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T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D2根治术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及预后价值分析

2020-12-25 05:02许雪飞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切除率胃癌辅助

许雪飞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普外科,苏州 215131

胃癌是一种兼具高发病率和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全球超过1/3的胃癌病例在中国,超过一半的病例为局部进展期胃癌[1]。最近研究[2]显示,与单纯手术相比,联合新辅助化疗可提高胃癌疗效,改善生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8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探讨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联合用药(FLOT)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腹腔镜下D2根治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FLOT方案新辅助化疗+腹腔镜D2手术组(联合治疗组,n=43)和单纯腹腔镜D2手术组(单纯手术组,n=43)。本研究经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伦研批第001),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AJCC分期(第8版)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标准[3];(2)有可根治切除机会;(3)体质状况评分为0~1分;(4)具有影像学可评价病灶;(5)无化疗相关禁忌。排除标准:(1)伴远处转移的胃癌;(2)合并严重感染性病灶;(3)体质状况评分≥2分;(4)伴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 FLOT新辅助化疗方案 第1天24 h内输注多西紫杉醇50 mg/m2、奥沙利铂85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和5-氟尿嘧啶2 600 mg/m2;每14 d为1个周期,腹腔镜D2手术前行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如出现NCICTC 4.0标准[4]中的Ⅱ度不良反应,下一周期化疗药物剂量维持不变;出现Ⅲ度不良反应,下一周期化疗药物剂量减少25%,出现Ⅳ度不良反应,下一周期化疗药物剂量减少50%,手术安排在最后一次化疗后第4周。

1.3 腹腔镜D2手术治疗方案 根据多学科诊疗团队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均由经验丰富的胃肠外科手术团队进行。近端胃癌行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Lewis手术)并切除近端胃和局部(纵隔和腹部)淋巴结切除术治疗1型胃食管交界癌和胃切除术,经食管远端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2、3型胃食管交界区肿瘤。远端胃癌,行远端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加D2淋巴结清扫术。2组患者术后均按NCCN指南[5]推荐方案行规范的术后辅助治疗。

1.4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每个化疗周期前,根据体质量、心电图及血液学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记录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按照NCICTC 4.0标准[4]评估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均数的非参数检验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2组间的生存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从疾病诊断至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结果(表1)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部位、分化程度及分期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特征比较 n (%)

2.2 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 结果(表2)显示:联合治疗组R0切除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统计:联合治疗组术后的T1+T2分期,N0+N1分期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7,P=0.017;χ2=10.488,P=0.001)。

2.3 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表3)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74.3 %vs5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特征比较

表3 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n (%)

2.4 生存分析结果 结果(图1)显示: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8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为51个月,单纯手术组的中位OS为33个月。联合治疗组更有生存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

3 讨 论

胃癌的围手术期系统治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另一方面拓展了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前景。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模式是以手术为核心,联合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全新治疗策略[6]。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达到肿瘤降期、提高手术根治切除率。同时,新辅助化疗可减少肿瘤细胞转移风险,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通过其疗效评价分析,可进一步评判新辅助化疗方案的药物敏感性,为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7]。

我国学者发起的CLASS-01临床研究[8]结果显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D2根治术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普及,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既可发挥新辅助化疗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的优势,又可发挥腹腔镜手术的微创特色。在此基础上,仍需思考新辅助化疗是否会影响后续手术耐受性、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增加风险等问题[9]。

MAGIC临床研究[10]是胃癌围手术期新辅助化疗的首个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纳入503例局部晚期可切除的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组在术前、术后给予表阿霉素、顺铂和5-氟尿嘧啶(ECF)方案化疗3个周期,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较单纯手术组显著提高(36%vs23%)。最近研究[2]结果显示,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中,围手术期使用包含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5-氟尿嘧啶(FLOT)化疗方案,较ECF方案能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15个月),而相关不良事件及住院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基线临床特征较均一,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有生存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

上述两项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2,10]还发现,围手术期的联合治疗可使肿瘤降期,提高胃癌的R0切除率。国内亦有多项观察性研究[11-12]结果显示,胃癌的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最近研究[13]也发现,cT3~4+N1~3期的胃癌患者可能是新辅助化疗的潜在获益人群。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术后的T1+T2分期,N0+N1分期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R0切除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结果提示,联合治疗可使肿瘤降期,且提高肿瘤R0切除率。

曾有研究[14]提出,围手术期新辅助化疗可能会增加肝肾功能不全、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亦有研究[15]发现,新辅助化疗可能会加重胃周围组织脆性,促进组织周围纤维瘢痕形成,进而增加手术难度和影响术后康复。但经过21 d左右的生理性修复可恢复组织韧性,且未观察到纤维瘢痕增生。本研究中,手术均安排在新辅助化疗后第4周进行。同时术中尽量避免钝性分离,减少牵拉周围组织,从而减少因组织脆性增加而引起的潜在出血风险。在术中,应根据膈肌运动,选择恰当时机离断胃膈韧带,从而减少膈肌损伤和引发气胸的风险。同时,结扎周围动脉血管时,确保动作轻柔,防止血管撕裂。本研究亦表明,联合治疗组耐受性良好,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FLOT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D2根治术较仅接受腹腔镜D2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胃癌R0切除率,降低肿瘤分期,延长总生存期,且耐受性好。但今后仍需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其对远期生存的影响。

猜你喜欢
切除率胃癌辅助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倒开水辅助装置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易混淆车辅助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