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与现代
——韩国非遗视野下对贵池傩戏传承的思考

2020-12-26 13:49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江陵傩戏文化遗产

杨 娟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随着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建构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非遗保护,非遗传承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非遗保护制度。如韩国在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方面成就斐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其极高的评价,将韩国的非遗保护称做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一种制度规范[1]。本文试从仪式类非物质文化视野出发,思考贵池傩戏的传承渠道,以期为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帮助。

一、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根据漆凌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高被引论文为中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1期,P137)的统计,2011年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入兴盛期,年发表论文1 035.8篇;此外自2004年至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资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116项。

我们总是认为日本较早意识到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其实韩国的行动更早。韩国在1962年就已经出台《文化财产保护法》,第一批国家无形文化财产名录在1964年就得到了认定,韩国被称为“活的人类财富”以及“人间国宝”的伟大提议也在1993年通过了教科文组织的批准[2]。1999年,《文化财产保护法》对非遗进行了学术价值属性方面的追加。在2010年,更是将相关的仪式以及游戏活动等都归集到了非遗范围之中进行认定。到了2015年,韩国的法律上“文化遗产”的称呼范围已经在农业、渔业、医药等诸多领域得到扩展,并将很多传统知识都归结到非遗之中[3]。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在此背景下,韩国开始通过庆典等形式保护非遗。目前韩国的国家级仪式类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共有32类,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2001)、江陵端午祭(2005)、灵山斋(2009)。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于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在首尔举行,届时免费对游客开放。灵山斋则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生日),在位于首尔的奉元寺举行,不仅对游客免费开放,还提供免费的斋饭,吸引着大量本国和外国人前去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贵池傩戏承载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目前研究者多侧重从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科领域探讨其学术研究价值。目前国内有关贵池傩戏的研究主要有民俗志、剧目、唱腔和音乐等。贵池傩戏的传承存在观念老化、思路缺乏、传播深度力度不够、人力薄弱等问题,建设新的贵池傩戏非遗传承模式迫在眉睫。

二、构建传承模式

(一)建立体制化模式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不仅有着时代性的特征,而且也有着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因此,非遗对全人类而言是相当宝贵的财富。非遗可以将地域性变化和人们的心理变化都呈现出来。很多有着旅游属性的非遗被纳入旅游这一新兴行业中。如韩国江陵端午祭在“申遗”成功之后,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把端午祭扩大为江陵端午国际庆典,不仅有效传承了非遗文化,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年收益呈逐步增长趋势,2017年江陵端午国际庆典的纯利润已实现435,609,740韩元(约合人民币260万元)。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实施50多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该国的非遗传承逐渐形成以艺能保有者为中心的“艺能保有者-传授助教-履修者-传授生”之阶梯型传承模式[4]。此外,艺能保有者往往会成立无形文化财保存会,并且完成社团法人化,发展成独立于政府的机构。韩国的这种体制化的非遗传承模式,为贵池傩戏传承提供了借鉴。

(二)利用民众性传播保护民族文化

韩国在政府主导下借助多方面力量鼓励各行业人士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了加强对非遗的利用,韩国还成立了包括相关专家、研究者在内的社团,成立了各个级别的研究学会和由民间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的传习组织。韩国注重吸引不同行业的人士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在1967年韩国就将江陵的端午祭祀归集到无形重要文化财产第13号中,当时拥有这方面艺术能力的非遗传承者有三位:第一位是金信默,他是端午祭礼的传承者;第二位是张在仁,他是端午巫乐的传承者;第三位是金东夏,他是官奴假面剧的传承者。同一年,端午祭祀方面的委员会成立,并任命每一任的江陵市市长来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5]。这个委员会实行的是法人制,逐渐实现了法人化,进而实现了独立。此后,这个委员会设立很多个企划组,包括经营、管理、运营、公演、宣传等,主要任务是对端午庆典进行策划及运营。在江陵市,端午文化方面的担当部门是在政府文化部门之中另行设立的,对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予以辅助。同时,在江陵市,也进行了与端午相关的剧场、展厅和文化院等的建设,并且经常会组织一些公演活动。

在韩国,每一个季节都会有相应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民众自行组织起来的,这就让韩国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十分丰富。将这些活动保存起来,并对其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就使得这些传统的韩国民族文化实现了良好的保存和不断的发展[6]。而这些正是得益于韩国民众对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及其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新传播方式,保留非遗文化的本真性

一些学者批评我国非遗音乐等的保护方式时说,很多地方政府花费大量的资金对非遗项目加以改造,使其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进而成了一种工具,在政府以及媒体的支配作用下进行着宣传[7]。在韩国,仪式形式的音乐在表演形式方面不仅保留着传统的韵味,而且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例如2007年第一次演出的《端午啊,端午!》就是将端午的祭礼、端午巫以及官奴假面剧这三者整合到了一部舞台剧之中。再比如2009年端午人形剧团在江陵市成立,通过木偶戏这种表演形式再一次创作了官奴假面剧,并添加了对白,人们对此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小孩子们更是充满了喜爱。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端午祭祀音乐不仅在韩国得到了更好的传承,而且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创新。

在非遗音乐保护和传承中一个至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传统的保留,而在我国某些地方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贵池傩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而目前却生存空间狭小,笔者在贵池傩戏现场看到观众寥寥无几,且多为年长者。贵池傩戏得不到广泛的流传和发扬,只有喜爱它们的老艺人还在民间默默地延续着它们的生命,传承着它们的精魂。如今,贵池傩戏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因而,如何传承好这一非遗文化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对贵池傩戏传承的思考

笔者借鉴韩国江陵端午国际庆典的运营模式,对贵池傩戏传承的制度化、体制化建设和传承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搭建文化体验平台,开发文化旅游市场

搭建线下展示和体验非遗文化平台,如建设贵池傩戏艺术博物馆展出傩戏曲谱、仪式面具和建设傩戏文化主街等,让游客在参观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操,感受悠久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贵池当地特色和地域优势,对接旅游服务和餐饮服务,让游客能够长时间地、舒适地驻留。非遗文化旅游能够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价值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市场的有机结合。池州傩戏旅游依托当地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使更多人了解贵池傩戏文化,创造更利于非遗文化传播的机缘。

(二)开拓传播空间,建设新媒体传播机制

如果想让贵池傩戏走出来,就需要不断开拓传播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它,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结合媒体新技术、适应民众新要求重构传播途径,整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培养新受众。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知识可视化、沟通交互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贵池傩戏新媒体传播路径。建立贵池傩戏创意产业链,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当地非遗文化。“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人们通过自媒体软件就可以点赞、交流、订阅等,也可以发布相关作品,拉近了受众间的距离,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贵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自媒体平台至关重要,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个人微信号+APP=贵池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媒体矩阵。

(三)开辟贵池傩戏活态传承新途径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活态传承,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非遗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它变成博物馆中供人参观的陈列品。通过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的宣介推广,让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以手机娱乐性软件“抖音”为例,很多非遗继承者们开始意识到这个软件的强大功能,开始通过这个软件传播非遗文化。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不断强大,运用自媒体传播贵池傩戏非遗文化渐成主流。

四、结语

贵池傩戏作为“戏曲音乐活化石”是安徽古老剧种之一。傩戏面具“假面”承载和沉淀了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韩国仪式类非遗传承积累了丰富经验,“假面”遇到现代,在中韩文化碰撞交流中促进贵池傩戏非遗文化的传承。当前形势下,重视发挥新媒体作用,有利于贵池傩戏的研究与利用,有利于提升大众对贵池傩戏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猜你喜欢
江陵傩戏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江陵愁望寄子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