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悟徐行,诗意增值

2020-12-21 03:41杨柳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9期
关键词:教书牧师境界

杨柳春

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与开发者,更是课程的本身,教師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现代教育的“增长”核心是教师的增值,因此,教师的教育素养水平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高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通过开展校本理论研究来提升教师团队的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但在当下快节奏、多娱乐的生活中,部分教师很难静下心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和专注于专业的发展。教师如果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源动力,再好的校本研究也无法转化为对学校、学生有用的“教育生产力”。因此,教师自身对教育人生的完美追求是未来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人都需要一个目标,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增长”更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提出目标,作出规划,寻求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反之,固步自封者只会被未来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最终被时代淘汰。

《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一般认为它仅是神魔小说。其实不然,小说里面贯穿了很强的人生哲学思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孙悟空在小说的进程中有不同名号的变化(小说中,大家常常对孙悟空名号的变化忽略)。事实上,从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到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这些名号体现了人生修炼的不同境界。我们可把这些名号分为三组:第一组,美猴王,弼马温,代表心猿意马,属于生命修炼的初级阶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出于一种自发的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二组,齐天大圣、斗战胜佛,入世成为圣人,生命修炼的较高境界,目标明确,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成功的位置;第三组:悟空、行者是最核心的名号,贯穿着整个修炼的始终,体现了修炼的关键——悟与行,属于生命修炼的最高境界。

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修炼者,修炼的精髓是修心与修行,即悟与行。事实上,悟与行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体现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达到自我增值的历程。

悟——专业自觉,规划自我

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本身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被动的培训很难发挥教师的用处,只有唤醒了教师的专业自觉,让教师成为自觉的修炼者,才能达到自我增值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村子有一个很小的教堂,只有一个牧师,这个牧师非常虔诚,受到村民们的崇敬。有一年发大水,村民都跑了,牧师没跑。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跑?快跑吧!”

牧师:“遇到危难不要害怕,上帝会来救的。”

洪水涨,牧师到房顶上,祷告:“主啊,救救我!”

这时有一只小船过来,唤他上船。可他拒绝了,说:“上帝会来救我的。”

一个巨浪打来,牧师落水,还在祷告:“上帝,来救救我吧。”

这时有一根木头飘来。可他不要。最后,牧师被淹死了。灵魂到上帝那儿,牧师痛哭:“你不是救世主吗?为什么我命在旦夕,你却不肯救我?”

上帝说:“你错了!我从来没有放弃你,我一直在救你,我给过你三次机会:叫你跑的人、小船、木头,可你都拒绝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想救自己的人,救世主也没办法啊!”

所以,你是你自己的明灯。求人不如求已,信仰内在的自己。自我的增值要靠自己的感悟。特别是现代教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教师更应该从关注职业前景。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规划。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了……

同样的工作,第一个人是在做一份工作,第二个人是在做一个工程,第三个人是在做一项事业。

有这样一句名言:“个人的成就能达到的高度,从他进入工作的第一天就决定了——因为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是他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也不是经验能够弥补的。”

所以,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竞争与社会需求的需要,是克服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需要。

悟——阳光心态,站着教书

有着“失败心态”的教师只能“跪”着教书,不能“站”着教书。禅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林清玄, 台湾散文家。他的书法很好,他的一个朋友向他讨要一副字,他考虑再三写下了“常想一二”四个字。朋友问什么意思?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份,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的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海伦·凯勒说:“把脸一径向着阳光。”教师学点哲学,多点智慧,多点从容。凡事多看积极的一面,善于打开阳光的那扇门:遇到“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粥”的困惑时,就会打开“火大无湿柴”这扇门;遇到“近墨者黑”的困惑时,就会打开“近朱者赤”这扇门……

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职业快乐,保持阳光的心态。

“保持阳光的心态,职业快乐不是因为你拥有了什么,而是舍弃了什么——那些对你无益的思想。感受快乐,可以在你面对职场起落之际,得到滋养和支持,释放出一种真正的人格特质。心理上也因为多了很多选择或退路,而变得美好起来。”

——吴非《不跪着教书》

悟——提升境界,邂逅幸福

教师对幸福的追求是教师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心境:做喜欢的事,不如喜欢地做事!

