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的应用

2020-12-24 00:22孙子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5期
关键词:肾衰外治法肾衰竭

孙子超

(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吉林 延吉)

0 引言

慢性肾衰竭是肾脏疾病的终末期,以肾功能减退,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代谢产物潴留为主要表现。在现代医学领域,治疗手段包括腹膜透析、血液净化、肾移植等,但这些疗法价格昂贵、受资源条件限制,患者心理依从性差。中医中药可以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衰,不但能从辨证的角度以内治法施治,还能加以多样化的外治手法,内外结合,多途径促进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且治疗方式更简便、易被推广和接受。

1 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无专门论述,从其起病及症状来看,相当于中医学的“肾风”“肾劳”“尿浊”等病。现多认为本病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湿浊毒邪蕴结,加之情志失调、劳欲过度、饮食不节为病因,本虚标实为病机。本虚体现为脏腑和气血阴阳的亏虚,尤以脾肾气虚最常见;标实则以湿浊、邪毒、瘀血为重。病机关键是脾肾虚衰,湿浊弥漫三焦。

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对中医学辨证施治慢性肾衰竭的有效补充。常用的外治法有中药结肠透析法,中草药药浴法,穴位注射法,针灸治疗,穴位帖敷法,低频脉冲电疗法等。以中医基础为理论指导的外治法不但疗效显著,而且操作宜行、手法温和、价格低廉。

2.1 中药结肠透析法

本法即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灌肠疗法是从东汉张仲景蜜煎方发展而来,灌肠疗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的“下法”,“下法”强调因势利导,使得邪从下出,其通过荡涤肠胃积滞、积水、瘀血,给邪以出路。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将人体的结肠膜作为透析膜,利用其吸收和排泄的功能,弥散和过滤掉机体内的有毒物质,灌肠时进入结肠的药物通过肠系膜上、下静脉的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1]。现在经典的灌肠方为大黄、煅牡蛎、蒲公英各30 g,阳虚者加附子10~30 g,并酌情添加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黄芪。将中药材水煎浓缩至100~150 mL,保持液温在37 ℃左右,嘱患者取侧卧位,用输液管插入肛门2~3 cm,将药液灌入,保留灌肠 30~60 min,1~2 次 /d。

陈晓勤等[2]将80例慢性肾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常规治疗,同时予温脾汤加减作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包醛氧淀粉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远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3%。陈波华等[3]采用中药汤剂联合灌肠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进行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降氮露灌肠,两组均治疗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李军昌等[4]运用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化验指标、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中草药药浴疗法

元医家齐德之于《外科精义》中提出,药浴有“疏通腠理,条畅血脉”的功效。中药药浴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肤腠理、孔窍,药物被吸收后可发挥发汗祛、消肿、泄浊等作用,可减轻瘙痒、浮肿等症状,还能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

兰芝林[5]采用中草药药浴疗法治疗29例肾衰患者,有效19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5%。魏永吾等[6]应用轻松药泡剂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治疗30 d后,患者肾功改善(P<0.05)。张以来等[7]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药浴治疗慢性肾衰80例,经治后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均明显下降,临床效果明显。

2.3 穴位贴敷疗法

清医家徐大椿言:“膏药贴之,药性从毛孔入腠理,贯通经络,较之服药尤有力”阐明穴位敷贴法药物吸收的机制。本法是利用皮肤的半透膜特性,将药物敷于特定穴位,透过皮肤药物渗于体内吸收入血,因刺激特定穴位,调动经脉气血运行,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穴位贴敷不但避免了药物的首过效应,减轻了药物对人体胃肠道的刺激,而且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巴元明[8]运用泻毒保肾膏治疗慢性肾衰患者28例,有效率95%。张丽霞等[9]应用复元四红散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衰,32例中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王钢等[10]采用自拟肾衰方(附子、川芎、沉香等)穴位贴敷治疗8例肾衰竭终末期患者,经治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肌酐、尿素氮均有所下降。

2.4 针灸疗法

《灵枢》有云:“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阐明经脉可联系脏腑,沟通里外。针灸法在慢性肾衰的治疗上,可疏导经络气血,调和脏腑,通调水道,以收祛邪扶正之效。慢性肾衰患者常表现为脾肾亏虚,兼有痰浊、瘀血之邪,在治疗时,多选取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刺以补脾益肾、化瘀泄浊;可灸神阙、关元等穴位以提升正气而改善肾功能。

刘永林[11]采用口服中药及艾灸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21例,治疗及对照组均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0%,证明口服中药汤剂与艾灸联用,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李屹等[12]将口服中药及艾灸法相结合治疗慢性肾衰120例,临床疗效好。陈颖敏等[13]采用灸法艾灸腹部三经五线(任脉、胃经及肾经,五线从水分到关元穴)以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佳。梁西红等[14]应用隔药灸(取吴茱萸面,选取涌泉穴)治疗慢性肾衰竭引发呕吐30例,疗效满意。

2.5 穴位注射疗法

该法又称“水针疗法”,针对于特定疾病,依据穴位的治疗作用及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相应的药物及穴位,将药物注射入穴位,通过针刺与药液共同刺激穴位经络,而达到激发经气,调整机能的目的。

张琳等[15]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另采用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肾腧穴,治疗慢性肾衰患者43例,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半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认为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2.6 低频脉冲电治疗

该疗法是根据中医学经络原理,通过低频电波刺激人体的穴位,使之与人体生物电互相作用,从而调节人体各个系统,促进新陈代谢,是目前非药物治疗肾脏疾病的先进疗法。从中医理论角度讲,低频脉冲电治疗可缓解慢性肾衰带来的乏力、腰酸痛等症状,另外在电刺激相关穴位的作用下,有补脾肾、通经络、助运化、利三焦的功用,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常采用肾病治疗仪WLSY-8000型低频脉冲电治疗仪。

选取40例临床收治的慢性肾衰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肾病治疗仪(WLSY-8000型)。经治半个月,治疗组病患尿素氮、肌酐均明显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治疗手段之一。因外治法药物不经胃肠道吸收,极大减少因肝脏的首过效应而致的药效损耗,并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其疗效快、毒副作用少而弥补了内治法的不足。但由于外治法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较少,作用机理探讨不深入,具体疗效不明确,未形成规范化操作,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我们相信,随着相关理论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外治法定将发挥其优势。

猜你喜欢
肾衰外治法肾衰竭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肾衰宁胶囊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综合护理干预在血液净化治疗肾衰竭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伤科止痛膏治疗慢性筋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