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思·行:幼儿园自主体育活动的链式介入策略

2020-12-17 08:01
幼儿100 2020年30期
关键词:运动幼儿体育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而幼儿园体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近年来,幼儿园对体育活动越来越关注,其中自主性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它不仅能够保证幼儿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十分注重幼儿的自主性。我园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上以“自主”为主,一周的户外活动安排如下:

表1 一周户外活动安排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自主体育活动在幼儿户外活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提高幼儿自主体育活动的质量尤为重要。然而,在日常自主体育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早上来到活动场地后,有的幼儿观望许久后才渐渐进入运动状态,有的则玩了一会儿就不想玩了。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运动负荷有着一定的差异,一是表现在偏执地玩一样器械或在一个区域锻炼,缺乏综合的运动能力;二是表现在锻炼重点的偏离,锻炼中会加入很多情境性的材料,幼儿玩着玩着便成了“娃娃家式”的锻炼,运动量达不到要求。

在幼儿进行自主体育活动时,我们也了解了教师的一些现状,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散点盲目式——观察目的不强。

活动场地上幼儿正热火朝天地锻炼着,看着满场的幼儿,教师有时不知该从何处开始观察,只是在场地上四处打转,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如果幼儿自顾自玩得起劲也搭不上话,一下子不知道该看哪里,看些什么。

2.粗浅随意式——时机方式不宜。

在锻炼的过程中,一是当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及时介入,从而导致幼儿锻炼效率低下;二是当教师发现问题介入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指导;三是当幼儿在专注地进行锻炼时,教师却盲目地干预,询问幼儿的锻炼情况或是提供锻炼的建议,从而影响幼儿锻炼的积极性。

对于上述在自主体育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分析。造成幼儿自主体育活动有效性低下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观察前析缺失。

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对于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运动经验、发展水平等了解得较为笼统和模糊,因此很难针对幼儿出现的状况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一是观察目的粗放——习惯性无目的观察,往往先看锻炼现场再定观察目的;二是感官搜索随意——教师在活动场地上随意走动,对于如何站位观察、观察些什么没有预先设想。

2.教师观察后引随意。

对于观察到的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反思分析,便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是空视问题——自主体育活动一般是混班或混龄进行,因此一个活动场地上有多位教师。有时观察到了问题,却因不是自己班的幼儿或是惰性心理而“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二是蜻蜓点水——这一类的教师往往观察到了问题,但是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参与锻炼。一方面是由于对该年龄段幼儿锻炼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另一方面是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吸引幼儿参与锻炼。

基于上述在自主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亟需寻找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我们采取“思行交融”的策略,它基于“观察是前提,兴趣是基础”的原则,解析孩子锻炼现状所反映出的运动能力,思考应该如何进行适时、适宜的介入,对于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明晰自主性体育锻炼观察之要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观察些什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观察,这对于自主体育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使每一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必要对这些所要把握的要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大家在观察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1.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据,全面梳理——设计观察卡。

幼儿园自主体育活动观察的目的其一是为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是否达成一定的运动目的;其二是为指导幼儿提升运动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因此,每位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计观察卡(见图1),分别列举在参与状态、运动状态、安全问题等方面存在问题时需要进行介入,帮助教师在观察时有据可查。

图1 观察卡

2.分析现状,厘清头绪——明确观察方法。

很多教师知道在幼儿自主体育活动时应该多观察,但是用什么方式观察不太清晰。我们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观察类型:

全景式观察。教育环顾每个活动区,大致了解幼儿运动情况。这一观察方式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每一名幼儿是否在参与运动。

站位式观察。我园的自主体育活动是以混班的形式开展的,因此站位式观察也运用得比较多。主要有三角式、切换式两种观察方式。

(1)三角式——定点监控。

每一个场地上我们会设置几个锻炼区。三角式观察就是利用“三角定律”原理,每个锻炼区有三位教师进行三角式站位,保证教师能观察到每一个角落幼儿的活动情况。这一观察站位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到所在区域幼儿的锻炼情况。中大班的幼儿自主锻炼能力强,主动性好,因此三角式在中大班活动时运用得会相对多一些。

