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花,“人文化成”
——海门市通源小学“新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17 14:50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刘耀兵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人文生命课程

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 刘耀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最高价值。”海门市通源小学在新教育的引领下,把新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持续推进“新人文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一、文化引领,朝向幸福的生命姿态

学校以“朝向幸福完整的生命姿态”为核心理念,善待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生命价值,开启每一个生命智慧,成就每一个生命梦想是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

我校校训是“真知真爱,通济通才”。教师们用无私的爱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的发展,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帮助学生获取真才实学,教师既要努力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又尽力弥补学生的不足,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而学生也应尊敬师长,爱己及人,从小树立济世之心,历练济世之才。

“真知真爱,通济通才”是以舒展个体身心为前提,吻合生命节律,彰显生命的精彩,重视过程的幸福完整。师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真知唤真爱,用真爱润真才。

二、环境熏陶,营造温馨的人文氛围

静态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和外界对话,展示精神信念的载体,它让石头“唱歌”,促进心灵的震撼;它让墙壁说话,书写心灵的走向;它让花草致礼,形成绵长的志向;它让雕塑栩栩如生,成为实现理想的旗帜。

走进通源,便走进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的画廊。登高鸟瞰,校园布局合理、色调协调,氤氲着和美之气。阳光下,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先生题写的校名苍劲有力、熠熠生辉。移步换景,每幢大楼以通源的“源”字为“字根”,由南向北分别被赋予了与校名一脉相承的楼名:“溯源”“汇源”“沁源”“润源”“滋源”。 从追溯历史传统、汇聚人文内核,到沁渗诗文雅乐、润泽师生心灵,泗水迴流,源流通畅。

新生命雕塑群、新生命安全体验馆、门球运动博览馆、教师成长书吧、新生命剧院、新生命种植园、美丽生命作品展等在校园里错落别致地分布着,还有布置在各楼道里的迷你书架、绿植园地、艺术展板等。每一个角落都折射着生命的气息和情趣,每一处风景都吐露出人文的芬芳与魅力。

三、课程浸润,涵育丰厚的人文素养

朱永新教授在 《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中谈到,没有课程的实验,是无法深入扎根的。作为新人文教育,也同样要从课程研发做起。

开设人文课程,是学校开展“新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校系统架构立体、多元的课程群落,包括“人格、智识、艺术、运动、实践”五大板块,分别指向学生的心灵、思维、美感、体魄、创造力等核心素养。

1.人格课程

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实施以“高贵做人”为发展目标,以“有教养”为底线的人格课程。

礼仪课程。我们围绕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养成,形成了20条礼仪细则,并画成漫画、编成童谣、拍成微课,树立校园礼仪榜样。

十岁成长课程。学生回味成长经历,体验成长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为童年生活留下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学会感恩和责任担当。

“梅子老师知心话”课程。学校有两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恰巧名字中都有一个“梅”字,于是我们开发了“梅子老师知心话”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持和帮助,解决学生幼小心灵所遇到的问题。

“彩丝带”公益课程。开展“爱心义卖”“如你所愿微心愿”等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绵薄之力,培养学生的善良之心和公益情怀。

2.“智识课程”

“智识课程”强调生命的思维和“智识”的发展,培养学生好学和善思的好习惯。

语文组开发了“经典咏流传课程”,将目光投向传统诗词经典,依托“和诗以歌”的现代表达形式,学生们在童趣中感韵律、展想象、悟诗情。

数学组打造了“数学游戏阶梯课程”,以生动的数学游戏帮助学生打开通向数学世界的大门。

科学组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发了“科技小创客课程”,学生们在动手动脑中,增长了科学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3.艺术课程

艺术课程注重生命对美的感悟、欣赏和表现,陶冶性情,尚美、尚雅。

学校以“非遗”文化为抓手,研发“海门山歌课程”“乐染课程”“风筝课程”“美葫芦课程”等。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了热爱民族艺术、热爱家乡的情感。

新人文剧课程。开发了一至六年级“新人文阶梯影视课程”和“新生命儿童剧课程”,发掘了学生的欣赏和表演潜能,让他们体验到了生命中不一样的故事和情感。

4.运动课程

运动课程注重学生的身体成长,即让学生体魄强健,充满朝气、乐动。我们开发了“大课间游戏课程”,包括民间传统游戏、益智趣味游戏、团队协作游戏、自主创新游戏等。

新生命安全课程。学校建有生命安全体验馆。包括红十字会人工急救、民防知识、家居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系列安全知识。我们组织急救、自救、互救技能展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技能,举行“红十字文化节”,了解“红十字”历史,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5.实践课程

为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实践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开发了“绿意种植”课程、“舌尖上的传统美食”课程、研学课程等。如研学课程,低年级以亲子寻芳为主,中年级以乡土市情为主,高年级以大美祖国为主。学校还与江海博物馆、三星绣品城、张謇故居、都市玫瑰园等共建了“人文素养校外基地”。

四、课堂变革,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

课堂是落实人文课程,提升人文素养的主阵地。“新人文课堂”凸显知与行相结合,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赋予学习生长的动力,让学生不断发现、体验和学习新知识与新事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

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沉浸于学习,积极主动思考,趣味盎然探索。教师面带微笑,眼中流露的期待,俯身侧耳倾听,欣喜诚挚赞赏,耐心点拨和启发:“你还有什么想法?”“你如何评价?”……和谐和美的课堂充盈着生命的蓬勃向上。

在课堂中,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体验为核心,展示交流为途径,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中既有学生潜心思考的无声,更有交流表达、竞相展示的跃动;既有小组合作、全员对话的共进,又有你追我赶、组间竞争的比拼。动静相宜、张弛有度的课堂演绎着生命的灵动。

为了推动课堂变革,学校制定了“落实课堂革命教学底线要求实施方案”,建立课堂变革督导机制、过关考核机制。行政组、骨干教师带头先行,执教展示课供学习研讨。校级层面开展“每周一课”,教师们在“基本式”的基础上上出自己的理解、个人的风采。年级层面有“组内小请客”,形式上更自由,内容上更自主,如“翻转课堂”“专题微课”等。此外,对薄弱班级和青年教师开展“行政预约听课”“跟踪听课”等,帮助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改变课堂生态。

五、人文关怀,培育优秀的人文师资

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人文情怀。

为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对评优、晋级、提干等重大事项和学校发展等实行民主评议、决策。建立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日常管理、专业发展、师生评价、家校合作、工作绩效成果等纳入师德考核,把师德作为前置条件。

为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学校积极构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阶梯式成长系列,开展了“最美师德书斋”“人文教育讲坛”,每周安排教师在音乐、美术、摄影、插花等艺术领域进行微讲座,提高教师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还优化评价方案,设计了教学质量优胜奖、家长口碑奖、教科研标兵奖、成功班主任奖、教坛新人奖等菜单式奖项,满足教师个性化奖励需求。每学期开展卓越教师、卓越团队评比。全校教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以健康优美的姿态迎接生命之花的开放。

为增强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学校每逢教职工生日都会送上一份祝福,教师节、妇女节、元旦时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倡议每人养成一项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每学期举行一次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每年组织一次教职工全面体检,积极帮助困难教职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人文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担当,播下一粒人文的种子,可以收获丰硕果实;追逐美丽的梦想,可以彩绘人生愿景;拥有人文的情怀,可以坚定前进方向。人文,让梦想越来越振奋;人文,让生命越来越多彩。

猜你喜欢
人文生命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