化深度利用和开发,多元化协调发展,打造生态产业带,构建循环经济圈;桑蚕实现由全省零散分布向南阳、洛阳、信阳、三门峡等低山丘陵优势产区集中转移,努力提高蚕茧单产,稳步提高蚕茧质量和效益,创建高品质蚕茧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养蚕,适度规模化、高效省力化饲养技术。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理念的形成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河南省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着力现代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提高桑蚕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优质产品,带动市场需求,形成有效的行业经济循环,促进蚕业持续发展。

3.2 加强蚕业良种建设,加快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优良品种是影响产业发展关键因素,一要建设和完善一批蚕业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基础设施,加强蚕种生产经营管理,保证优势区域和基地县必须有长期稳定的蚕桑(柞)良种供应来源。二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力度,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柞蚕生产要加强蚕种母蛾微粒子病的统一检验和蚕种质量监督检验,有效防控蚕微粒子病,确保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

3.3 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机具推广应用,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加快制定出台适应河南省蚕业生产的地方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加快新机具推广应用和省力化技术试验示范应用,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4 提高养蚕技术投入,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推广服务投入、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强蚕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和完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8]。利用好河南省现有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四优四化结构调整等项目资金与政策支持,积极实施蚕桑(柞)品种创新、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及培训指导,实施综合利用产品创新研究与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领作用。对于新发展地区,要及时引导发展方向和思路,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要及时到位。要建立健全病虫灾害预警预防机制,减轻或防止灾害性天气危害,在蚕病防治上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各种消毒防病措施,防止蚕病爆发。

猜你喜欢
蚕业柞蚕桑蚕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