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瑞 李欣烨 李鹏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巴普洛夫曾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大学生可以说是探索科学真理的生力军,并将成长成为主力军,因而在大学阶段应有比任何其他学习阶段有更多的“问号”,吸引着广大大学生去探索无限的未知领域,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大学阶段,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却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学习当成可以敷衍的任务,出现了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不及格,上课不专心,甚至旷课逃课、考试作弊等情况。而大学生课后作业更是“重灾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作业的态度不端正。课后的作业原本是帮助我们复习、巩固知识以及发现和思考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对作业的轻视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结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到底严不严重?我们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以某双一流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在2019 年11 月通过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500 份,收回1446 份,其中有效问卷1345 份;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收到答卷1011 份,其中有效问卷978 份。纸质问卷有效率为93.01%;网络问卷有效率为96.74%。
1.2.1 教师课堂对大学生的帮助程度
图1
调查结果①显示(图1),学生主体对课堂和任课教师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教师课堂无感,原因可能在于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或对教师课堂授课的方式、内容不满意,虽然比例不大,但也侧面反映出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1.2.2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图2
调查数据发现(图2),受访者平均每天自主学习的时间集中在1-2 小时。相比而言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每周上课时间约12 小时,但在课外学习、阅读、写作、准备家庭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大约30 个小时。[1]这说明受访者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相对偏少的,而这与课前是否进行预习和课后是否自主复习有很大关系,同时,课后作业量偏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3 大学生对课后作业的看法
图3
图4
数据表明(图3),受访者对课后作业的作用总体是认可的,且对于传统纸质作业的形式也并无很大意见,这说明受访者对于新的作业形式和方式还未普遍适应或完全接受。
经过访谈与更多调查后发现(图4),课后作业的形式大多为课后习题,学生主要依据老师课堂上的例题的解题思路完成课后作业。
相比之下,国外学校则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很多课程都会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一项论文、演讲或者报告。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课后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分工完成;同时笔者也关注到一些外国大学有阅读的作业形式——每天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各类书籍。不规定固定的读书方法,允许学生在书上划,在书上做笔记,可以拿作业纸写关键词。但在读完书要写总结与思考,并且准备关于这些阅读的问题,准备讨论课的话题。
1.2.4 大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与考试结果
图5
图6
大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如图5,考试结果如图6。但从事实复习以及挂科情况来看却不如预期乐观,这说明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从有关课后自主学习,特别是课后作业方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作业的重要作用是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的,也很欢迎外界干预来帮助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同时作业的量也未超出学生接受范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较重的负担。但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考核体系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包括家长都依然会有“考进大学就是一种解放”的心态,因而才有“60 分万岁”等论调的流行。这种心态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造成很大的打击,给其“大学可以混混”的错觉,从而仅仅把大学的任务定义为通过各科考试,“不挂科”,进而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机会。
课程知识老旧,更新不及时:一些课程的教材以及配套教学资料是一直的固定模板,个别的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相应的作业与自学任务也是一成不变的,容易直接搜集到答案抄袭。
从对复习方式、图书馆利用率和考试态度等方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乏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存在应负心理。一些学生对预复习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课余时间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惰性强、受网络游戏等因素影响大,不能做到目标和行动一致,甚至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大学目标和规划。这可以从“对未来规划的看法”的反馈中可以有几种的体现。一些学生“没有目标”“,很多学生“有目标但较模糊”,由此带来的焦虑和迷茫也是影响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
(1)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习惯,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学中,应将课后作业与上课内容结合,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彻底。对于不擅长日常学习调节,而只懂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来说,可将作业细化至每日任务,设置周打卡或日打卡的形式,在保证作业量不变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规划,形成好习惯,减轻学生对作业的焦虑感,提升学生对于完成每日任务的自我成就感和效能感。
(2)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意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为提高积极性的根本性举措。除了刷题等传统方式,丰富的作业形式如“videoconferences”(电视会议)可激发学生自主寻找感兴趣的作业,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不再把作业看成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还能自发组成如”self-directed small group”的学习小组,[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创造良好学习氛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来自电子设备的诱惑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塑造期,成为容易被干扰的一大群体。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许多压力,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就是其中之一。同伴压力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个体在群体中从事某种活动,产生某种行为时,个体原有个性特征完全屈从于群体,个性暂时弱化以至隐匿,导致个人特征埋没的现象。[3]环境和同伴无疑是一大影响因素。因此可设置奖惩制度如仿效KPI来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从而完善学生作业评定管理体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将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推进学习活动的更多、更好的开展。
(4)提高大学生未来规划能力。从调研结果来看,对未来规划更清晰的学生在学习上更体现出坚持性和高效性,因而学习动力也更足,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也就更强,作业完成度和积极性也更高。相反,对未来规划模糊的学生对待学习与考试的态度体现出不负责任和随意性,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课外娱乐的时间比例远超正常水平,由此恶性循环势必堕落。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理想职业所需技能的匹配度信心不高,主要原因是不够了解学习与工作这两者的对接情况,对真正的社会环境了解模糊而理想,极可能出现“高分低能”“高开低走”等情况,对社会输入劳动力和学生本人实现人生价值都极其不利。
因此,第一,增加有关大学生未来规划的课程开放率,不应因其与专业知识无关而忽略其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至关重要的地位。老师应尽力传递积极的归因效应,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可增加课程学时或增加有关课程难度,采取课外讲座或其他活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应引导大学生真正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由于职业规划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有专业资质的行业人才极端匮乏,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外部聘请,二是内部培养。[4]
第二,提高假期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社会工作环境,对自己的优劣势了解得更为彻底,做到有动力有目标有志向有担当。
科技在不断发展,书本也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立体多维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探索也方兴未艾。学习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一种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学习方式只是一种手段。课后作业,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更不应被放弃,而应该结合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创新,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当前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科学的培养策略,借助新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创新作业和考核形式,完善、丰富自主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注释
① 本文图表中的数据均来自本项目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