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

2020-12-19 17:42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监控

刘 雪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230088

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现状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提升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近年来,应用型民办高校和学生规模发展迅速,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但办学规模和师资短缺、教学质量等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由此形成的教学质量隐患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发展。此外,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年一轮的教学水平评估与教学质量监控相契合。为此,高校愈发重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试图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1-2]。

目前,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3]、教学质量监控效果评价[4]、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分析[5]、不同理论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等方面。理论方面仍主要以PDCA循环理论[6]、全面质量管理理论[7]、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8]等为主,部分学者在实践应用中有所创新[9]。从结构来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保障、质量目标、信息收集、评价分析、信息反馈等,涉及多主体、全过程、全方面的质量监控[10]。研究发现,学术界对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存在基础研究不足、评价指标不统一、体系构建较为片面等问题,对教师监控主体的关注较少。

当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尚不统一,部分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其主要强调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和形象[11],但也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应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12]。由于部分高校“学生评教”项目的引入,导致教师由单一的被动监控,发展到现在兼具他控和自控的双重角色。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发现学生评教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干扰,最终影响教师的真正教学评价结果[13]。而且,在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下,教师自主的专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故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探索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专业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引导教师自我激励、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特点

首先,监控目标的明确性和系统性。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这一目标运行,该目标也是集团公司、学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的共同追求。此外,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学校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也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制度支撑。针对教学目标及培养目标,学校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制度以保障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就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而言,与追求的目标相对应,系统中不同管理层级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也有所区别,系/教研室层面更加重视对教师的监督、评价和考核等具体监控管理的推进,二级学院、学校及集团公司的监控目标逐层弱化,倾向于维护学院学校的稳定、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次,监控过程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从教学质量监控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应当包括教学设施的投入与管理、教学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教学评估的运行与推进、教师队伍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可以说,教学质量监控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各方的合作。随着对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的深入,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也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监督与反馈相结合,监控体系在多方配合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

最后,监控主体的多元性和自主性。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师作为主要的被监控人,需接受来自院系、督导、学生等全方位的监督。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中,力求做到全员、全程以及全面,即强调所有教师及领导的参与,以及对教师的各方面工作、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监控,重点突出其中的过程监控。除此之外,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教师的监控也会尊重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定主体自主性,通过“监督-评价-反馈-奖惩”尤其是对教师形成激励机制,激发其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实施。

三、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科学。当前,教学质量监控的约束手段明显强于激励手段,即在体系的运行中过分强调对教师的监控,其中涉及督导监督、学生评教以及同行评议等,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影响评价结果,例如督导由于专业关系通常只关注教师是否缺勤、课程是否开展、课程考核是否符合规定等;学生评教结果受教师严厉与否、考试难易程度等影响,主观性较强,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行评议的分数基本上来源于其他教师与该教师工作和相处的观感。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往往受众多不真实评价的制约,导致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

第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不畅,重于形式。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但从实际运行来看,教学质量监控过多的偏向于对教学过程的检查,忽视信息的反馈;重视日常监控,轻视专项评估;重视内部监控,轻视外部监控。另外,作为一个闭合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会由于某一环节的纰漏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不畅。例如收集了错误的监控信息,可能会使后续评估、诊断、反馈、整改等整个过程受影响,而时效性较差、反馈不到位、纠偏不及时等问题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教学质量监控偏重课堂教学,过程失衡。目前,许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整体上向课堂教学环节倾斜,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即通过督导、评教等方式监督和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其他教学环节,如实践教学等对学生培养的意义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不能仅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忽视实践教学。另外,教学质量监控并未达到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的有效统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多重视对教学质量的事后监控,即通过多主体的监督形成对教师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综合评价,涉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因此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进较为缓慢,且主要通过对教师的约束机制反馈。

结合麦克兰德的冰山模型[14],可以发现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可以被预测和发现的往往集中在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专业知识,作为师德和学术道德复合体的教师信念、态度、自我认知等则是教师日常行为的内在支撑。因此,仅仅通过督导、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并不能够充分考虑教师全方位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5]主要来自课堂教育、教师学习、教学反思等,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可以适当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引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自我激励机制,保障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良性运行。

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

(一)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更加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应重点构建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各级质量及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不能一味地模仿研究型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实际,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与教学相关的主要环节及关键点的监控,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三者的统一。

(二)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需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在监控过程上应优化信息反馈和调控机制,提高监控体系运行效率,强化事前控制。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应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最后,在监控主体上需探索多元化的监控主体,在督导监督、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的评价,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优化师资结构与提高教师培养力度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开展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搭建教师个体发展平台等举措,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四)充分发挥教师自我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应仅重视“监控-评价-反馈”的约束机制,还需发挥教师的自我激励机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可通过改进当前奖励机制,如情感奖励、经济奖励等。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是在评价指标上应进一步优化,需涉及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等众多方面。最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内生自觉动力,以便了解教学质量监控背后的难题和症结,对症下药,助推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猜你喜欢
民办应用型监控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学训练监控新趋势——适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