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宿集聚化发展探析

2020-12-26 13:49傅玉敏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山市皖南徽州

傅 为,傅玉敏

(1.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旅游学院,合肥231201;2.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合肥230051)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宿已经是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我国民宿数量激增。2016-2018年,中国在线民宿房源数和房东数同比增加,单个房东拥有平均房源个数从2016年的2.5个增长为2017年的2.7个,到2018年约3.3个,民宿总量截至2019年11月增长到66 405家(《2019中国大陆民宿业发展数据报告》)。数量增长的同时,各地民宿空间集聚化情况明显。雷杰认为,民宿客栈集群是一种在某一区域内大量民宿客栈或与之相关的企业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降低经营成本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统一规划的[1]。熊国铭认为,民宿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民宿和配套服务机构在地理上集聚而形成的群落[2]。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说法。

一、皖南民宿集聚化发展概况

近年来,安徽民宿总数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分布于皖南地区,以乡村民宿数量居多,分布情况与当地旅游发展情况紧密关联,主要依托下面三大板块:第一,以旅游景区为依托,集聚于知名景区内和周边。皖南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截至2017年底,皖南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4个,地面文物古迹5000多处,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等享誉海内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景区及周边一大批民宿成为接待海内外游客的重要基础。第二,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集聚于乡村,主要形式是以购买、租赁或者合作等方式将自家宅院或闲置农房改建为特色民宿接待旅游者。皖南山区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宜人,而且乡村慢节奏的生活情境,晚霞炊烟、农田泥巴,对于长久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人来说有着较强的吸引力。第三,以古民居为依托,分布于古村落和古镇古街。徽派民居特色鲜明,从建筑设计到装饰布置都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皖南地区聚集着大量闻名遐迩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古城古镇,如徽州古城、歙县徽城镇渔梁村、黟县宏村镇屏山村、徽州区呈坎村、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等。这些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宅经过改造后古朴中隐现出一丝现代气息,游客行走之中流连忘返,常常有一种穿越时空感。

二、皖南民宿集聚化发展原因

(一)区位因素

区位性因素包括区域生态环境、区域文化因素等[3]。皖南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宜人,一年四季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住宿。同时,孕育于皖南的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民居、徽州饮食、徽州戏曲、新安理学等等独具特色。入住徽州特色民居感受徽州文化,是游客来皖的主要目的之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使得皖南民宿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民宿由此在这些区位因素丰富地区集聚发展。

(二)市场催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变化,越来越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这种逆城市化思潮以及品味乡愁的情感需求,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皖南地处山区,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原真性的乡村生活体验,创造出一种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方式,迎合了旅游者的需求。近年来,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推动着皖南民宿从最早利用自家住宅给游客提供简单住宿场所、普通B+B民宿,向着“风光+文化+N”多元化转变。黄山市打造了西递宏村、黄山汤口、休宁祖源、屯溪老街、徽州区西溪南上村等一批特色民宿集群,这些民宿,成为该市全域旅游新亮点、乡村旅游新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黄山市民宿客栈接近2000家,占安徽省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精品民宿300多家。2018年,黄山市民宿接待过夜游客超20万人,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精品民宿年经营收入达3亿元[4],民宿聚落化发展促进了皖南地区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政府支持

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发布相关文件推动民宿发展,全国各地也出台涉及民宿的标准或规范措施。2015年,黄山市拟定《关于优化服务促进农村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从民宿对象界定、开业条件、办证程序等方面提出要求;2016年,歙县出台《关于优化服务促进农村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黄山市《民宿客栈安全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经省质监局批准正式发布并实施;2017年,黄山区汤口镇出台《关于加快汤口镇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汤口镇民宿建设管理规范》和《汤口镇民宿经营管理规范》系列文件及《汤口镇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及土地有偿收回协议(模本)》8个配套文件等多个民宿发展措施,同年黄山市《徽州民宿通用要求与等级评定》《徽州农家乐通用要求》服务标准出台;2018年,黄山市出台《关于促进徽州民宿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对象界定、开办条件等方面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法规与标准的密集出台表明了当地政府对民宿发展的支持态度,促进了民宿产业的发展。

此外,以黄山市黟县、歙县、休宁为代表的皖南地区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发挥乡村带头人作用,扶持有条件的农户改造农房发展民宿,鼓励城镇有意愿的组织和个人通过租赁民房开办民宿;帮助并推荐黄山塔川书院、池州山水间等申报国家五星级旅游民宿试评;通过活动、展会、互联网等途径,积极推广徽州民宿,黟县“猪栏酒吧”民宿经推广后,入选中国“乡村遗产酒店”首批示范项目,并带动了周边民宿快速发展。

三、皖南民宿集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宿集聚区缺乏整体规划,上下游产业链尚不完善

