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优化

2020-12-19 17:42琦,王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群体思政

林 琦,王 俊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235000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我国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使得高校思政教学形态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方式及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网络时代的现代教育发展需求,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以全新的教育方式应对当前复杂的教育生态。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特征及特点

(一)道德自律差与主体意识强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逐渐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极力摆脱自身对他人的依赖,努力表达自身的理念与想法。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帮助学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维理念能够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其它网民的面前。而校园信息能够在空间、时间的透明状态下,体现出更加灵活、更加自由的使用与发展特征。与此同时也给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的“难以控制”与“不可确定”的因素。腐朽且落后的思想言论能够借助网络媒体渗透并传播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使得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学生群体不规范的言行,将导致诸多的道德问题频频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严谨而正确的判断能力,无法形成稳定的道德体系,进而在外界信息的影响下,极易产生诸多的思想问题与道德问题。

(二)权利意识能力强与鉴别能力差

青年学生是思维较为活跃的特殊群体,拥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渴望获得社会的理解、信任与尊重,并对民主作风、民主管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群体通常是贴吧、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参与主体。然而由于网络交流的主体通常是以匿名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网络通信活动的,能够有效减少社会因素或其他个体对自身的干扰,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言论自由意识与能力,帮助其更好地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所以网络平台组建成为学生群体思想表达、情绪传达的理想选择。然而由于我国青年学生在实际锻炼与政治经验上有所不足,因此在对复杂问题的理解与评价上,往往出现片面化、简单化等问题。

(三)责任意识差与时代认知强

在数字信息时代下,青年学生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数字信息的受众。在实际的网络实践中,学生群体能够根据自身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选择出既定的信息类型,从而打破传统信息传播的影响与限制,帮助学生群体获得现实生活难以提供的自由传达观点与言论的机会。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5G网络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正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影响并改变着青年学生的个性与思想。在宏观层面,网络技术虽然使学生群体拥有了较强的探索意识,变革思想,使其呈现出渴望实现自我,放飞梦想的特征。然而在网络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群体仅仅将课堂学习作为寻得理想职业的工具,难以将课业学习置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高度上,自我意识较为明显,并十分注重个人利益,难以表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网络时代对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价值

(一)网络时代能够帮助思政教育提升自身的成效性

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较快,覆盖面广泛,能够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冲击能力,可以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信息,使社会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使传统理论学说得到全新的阐述与论证,进而改变思政教育的教局、丰富思政教育的理论结构,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加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激情。由于网络强大的覆盖能力与传播速度,使得优秀的思想及观点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与理论依据。思想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分析、整理并存储此类讯息,将其与相对应的思政理论、内涵或思想相联系。而海量信息的运用与拓展,能够帮助教师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层面出发,延伸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内涵,使其扩散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实现既定的思政教育目标。

(二)网络时代可以改革并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根据我国青年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特征及特点,能够发现学生群体不断受到现代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形成了全新的思维理念与行为规范。而思政教师通过将网络思维与思政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能够构建出全新的教育思维及教学理念,即“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思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征,构建出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使思政教育更富有趣味性、人文性及审美性,进而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壁垒,将思政教育延伸到社会、延伸到日常,使其成为武装学生头脑,坚定学生信念的重要手段。

(三)网络时代可以深化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与阐释

在网络时代下,各种观点得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群体能够全面而具体地看待不同社会思潮、价值理念及思想哲理的特征及特点。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数据发现,网络时代的自由性、透明性与时空性,虽然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理念受到巨大影响与冲击。然而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青年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正确性及科学性。为此,思政教师应将网络空间中的不良思想拿到课堂上进行批判分析,将其与思政理论、思政观点相碰撞,使学生在求知、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对网络不良言论的认识,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思想束缚及理论灌输等弊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三、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中的困境

(一)不良言论与多元思潮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自由性、覆盖性及时效性,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态度、个性心理及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地转变,促使学生在错误的思想言论下,形成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甚至严重影响到青年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使其产生了相应的抵触心理与倦怠情绪,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由于思政教师普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学生群体难以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思政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二)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冲击

网络文化主要指存在于网络空间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是有别于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下,网络文化不仅能够改变青年学生的道德素养、理想信念,更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与认知方式。譬如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出现后,学生群体的阅读容量不断降低,文字感知能力也有所削弱,并在信息获取上,更青睐于简洁、短小及具有趣味性的数据信息。而我国传统的思政知识为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并传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与政治立场,普遍以抽象的、浓缩的、大篇幅的文字呈现在教材中,学生在阅读或学习此类知识后,会形成明显的厌倦和抵触心理,无法真正地投入到思政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充分揭示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认知方式的矛盾与冲突,鲜明地呈现出传统思政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与不足性。

(三)思政教育内容缺乏有效性

传统思政教育对学生群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主体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国防、法制、民族、道德、理想等层面的教育。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完善心智,形成崇高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更能够帮助学生开展科学的理论与思想学习活动,从而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但在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性格特征与思想需求,无法帮助思政教师构建出全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致使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难以突出。而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传统的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间逐渐形成难以化解的冲突,严重影响到青年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极大地制约了思政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

四、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重新定位思政教育的目标

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内容,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在传统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普遍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然而网络文化中所包含的不良言论与多元思潮却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格局,使得思政能力与理念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重新定位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将能力培养、价值构造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从而使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模式下,网络平台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学工作的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政理论知识的思想魅力与审美体验。因此,思政教师在重新定位思政教育价值、内容及方向的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学生群体在网络时代下的个性及认知特点,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出科学合理、富有动态化特征的教学体系。首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时政新闻、社会事件、历史文献为案例,论证并分析当前的思政理论观点。其次,构建网络思政平台,攻占网络思想阵地,夺取网络话语权,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从网络延伸到社会,进而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并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及多元思潮的能力与意识。

(三)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素养建设

网络时代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信息化素养,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更需要思政教师在深入明确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思想下,将情感教育作为教学主体,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及道德水平,切实有效地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提升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此外,在备课层面,高校思政教师应在明确思政教育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通过延伸自身的知识范畴,巩固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识,构建出良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

五、结语

高校通过审视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及困境,能够充分明确网络时代在推动思政教育发展中的价值,能够更有效地探索出思政教育的真正形式、目标及定位。进而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及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群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时代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做有智慧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