(2)切换式——灵活调整。

在上述三角式站位的基础上进行转换,也就是说不是固定位站立,而是根据幼儿的锻炼情况进行灵活切换。特别是小班幼儿,都喜欢跟着自己班的老师锻炼,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们的站位就需要轮转,确保每名幼儿在每个锻炼区域都能参与进来。

图2 幼儿运动负荷图

手环追踪式观察。幼儿园配备了许多手环,在锻炼前让幼儿戴上运动手环,监测运动过程中幼儿的心率,再结合图片(见图2)判断幼儿锻炼的有效性。如果心率在130次/分以下,说明幼儿的运动负荷需提升;如果长时间处于150 次/分以上,就需要进行调节,降低运动强度。

锁定式观察。锁定对象,连续、较长时间对其进行观察。这一观察方法需要和切换式相结合,在确保每个场地都有教师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优点是能对幼儿的锻炼进行持续性跟踪,掌握更多信息,便于在需要时能有效介入指导。

比较式观察。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进行观察。此观察也可结合运动手环,通过观察幼儿的运动内容,监测幼儿心率进行比较。哪些运动项目能增加运动负荷,不同的运动负荷,幼儿的外部表现有何区别。

平行式观察。教师参与到幼儿活动中进行观察。这种方式能够进行近距离的细致性观察,从幼儿的面色、出汗情况、呼吸、动作协调性等来判断锻炼的有效性。

观察的方式各式各样,每种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观察内容、观察目的的需要,灵活选择。

二、把握自主体育活动介入之策

基于上述观察方法,教师对于幼儿的运动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每一名幼儿运动的能力与表现不同,对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师该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思辨。

1.三思有梯度——看懂幼儿在自主体育活动中的发展。

在幼儿自主体育活动过程中,只有教师看懂了幼儿在自主体育活动中的发展,才能准确地介入指导。那么教师如何看懂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可以通过“三思”来逐步推进。下面以“野战”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1)思行为分析——玩得怎么样?

通过前期的观察,掌握幼儿的运动现状,分析幼儿的运动量。如一次自主体育活动中,几个男孩子忙着搬运沙袋,一袋一袋往上堆。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原来他们是在搭建战壕。沙袋有一定的重量,搬运沙袋能锻炼他们的上臂力量。在搭建好战壕之后,幼儿便专注于开战,一群幼儿躲在沙袋后,另一群躲在桌子后,双方拿着玩具枪,“突突突突”开始交战,偶尔起身勘察前方战况,偶尔变换位置。在这一情况下,双方幼儿大多时间处于半静止状态,明显缺乏一定的运动量。

作为自主体育活动,幼儿能否达成一定的运动量是关键,此时显然需要教师介入提升运动负荷。

(2)思发展判断——还可以怎么玩?

思考如何使幼儿的运动负荷有所提升。发现了问题,就需要作出判断,教师需要思考还可以怎么玩来增加运动量。“战士们,前方的敌人太远了,这样打的话肯定打不到他们,怎么办?”教师提出了难题,希望借此能改变目前的作战方式,当然目的是让幼儿动起来。“那我们用手榴弹吧,扔远一点能炸死敌人。”A 建议着。于是,B、C 去器械库找来了毽子和萝卜当手榴弹,一时间,“手榴弹”漫天飞舞。很快“战士们”你来我往,不断地扔手榴弹,有的还“冒着危险”匍匐着去捡手榴弹后迅速跑回作战区继续投入战斗。

经过教师的介入,幼儿不再局限于守在自己的战区,而且选择了主动出击。幼儿有投掷的,有奔跑的,有钻爬的,等等,运动量得以提升。至此,这一活动看似圆满结束,作为教师还需要做些什么吗?

(3)思支持策略——教师需要做什么?