皖南民宿尚处于自发集聚阶段,发展极不平衡,缺乏整体规划,民宿上下游产业衔接存在不足。比如皖南地处山区,民宿集群大多位于乡村、城镇或旅游景点附近。走访调查发现,区内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率较低,游客前往不便。自行车道规划较少,游客往返近距离的乡村之间以及民宿与景点之间主要靠步行或者网络约车(费用较高),且乡村道路的标牌指示不明确,自驾车或步行容易走岔路。一些偏远山区的乡镇初始未规划民宿接待游客,后导致车辆及游人进出很不方便。

调查访谈表明,皖南地区民宿主之间已经开始集聚合作,如黟县除了成立民宿行业协会,民宿主之间也建立了民宿主交流群,起到了互相介绍客源,沟通等作用,一些发展好的民宿带动了当地其他旅游相关产业,如社会餐饮服务、当地土特产销售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但是尚未真正起到实质性推动整个民宿行业发展的作用,民宿群内部没有形成较强市场合力。诸多因素导致民宿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从而对皖南地区民宿集聚化发展产生了制约。

(二)集聚化过程中当地民宿特色弱化

虽然皖南地区民宿依托徽州优质的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蓬勃发展,且徽州民宿已经打造出较高的知名度,诞生了不少成功的民宿案例,比如呈坎的澍德堂、黟县西递村的若舍民宿、宏村的上元馆等。但是随着皖南地区民宿数量的增加,投资主体不断进入,民宿特色被弱化,不少游客反映到处都是民宿,但是很多与酒店无异。一些小众投资者,名为民宿实为小旅馆,无法为游客展示当地特色,仅仅做到B+B。也有不少投资者在民宿设计时跟风走,看网红,不少民宿身在乡村,但田园意蕴已经荡然无存,只见喧哗不见朝阳晚霞,皖南民宿自身特色被弱化,文化内涵整体提炼不足。

(三)人才缺乏制约了民宿聚集化发展

一方面,民宿经营单位小,单体民宿员工需求量不高;另一方面,皖南地区以乡村、城镇为主,整体就业环境吸引力不强,尤其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前往乡村,导致当地民宿经营者和员工多以家庭成员为主,辅以周边人员短期性帮忙,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一些高端精品民宿专门聘请管家,但稳定性不强。民宿管理和服务人员流动频繁,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民宿集聚化发展。

四、皖南民宿集聚化发展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民宿合理集聚

皖南民宿集聚化初步形成,要进一步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和民宿行业协会发挥先导作用。

1.对民宿数量、类型结构、位置分布要予以规划引导。皖南是安徽省民宿主要集聚地,然而在皖南区域内民宿集聚状况并不均衡。皖南民宿主要在一些重点区域聚集,黄山市数量最多,其中又以黟县、歙县最具有代表性。由于皖南民宿有着共同的徽文化背景,因此,皖南地区各相关市县政府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合作编制好民宿发展规划,对皖南地区整体民宿数量、类型、档次、位置分布予以规划引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各县市统一明确土地政策、制订扶持措施,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共商,从而合理引导民宿投资。

2.做好民宿上下游产业链规划。除了规划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与旅游景区、当地居民共享,还要规划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完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给链。除了相关旅游产业的餐饮、娱乐、购物,还要进一步将民宿的产业链延伸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2],促进皖南民宿向着民宿产业集群发展,比如农业种植。农业养殖既可以作为民宿、餐饮等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也可规划为向游客提供观光、采摘等体验型旅游活动,由此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总之,只有通过对民宿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业态进行规划,引导促进各相关业态聚集,才能建立起适应旅游者需求的民宿集群发展模式。

(二)提炼徽州民宿特色,推动民宿主题化

具有浓浓地域文化特色的徽派民居是吸引旅游者停留和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皖南民宿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根基[5]。民宿业在进行民宿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徽派民居特色,在建筑、装饰、饮食等方面突出徽文化元素,要为客人提供一种原真性的徽州村镇生活体验,创造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提供“住宿+餐饮”。另外,着力打造主题民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消费水平的客源设计不同主题特色的民宿,比如赏景度假型、艺术参与型、农业生产体验型等。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民宿聚集在一起,改善了民宿同质化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使民宿聚集区有更强的包容力和竞争力。

(三)加快民宿经营服务人才培养

一方面,政府应对本地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和业务技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多数客人选择民宿,就是为了体验更人性化、当地化的生活情趣。没有经验的民宿业主和管家通常忙于日常业务,很少与客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急需专业的对客服务培训;另一方面,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待遇,以此吸引有经验的民宿业务和高水平的服务业经营管理者。

(四)实施皖南地区整合营销

皖南地区民宿在营销工作方面,要克服以往民宿单体各自为战的现象,要基于徽州特色民宿的亮点,进行区域内整合营销。对皖南民宿徽标和形象进行统一的策划和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整体宣传,从而提高整体知名度,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猜你喜欢
黄山市皖南徽州
张 勤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追梦皖南川藏线
高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皖南印象》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