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正短语到方式副词:“成心”的演变及机制研究

2020-12-18 12:29潘双双
现代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句法副词宾语

潘双双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一、引言

关于“成心”一词的词性,学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张谊生(2000)认为,它是描摹性副词中的方式副词一类[1]。史金生(2003)认为,“成心”属于意志类情状副词。李铁范(2019)则认为,“成心”是可表状态、意志和动作声貌的方式词[3]。关于“成心”在共时平面上的用法研究,李小军、金木根(2008)把“成心”和“存心”作为一组近义词进行了语义和语用上的比较[4]。在历时方面,赵撮(2015)对“成心”的历时演变进行了简要梳理,认为“成心”最早是名词“成见,偏见”之义,清代时引申出“故意,有意”的意义,在句中充当状语[5]。笔者根据语料事实,认为“成心”是由定中短语发展而来的,随后演变为名词,最终虚化为副词。本文将重点放在“成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上,并对其发展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二、“成”的词义演变过程

对于“成”的本义,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从戊,丁声。”[6]《说文解字》把“成”的本义释为“做完,完成”。《古代汉语词典》也持有相同的看法[7]。而《汉字源流字典》把“媾和”当作“成”的本义,认为表“完成”义的“成”是由“媾和”之义引申而来[8]。我们认同《说文解字》和《古代汉语词典》的观点,将“成”的本义释为“完成,办好”。例如:

(1)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礼记·问丧》)

之后,“成心”由本义“完成”引申出“变成”的含义,例如:

(2)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

后来经过发展,又有了“成全”之义,例如: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由“成”的语义演变可以看出,“成”后面所接的宾语范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成”后所接的宾语由原来的具体名词“衣服之具”发展为可后接抽象名词“人之美(别人的好事)”。可以说,语义涉及范围的变化为“成”的进一步演变奠定了基础。

经过进一步的演变,“成”的形容词用法也随即出现,它可以指“事物生长发展到应有的形态或状况”。例如:

(4)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礼记·冠义》)

“成”还可以表示“已定的,现成的”之义,例如:

(5)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不遵成规,坐贻挠退。(《隋书·炀帝纪下》)

三、“成心”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一)“成心”的词汇化

徐时仪(2004)指出:“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词汇语法化过程,即由短语或词组演变为词。”[9]通过对历史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成”和“心”在先秦时期即在线性序列结构中紧邻出现。例如: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庄子·齐物论》)

刘武对此句中“成心”的解释是:“言已发动而成为情意之心也,即心已为情所胶著也。”(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刘武注)也就是说,“成心”刚开始组合起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已经形成的见解和想法”。《汉语大词典》(1990)在对“成心”进行解释时,就将例(6)中的“成心”概括为“成见,偏见”之义[10],并将“成心”当作一个词来处理。赵撮(2015)也认为,“故意”类情状副词“成心”一词的最初含义为“偏见,成见”[5]。我们认为,例(6)中的“成心”此时并未成词,而是一个临时性的句法组合。“成”这里是作为形容词跟名词“心”搭配,表“见解,意见”之义的“心”由其本义“心脏”引申而来。

整个先秦时期,“成”和“心”同时出现的情况仅此一例。通过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的检索,没有发现“成”和“心”在两汉时期的连用例子。到了六朝时期,“成心”连用的情况再次出现。例如:

(7)若乃明练庶务,鉴达治体,悬然天得,不谋成心,求之载籍,翰牍所未纪,讯之遗老,耳目所不接。(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

从语义角度来看,例(7)中的“成心”和先秦时期的“成心”意义相近。从句法角度来看,不论是先秦时期用在动词“随”之后,还是南朝时期接在动词“谋”之后,“成心”都是用在动词后面充当宾语。这说明在“成心”刚开始使用时,名词性短语用法占主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名词性用法,但此时的“成心”并没有位于句首充当主语的情况出现。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佛教盛行,“成心”在佛教典籍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用法多样,既有短语用法,也有作为词语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成心”都是体词性用法,而在佛经中出现的“成心”,其意义和句法功能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

(8)修十种心名为十信。一修信心。二精进心。三修念心。四修定心。五修慧心。六修成心。七修舍心。八修护心。九回向心。十修愿心。(隋代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七)

(9)修所成心正现前位。惛眠掉悔何容现前。(唐代《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十五)

(10)修法者。勿于法上生少猜虑成不成心。(唐代《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

(11)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唐代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一)

(12)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三)

从例(8)~例(12)可以看出,佛经中的“成心”用法广泛,既可以作名词用,也可以作形容词用;既可以用作宾语,也可以用作定语。佛经中“成心”的诸种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成心”的发展和演变。

到了明代,“成心”作为一个独立名词的用法出现频率较高,在句子中充当宾语,可表“成见,偏见”之义。例如:

(13)时吴门亦无成心,特以学谟新缔姻好,虑累及主议者,遂力主徐说。(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

(14)这个就是说书的一片道学心肠,却从不曾讲着道学。而今为甚么说个不可有成心?(明代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15)士英疏言:“……于所爱,而登之天者,曰先皇帝原无成心也;于所恶,而坠之渊者,曰先皇帝定案不可翻也。欺罔莫甚。”(清代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一)

在例(13)~例(15)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一时期“成心”作为名词出现的句子中,其前的动词比较单一,“无”和“有”占了主要地位。其次,以往“成心”出现的句子中,主语或者省略,或者用代词“其”表示;到了明朝时期,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时“成心”出现的句子中,“S+V+O”形式大多完备,“成心”在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再次,由于使用频率的提高,“成心”在这个时期作为名词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

