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海亮实验中学、天台中学的同学参与讨论

2020-12-24 06:47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权威尝试

图/视觉中国

孙恺泽/汪志远

提问需要“厚着脸皮”的勇气

一些提问在孩童时被一些家长“不知道”“问这么多干什么”的回答扼杀了,长此以往,我们便失去了提问的习惯、兴趣和能力。而在课堂上,不敢向老师提问,是害怕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会遭到老师“这么简单的你也不会吗”“不是刚讲过吗”的质问。提问,有时在于我们是否有“厚着脸皮”的勇气。

梁书媛/王艺桦

没有问题,是因为迷信“权威”

知识分已知和未知。对未知知识的提问大多来源于好奇心,而对已知知识的提问,则是基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比如对课本、教师的观点质疑。就后者而言,提不出问题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对所谓“权威”的迷信与盲从,认为书本是权威,教授是专家,容不得我们质疑。但我们应该明白,所有的认知都可能存在局限性,或许当我们学会批判和质疑时,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汪睿妍

深究是提问的来源

老师将知识传授给你,你是不是不经思考、原封不动就收下了呢?这就如同收快递不拆包装一样,不拆开就发现不了产品的缺陷。不去深究所获得的知识,自然就发现不了问题,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王曼萱

只在乎答案,使我们“咽下”问题

不少同学的学习是功利化的,只追求更高的分数,只在乎正确明了的答案,对于存疑的部分则予以忽略。在这种功利心态的驱使下,一部分人选择“咽下”问题,只去追求他们眼中的标准答案。愚以为,我们应注重知识的吸收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为了分数学习。如此,或许可以使学习的本质回归,从而发展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更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戴伊铭

尝试跳出舒适圈,就是一种成功

提问与质疑,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拒绝提问,实际上是将自己锁在舒适圈里,拒绝以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的思考与外界交流。

蒋钡钡

浮浅的态度扼杀了质疑的能力

尼采曾说:“对于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反观当下,同学们在课堂中渐趋沉默。不爱提问,或许是内敛的性格使然,或许是对师长的敬畏心理使然,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浮浅态度,导致没有问题可问、不想提问、懒得提问。可一个不会提问、不会质疑的人终究难以走向成功,因为他们缺少审视能力,只会一味地服从。

周之玥

解惑之道甚多,不必强求“提问”

人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式,提问固然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却未必适合每个人,可以尝试但不必强求。有人课堂上不提问,课后则紧追不舍、刨根问底,未必不是一种促进师生交流、求上进的表现。而相当一部分课内外均少提问者,或自我思索,或与友探讨,或于互联网上寻求解答,自有其解惑之道。岂曰无惑,思量深矣;岂曰无惑,言又止矣!

郑 琦

发问诚可贵,思考价更高

一个会发问的人,首先是一个会思考的人。“想要有创造力,你首先得和别人想得不一样。”而吾辈缺失的,恰是这一点:选择接受与别人“想得一样”,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金佳玮/卢梓诺

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质疑课本内容的小学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若为了提问而提问,舍本逐末,会使“质疑”变成博取关注的工具,从而走向另一种极端——“杠精”。只有经过思索的质疑,才是有价值的质疑。只有以知识积淀为基础,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无意义的抬杠,钻牛角尖。提高“问题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缺一不可。

杨妤楠

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种追问

提问常常被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积极好学的标准,但一个人不提问不意味着他就不是个积极上进的人。提问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只要有心去解决,就算不提问,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而通过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的知识体系会更加完善,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追问。

猜你喜欢
批判性权威尝试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再试试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