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管理

2020-12-24 11:52储东辉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性化双师隐性

储东辉,刘 浩

(马鞍山市教育局 安徽马鞍山 243000)

伴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正以颠覆性的力量催生着教育变革,塑造新的教育形态。在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信息技术传播重要媒介与载体的计算机老师,如何更好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计算机老师运用管理手段对自身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的有效途径。

1 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知识管理概念第一次在国际劳工组织举办的会议上被提出,随后相关文献不断涌现,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以丰富和发展。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发端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1999年的《创造知识的学校》。2000年,在其发表的《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产生、传媒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中,第一次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教师的知识管理。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孙志麟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对教学理论及实践等知识获取、加工、存储、应用、分享及创造的一系列过程,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术成就。

我们知道,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反作用于人类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知识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基础,知识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特定方式和手段,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然后为组织和个人所共享。教师知识管理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经验、理念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提升服务。

2 计算机教师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

1990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教师培养相关内容,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概念。此后,关于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定位等讨论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深化,并逐步纳入国家政策范畴。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中,将“双师型”教师作为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双重能力”。伴随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定义也从: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 “双重身份”延展到还应具备讲师以上教师职称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双重职称”。

2019年9月,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要加快“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目前,教师普遍重视显性知识学习,特别是教育技术理论,而在实践层面的深入度不够,经验性学习不足,未能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与应用,使其显性化,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优化和共享,这与国家层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个体成长的目标未能形成统一。如果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再现,却无法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创新形成新的知识。

伴随第五次技术革命,人类已迈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这个时代标志性产物,应用领域高速扩展,迭代频率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为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技术和不断变化的专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与技术应用, 才能与学生分享前沿的动态与技术,在教学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实现师生间、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间的共生长。

3 计算机教师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本身的隐性特征和数量的几何级增长,使得教师很难采用传统技术与手段独立完成知识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团队协作的方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方式的制约和理论经验上的不足。

1.技术的科学应用。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划分为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和利用四个环节。传统隐性知识的获取通常是依托管理制度、教育活动等进行现场分享与交流,制约性大。在移动互联环境下,海量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的配合,让知识的获取破解时空及环境限制变得便捷高效。在存储环节,计算机教师又可以把经验知识转化成标准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数据,高效、简明的提供检索、查询、分享和应用。

2.经验理性化处理。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比、鉴别的方式对形成的经验进行修正,提炼正确的经验。对经验反复检验、确认,去伪存真的过程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拓展。对形成的经验进行理性化处理,使新旧经验发生关联并形成体系,是理性化的重要过程。理性化后的经验才能称为知识,理性化的经验越多,教师知识越丰富,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3.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高度内在化、个性化的知识,它深植于教师教学行为本身,受到所处的学校及社会环境的约束,难以规范化,也不易传播给他人。教师知识的更新、增长,就要通过管理把获取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不易呈现的理念经验等通过文字、图示、流程及模型等方式展现出来,并分享交流出去,实现知识的增量。

4 计算机教师知识管理的实现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知识管理的实现应立足知识管理内涵及流程,结合教育发展需求和教学工作实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获取、积累与创新,提高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个体专业化发展。

1.优化技术手段,扩展知识获取路径。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前提是知识的积累,计算机“双师型”老师在知识积淀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校本研训”优势,利用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专业引领及深入互联网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集聚理论,获得知识、经验,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还应结合专业优势与岗位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通过移动互联技术、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等,开展泛在化学习,沉浸式职业体验,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积累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

2.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存储体系。知识存储就是“双师型”教师将已经获取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等相互关联,进而分类、整理,形成具备个人特征的系统知识库,为后期检索、提取知识,指导开展教学应用、融合创新及交流分享提便捷服务。传统知识存储主要通过阅读笔记、摘抄复印及剪报等方式完成,不便于灵活分类、系统管理。计算机教师在进行知识存储时,可充分依托多媒体技术,应用知识数据库、思维导图等软件,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更加清晰的把握已有知识体系,掌握所需知识内容的来源路径和内化整合方法,为知识应用与创新做好储备。

3.深化知识管理,推动应用与创新。“知识创生螺旋”(SECI过程)强调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借助个人、组织的互动交流,促进知识的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联结化(从隐性知识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和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教育科研中,要应用已经储备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与规律,要注重将获取、分享得到的知识再积极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再积累获取新的经验,理性化处理后使其显性化,实现知识的创新。

4.注重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增值。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它具备信息的共享性特征,即分享给他人,自身不会有损失、减少。教师之间分享理论与实践知识,探讨交流教学问题,可以破除教师个人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在汲取他人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完善、丰富和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作为计算机“双师型”教师,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师生间、教师间传递知识与分享经验,让知识经过分享升华、增值。

总之,作为计算机双师型教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充分依托专业优势,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做好个人知识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智造大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猜你喜欢
理性化双师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转型期农村人际交往理性化探析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