陆俭明(2009)认为,从激活的角度说,隐喻也好,转喻也好,都是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都是由一个认知域联想推知另一个认知域[11]。激活可以分为单一激活和叠加激活;单一激活又可以分为相似性激活、“整体—部分”联想激活和“因—果”推理联想激活。“成心”在词汇化的过程中,转喻机制中的“整体—部分”联想激活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致使最初表“已经形成的见解和意见”的“成心”后来拥有了“偏见,成见”的意义。

词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用法的消减和新用法的产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成心”发展到清代,名词用法依然有所保留,并且在这一时期,“成心”出现了在句首作主语的情况,例如:

(16)成心不可有。定见不可无。(清代《乾隆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

(二)“成心+谓词性成分”的形成

李小军、金木根(2008)[4],赵撮(2015)[5]都指出,“成心”在清代有了副词的用法,表“故意,有意”之义。这一时期,“成心+V/VP”的情况在小说中大量出现。李宗江(2017)认为,出现在非典型分布位置的实词容易语法化[12]。句法位置的变化为“成心”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机会,而且处于状语位置的“成心”具有了“故意,有意”的含义。对“有意,故意”之义的“成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部结构、用法与“已经形成的见解”之“成心”有很大差别。此时的“成心”已变为副词,表示修饰人的行为动作。例如:

(17)沈中元不换衣服,来见大人,准是成心投大人来的;若穿夜行衣,怕大人反想。(清代佚名《小五义》第十三回)

(18)这个说:“我有韭菜花,你把豆腐搁在内拌着,咱们两个喝罢。我也没打算成心来喝酒。”这两人也喝上了。(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八十回)

例(17)、例(18)中的“成心”都位于动词前面,也就是处于状位,修饰人物的行为动作,其后所接的动词“投”和“喝”大都是动作行为明显实在的动词,并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随着“成心+V/VP”用法的发展,其语义范围不断扩大,后面所接的动词也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感情倾向。例如:

(19)智爷说:“就是为这个事?这宝剑我成心诓出来给他的。”(清代佚名《小五义》第三十六回)

(20)掌柜的是成心冤人,向李老丈要十五两,连抬代理二十两银子。李老丈也不懂还价,就答应了。(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七十一回)

(21)伙计一瞧,这是活局。这两个人吃完了,把碟子摔了,装打架,成心不给钱。伙计随后也追出来。(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八十二回)

从例(19)~例(21)可以看出,除了句法位置发生改变之外,在语用方面,“成心”后面所接的动词几乎都带有一种消极意义,“诓”“冤人”等词语与“成心”的搭配,使整个句子在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具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从语义方面讲,由于“成心”中“心”的缘故,上述用例中的“成心”具有了[+述人][+可控][+心理意愿]的语义特征,强调故意去从事明知不该做而做的事情。

(三)“成心”的其他用法

这一时期,我们发现“成心”还有形容词用法,与系动词“是”搭配,充当句子谓语,后面可以不接任何成分。例如:

(22)他们是成心,半天的工夫,将面端来道:“面得啦。”我拿筷子一挑,一碗面只有十来根。(清代张杰鑫《三剑侠》第四回)

(23)清秋摇头道:“哼!不是凭这一句话,我就能和你一路到西山来吗?我看你今天的事,是有些成心。”(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六十五回)

例(23)中的“成心”之前有程度副词“些”修饰,其形容词用法显而易见。

朱德熙(1956)指出,性质形容词作谓语大多要加标记,标记通常是“的”,有时加了“的”还不够,还要加系词“是”,只有在表示比较或对照的意思时才可以不加任何标记[13]。“成心”在句子中作形容词时,也有前后都有标记的用法。例如:

(24)他对我说:人家说你是个黄鼠狼——你是成心的罢?一听就知道他是在说那个肥婆。我告诉他,我不是成心的,但这不是实话。(王小波《未来世界》)

(25)“你说你是成心的,还是故意的?”丈夫气急败坏,“说——”我不知道成心和故意有什么不同,也不敢劝他。“是成心的……不,爸爸,我是故意的……”(毕淑敏《不会变形的金刚》)

苏政杰(2010)认为,一旦“动词+的”和“形容词+的”结构处于谓语的位置,“的”便由一个结构助词变为表示语气的助词[14]。加强语气的“的”一般处于句末,用来凸显、肯定它前面的某个成分。例(24)和例(25)中“成心+的”的使用都是为了强调和凸显人物的某种让人不高兴的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在句法结构中,“成心”除了充当状语之外,还具有充当其他句法成分的能力。不过,相比较而言,由古代发展至现在,“成心”的形容词用法远远不如副词用法广泛和持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成心”也只被标注了副词一种词性[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心”的副词用法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就此而言,从开始出现一直到现代,“成心”的副词用法都是其主要用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成心”在先秦时期出现时为定中结构短语,表“已经形成的见解和意见”之义;六朝时期,这种用法继续使用,在句子中充当动词后面的宾语。隋唐五代时期,“成心”在佛教典籍中的用法具有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心”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而转喻机制则促使“成心”演变为名词,名词“成心”先是处于宾语位置上,后来则可以出现在句首;同时,“偏见,成见”之义也得以确定。到了清代,“成心”的句法位置发生了显著改变,词语内部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具有了新的意义。“成心+V/VP”这种固定的组合关系和语序分布,标志着“成心”已经完成实词虚化,成为一个方式副词。由于“成心”之“心”的缘故,副词“成心”自开始使用到现代,在语义上都具有[+述人][+可控][+心理意愿]的特征。

猜你喜欢
句法副词宾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短句—副词+谓语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副词和副词词组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