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性别平等教育

2020-12-21 03:41余惠庆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9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刻板分工

余惠庆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人文性的课程,它反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对性别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因受长期传统封建思想的侵染,语文课程文化中存在着性别偏见,教材中男作家多于女作家,男角色多于女角色,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型加以描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到教师的解读,最后到学生的理解,性别问题贯穿于语文教育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性别问题已关系到语文教育内部能否良性发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挖掘语文教材中存在性别偏见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消除社会性别刻板化印象,促使语文教育与性别平等教育相融发展。

一、挖掘教材选文中女作家的榜樣教育,消除性别差距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的选文男女作者比例严重失调,女作家作品缺失。选文作家比重失衡对于性别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在学习榜样和话语权的垄断上。语文教材中女作家作品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过程女性榜样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学生的成就动机,也无意识加深了男女生性别刻板化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挖掘教材中女性作家的作品,通过介绍女性作家的生平,成长的经历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女性作家身上的人格精神,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性别观念,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尤其是对女生来说,必然会提供可效仿的女性榜样,形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例如,在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夏日绝句》时,我出示诗人李清照的生平简介,以及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学生看到李清照是女词人的时候都非常惊讶地说:“哇!李清照不是男的,竟然是女词人哦,好厉害!”这一生平简介打破了他们对作家是男的刻板化印象,笔者顺势给他们介绍在作家中也有很多女性的,像冰心、毕淑敏、杨红樱、宗璞、王安忆、铁凝……她们都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取得很大的成就,课后我们可以读读他们的作品。笔者抓住这一契机教学,改变学生性别的刻板化印象,潜移默化地给他们播下性别平等的种子。

二、挖掘教材描绘的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刻板化印象

由于受各种性别不平等文化思想的影响,从语文教材选文中所描绘的性别角色来看,男性形象多为权威者,领导者和社会责任承担者,而女性则多为顺应者、服从者和家庭主妇,而且被选入教材的男性角色比女性的角色多,选文中的男女性形象存在着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印象,如何让学生改变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印象呢?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教材,但我们可以灵活使用教材。例如,在教《跨越百年的美丽》这课时,我让学生体会到居里夫人不但外表美,具有女性的贤淑、温柔,更重要的是她那种刚毅、执著,勇于献身的科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印象中。作为女性,她是第一个打破传统的人,她让我们看到女子也能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作报告,女性也能站在领奖台上,女性也能成为科学家,女性也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居里夫人的事迹让我们知道,成就的贡献不分男女,能力不分男女,关键是要看自己怎样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任何成就都没有规定性别去取得的,只要肯努力,谁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挖掘教材中角色的性别分工消除性别刻板化印象

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性别分工刻板印象。如,在《穷人》一课中,主人公渔夫出海捕鱼,养家糊口,担起养家的重担,而桑拿在文中是家庭主妇,生活照料……《游子吟》中母亲为出行的孩子缝补衣服……为打破这种家庭性别分工的性别隔离,笔者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文找到不一样的家庭性别分工教学内容,巧妙指导,让学生明白家庭的分工是不受性别限制的。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到梁晓声的家境贫困,父亲外出打工,为了养家糊口,他的母亲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笔者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从家庭的分工的不同视角去解读文本,学生马上就发现:为了养家糊口,梁晓声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赚钱,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他的父母一起承担起养家的共同责任。笔者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在家庭分工上的情况,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说自己的父母也共同承担养家、照顾家庭的责任,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又如,《父爱之舟》这篇文章讲到“我”考取了无锡师范,父亲为省钱,借姑爹的小船送我入学,在船上父亲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这个镜头打破了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认为缝补是女性的职业。通过对以上两篇课文的文本解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满满的爱,还让学生明白家庭分工不受性别的限制,知晓未来自身性别所意味着的责任和义务。

四、挖掘教材中角色的性别气质消除性别刻板化印象

在语文教材中不少作家塑造的男性的气质是:强壮、勇敢、独立、追求成就、富竞争性,表现为阳刚行为;塑造女性的气质则是娇弱、顺从、依赖、温柔、整洁,表现为阴柔的行为。这种固化的、强调两性对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举止具有性别刻板化印象,其实性别气质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同时拥有阳刚和阴柔的气质,只是程度不同,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性别者的气质。为改变这种刻板化印象,笔者从《大象的耳朵》这个童话故事中挖掘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打破性别气质刻板化印象,学会尊重他人,悦纳自己。《大象的耳朵》这个童话故事讲了小兔子说大象耳朵有病,可是大象并没有当回事,后来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说大象耳朵有毛病,大象便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了起来,结果给他带来了烦恼,最后大象明白了自己的耳朵还是耸拉着好的故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抓住大象说的:“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引导学生感悟到: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改变自己、徒增烦恼。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们要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跟风。像小兔、小羊、小鹿等小动物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随后我和学生们玩《拍一拍》游戏加深学生的认识。

游戏《拍一拍》:男生拍一拍,女生拍一拍。扎头发的拍一拍,没扎头发的拍一拍。喜欢折纸的拍一拍,喜欢武术的拍一拍。喜欢跳舞的拍一拍,喜欢下围棋的拍一拍。

总结:女生都是扎头发的吗?(不是)因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折纸是女生的专利吗?(不是)因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武术只有男生才可以学吗?(不是)因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跳舞只有女生才可以学吗?(不是)因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通过这个游戏,笔者相信下学期选社团的时候,学生都能跟从自己的内心,正确作出选择。我们只要自信,有梦想,就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性别教育资源,只要教师精心挖掘,巧加引导,学生就可逐渐提升自身性别角色素养,改变社会性别刻板化印象。

[本文系江门市2019年度中小学性别平等研究课题项目“性别平等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XBPD002)成果]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刻板分工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中性自由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