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是凡夫俗子执着的境界。无知无觉,茫然混沌;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唯我独尊,否定一切;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淡定的境界,智慧从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国维求学有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个境界经历了:质疑——求索——顿悟的历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上下求索中,心境豁然开朗,让我们邂逅幸福。

教师的职业也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功利境界,谋生;靠劳动挣钱光荣!这是属于功利的层面。

第二重:道德境界,我不光是为了挣钱,我还为了学生。所有的好老师都有这样的境界。

第三重:科学境界,做学问使自己摆脱了道德的境界,职业的热情被调动了,这是向自己的回归。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境界,一旦热情消失,就如“七年之痒”。

第四重:生命境界。活在当下,沉浸在当下的状态,感受职业的幸福。

做一个有境界的老师,心中有课,课中有人,课人合一。活在每一个当下,珍惜一生一课。

我们的心态,有时会停留在这个境界,有时会停留在那个境界,都是一刹那……把握当下,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最高境界,虽难以至,心向往之。

行——丰厚底蕴,智慧教书

阅读是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育需要文化支撑,教师需要文化提升,课堂需要文化滋润。没有文化内涵的教育与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化营养的教师是注定走不远的。教师要做一个阅读人,这样就会踏上书的阶梯,坐拥人类智慧,开阔教育视野。教师阅读是教育振兴的需要,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文化是教师安身立命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

“学高为师”“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智慧地教书,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教育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就事论事、简单粗暴;与人交往就能豁达开朗、从善如流,做到诙谐幽默、妙语联珠、启迪心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

“文化是安身立命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人到了“山穷水尽处”要想突破很困难。如何“突破”,提升教学的智慧,只有一条路:读书。为自己读书,像呼吸一样地读!与圣贤为友,伴经典同行,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睛”从容游刃于你的职业生涯。

行——个性发展,适合最好

个性鲜明的教师,对儿童的个性成长非常有利。有了个性的教师才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个性特色的课程最能感动儿童,因为儿童是人生中最具有个性色彩的阶段。

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而老师也应“因才施教”,在自身个性、特长与学生的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影响与成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个性、才华施展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三种境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个性,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或激情飞扬,情丝万缕,或睿智冷静,丝丝入扣。历代名师就是用他们的个性影响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把创造还给教師,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让每位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个性得到发展。个性的发展贵在坚持,学校要求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自我定位档案,就是引导老师们拿自己跟自己的过去比,能否活出自己的生命,能否使自己的个性飞扬?永远做最好的自己,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最适合的教学。

行——砥砺实践,智慧教书

现实中,教育不差想法只差行动。这要求老师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行动风格,而且行动少一些“匠气”,多一点灵气。

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才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活在课堂。

教育是一过程,是一個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這是一個教与育实践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智慧来源于砥砺实践,来源于教学中的点滴实践。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还需要一个主观进取的过程,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认识、不断反思,不断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教育理念的引领,教育策略的指导,能让我们在砥砺实践中渐行渐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

学校校本科研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让教师成为研究大师,而是要让教师成为一个有教育思想的行动者,即改进实践而非构建理论。只有导致行为方式改变的修炼才是真修炼,在修炼中,教师的自我增值必定产生“教育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实践要行动。

当岁月已一览无遗,当峰顶在望,所有风光都不过如此,谁都不免厌倦。但未来我们都会回望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标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因此,让我们渐悟徐行,通过自觉的修炼,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实现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增值。

猜你喜欢
教书牧师境界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谁是真牧师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不是放马的
秀才教书
阅读理解Ⅰ
最高境界
牧师与会友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