从一次有效的自主体育活动中提炼适宜的支持策略。在自主体育活动中,教师会运用多种介入指导策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梳理每一次介入的时机以及策略运用的有效性,以便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指导。

2.三看找切点——给予幼儿适当的支持与帮助。

观察到了问题,思考后作出判断,这些都为有效介入提供了帮助。适宜的介入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自主体育活动中,如果单纯采取语言命令的方式,那么非常容易导致活动的“高控性”,影响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束缚幼儿锻炼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需要我们创设多元的激趣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对症下策”。

(1)看参与状态——多形式激发兴趣。

a.情境渲染策略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直觉行动思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运动特点,创设一定的活动场景,通过创设好的情境自然引发幼儿运动。

◆场地创设投其所好。野战区——在锻炼区域墙上拉上迷彩布,材料中增加一些玩具枪,有了这些环境的渲染,幼儿在锻炼时的兴致更加浓厚。车世界——在锻炼场地上投放各式各样的玩具小车,但仅仅增加车可能会造成幼儿只专注于车的现象,因此围墙上还需添加一些生活元素:加油站、邮箱、小区、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等。幼儿锻炼时结合这些材料进行自主创设,丰富了游戏情节,增加了锻炼的趣味性与丰富性。

◆情节铺垫引人入胜。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游戏活动,创编故事,使得故事与活动情景融合起来,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进入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动作,积累经验,提高运动能力。

b.推波助澜策略

材料是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教师则是改善活动质量的关键,因此当幼儿参与状态低迷时,应充分发挥这两者的作用。

◆角色推波助澜。幼儿都喜欢跟着自己班的教师玩,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教师玩什么他们就喜欢玩什么,教师在哪玩,他们就在哪玩,因此教师应主动参与游戏,同时借助语言渲染以及同伴的力量,让幼儿觉得这个游戏非常好玩,在一旁观望或情绪低落的幼儿可能会被带动起来,教师还可以自己或请其他幼儿去邀请这些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幼儿一起玩。

◆辅助物推波助澜。幼儿运动就是不断地与材料互动的过程,材料的选择、组合尤为重要。当单一的材料不能满足幼儿运动时,需要添加、组合材料。如在“运粮食”的主题活动中,单一的用手抓“粮食”并运输到指定区域对幼儿来说,玩1~2 次就会感到枯燥无趣,这时就需要其他材料介入,增加小背篓、小篮子等辅助物,幼儿可以将“粮食”装入筐中,背着、提着进行运输,增加趣味性,以保证活动继续进行。

(2)看运动负荷——多效应促进运动。

a.锻炼器械使用低效——“引用效仿”效应

幼儿模仿性非常突出。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看见别人怎么玩,自己也会怎么玩……他们往往通过模仿学习掌握别人的经验。因此当幼儿未达到一定运动负荷时,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必不可少。教师可将幼儿感兴趣的器械投放到场地上,让幼儿在观察、使用的过程中模仿着学做,尤其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这样的示范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b.锻炼器械使用偏离——“添油加醋”效应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参与自主体育活动,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也花了很多的心思,发展钻爬能力的纸盒、门洞等,发展手臂力量的装满水的瓶子、拖车等,这些材料在玩创造性游戏时也会使用,因此有时幼儿玩着玩着便演变成了“娃娃家式”的锻炼,买菜、烧饭、送快递等,偏离了原本的活动轨道。教师可以通过 “添油加醋”的方式设置情节,如:送快递——提供装满水的瓶子,让幼儿推着小车或是拎着去送;买菜——设置路径,需要通过一些障碍才能到达菜场;烧饭——提供大锅,里面放些重一点的物品,让幼儿进行翻炒,锻炼上臂力量。

(3)看运动水平——多通道助推提升。

a.角色助推策略

一是同伴互助:可以利用同伴平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将某名幼儿或者某个小组作为榜样典型,推荐给其他幼儿,模仿其活动形式,促进活动有效进行。二是教师引领: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通过手势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情、眼神进行指导,这种无声的引领有时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b.游戏助推策略

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需不断地鼓励幼儿参与锻炼,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可以充分借助游戏的力量来吸引幼儿不断练习以提升运动水平。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赋予一定的角色定位,使幼儿更乐意参加锻炼。

自主性体育活动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做一个善于观察的老师。通过本研究,教师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她们能及时发现幼儿在运动中的问题,同时能适宜地介入,帮助幼儿提升锻炼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运动幼儿体育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