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国内部分高校“马新观”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梳理

2020-12-19 17:42军,李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教育

李 军,李 潇

1.兰州文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称为“马新观”)作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新闻观念体系,简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及其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外延与内涵,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出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高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的创新纷纷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模式。本研究选取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通过对其当下马新观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梳理归纳,进而总结与探讨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部校共建热潮中新闻学院的建设内容

2013年底,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工作,具体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都应和高校建设一个新闻学院,原则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也应与高校重点建设一个新闻学院”[2]。部校共建的指示先行推动在10所高校确立试点,包括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等在内的10个省市党委宣传部与高校的共建。由此,部校共建的项目逐渐扩展到全国的新闻传播类高校,各省级党委宣传部、地市级党委宣传部门以及各省市级主流媒体纷纷启动部校共建工作。截至2018年底,共有120家各类部校共建单位,覆盖了31个省(市、区)[3]。部校共建的实质就是“要抓牢抓实新闻传播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且进一步把这项教育引向纵深”。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彻到新闻教育的始终,从而为党和人民培养放心的新闻舆论人才,成为各党委机构和高校部校共建工作展开所围绕的重点。

早在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就与复旦大学签署了关于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在共建过程中,上海市委宣传部主要在政策上提供支持与引导,并且对于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起到整体组织协调的作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学校的指导下,借助复旦大学多年沉淀积累的学科优势与享誉学界业界的学科背景,达成了与业界知名媒体的合作,以此种模式实现新闻教学的资源最优化与人才培养的效益最大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全国首例双一流的部校共建案例,其建设模式为全国新闻高校提供有益参考。此种将新闻业界与学界紧密结合的方式,不仅是对于新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闻教育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指导地位。现阶段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举措,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其一,部校共建要捋清行政与教学的关系,实现系统上的共建。在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过程中,武汉大学部分教师认为此举是“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双方在价值取向与利益考量方面会存在差异。为了解决此种“价值悖论”,武汉大学将培养人才作为部校共建的根本导向,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符合双方的价值观[4]。复旦大学同样把“培养面向未来的全媒型融合人才”作为部校共建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以此深化共建的“内生动力”[5]。因此,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应当作为“部校共建”的共同出发点与着力点。其二,对于“新闻课堂”的共建。新闻学院在部校共建机构协调下,请相关党委机关负责人或主流媒体从业者到学院开展课程或讲座的形式,以增进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国情的认识与认同,借此促进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利用“部校共建”的资源,开设了《国情教育专题讲座》,由广东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省统战部等省直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授课[6],以利于为学生更直观地呈现各领域的情况,使得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拥有坚实的土壤。安徽师范大学在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确立部校共建举措后,共同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大纲》和主讲人选,引进经验丰富的相关媒体负责人来学院授课[7],以切实营造浓厚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氛围。其三,对于“学习平台”的共建。部校共建应当在遵循新闻教育规律和新闻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合作平台、探索合作形式,探寻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的路径,以使得新闻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合时代的需求[8]。复旦大学在2015年正式启动了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的建设项目,以致力于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公共服务“四朵云”,通过云共享的方式使得师生都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终端接入新媒体实验中心,可以实现对于培养新时代全媒体人才的支持[8]。南京大学则搭乘部校共建的“东风”,致力于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平台[9],从而充分整合、吸纳、调配社会资源,以使各主体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与互动,真正将学术研究、思想建设、社会服务等融入到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二、“马新观”人才培养策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探索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0]。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的新闻人才,同时也对新时代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出新要求。我国的新闻教育历来重视对新闻人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育,并且通常采取的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与马新观教材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马新观教育的目标,此种方式在特定阶段具有较强的教育实用性。但是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促使媒介环境发生改变,新闻工作需要适应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的格局,舆论工作面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化。在此种情况下,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可能过于单一,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教学或是实践教学,都应当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调整与创新。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教学,从21世纪开始便在各个高校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本世纪的前十年正是我国进入互联网社会的阶段,相较于上世纪的学生,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知识视野开阔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其他多种噪音的干扰,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我国新闻事业、媒体功能、社会责任的认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结合自身悠久的新闻学传统,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每学年单独开设论坛课,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解读国情国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等,以求破除该时期马新观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的状况[11],力求对新闻人才“马新观”的培养要渗透到新闻教育的系统之中。进入新时代,面对当前社会的媒介环境与舆论环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于马新观的理论教学有了新的突破。北大新传院长陆绍阳认为当前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12]。为了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入脑入心,北大将马新观课程作为核心专业课,并邀请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者从理论层面、哲学层面解决该学科的核心问题。北大从本世纪之初到当前的马新观人才培养策略体现了其对马新观理论教学的不断深化。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面对传播新环境,独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通过在本科新生中选拔学员并进行三年的马新观教育培训,以培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闻思想武装头脑的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扎实基础、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13]。除了对马新观理论教育的探索,部分高校也结合现实情况,从实践方面创立了马新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了适应马新观教育的现实需要,暨南大学以实践教学为落脚点,开展了“我行我动”系列活动[14],通过实际行动走访乡土,深入新闻现场一线了解实情,以鲜活的实践经历促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从而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的有益模式。山西传媒学院在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培养方面,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数量,而是将学生的实践实训的各个模块真正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相融合。山西传媒学院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实践培养氛围专业课程实训、小学期校内外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暑期特色实践活动[15],实现了从基础性实训课程到综合性实训课程的新闻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践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高度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从思想到行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总结与反思:新时代马新观教育经验谈

通过前文对当前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探索的相关举措可知,本世纪初期至今,特别是自2013年部校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新闻类高校在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展开了一系列举措以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各高校马新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围绕中央关于“部校共建”工作指示以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各地新闻学院在部校共建的内容上分为“系统共建”“课堂共建”“平台共建”三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得以实现部校共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学院建设的整体层面为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做出了重要保障。在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策略方面,各高校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反思此前的马新观教学经验并结合时代背景,创立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马新观理论培训班以及实践活动,为马新观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事实上,各新闻类高校对马新观教育模式的积极有益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审视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复旦大学的张涛甫教授在2016年对复旦大学306名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同学做了一个调查,近8成的同学比较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近一半的同学在学习完此课程后开始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6],足可见开设马新观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当前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地区的高校、同一地区不同层级的高校之间的马新观教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在2016年对西部4所高校新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调查中,仅有8%的调查对象对马新观内容很熟悉,而92%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些模糊认识[17],而这些调查对象了解马新观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这份调查一方面表明了西部这4所受访高校的学生对于马新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对于马新观的教育方式仍有待改善。2018年底,一项对于湖北29所新闻类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的调查同样表明,当前马新观的教育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低等问题[18]。

四、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知,“部校共建”等措施着实为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与保障,各地区高校对马新观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使得马新观教育得以深入开展,马新观教育的效果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足可见形式丰富的马新观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但是,部分地区的新闻类高校对于马新观教育仍然采取形式单一的课堂传授模式,类似此种的教育模式由于其自上而下的话语体系或是从宏观层面对价值的阐述使得学生对马新观的学习兴趣受挫。目前学界对于马新观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问题即为对策话语泛滥[19],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多数研究虚而无物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大力扶持的背景下,马新观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将新闻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最根本的马新观教育衡量标准,以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新闻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