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0-12-26 13:49朱瑞珂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走出去文学作品译者

朱瑞珂

(郑州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郑州451150)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不仅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在“走出去”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如莫言的《蛙》、刘慈欣的《三体》、吴明益的《复眼人》、阎连科的《丁庄梦》等都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认同度并不高,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的质量及效果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距离。

一、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困境

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工程,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品都陆续被译介到海外,但是这种国家主导的、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外塑式发展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推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反而使中国文学翻译出版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遇。

(一)忽视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期待

当前国人迫切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走出去”,获得欧美等西方文化强国的认同,在这种焦虑性、浮躁性的社会心态影响下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显得有些冲动和浮躁,更在乎启动了多少项目、翻译了多少作品、开展了多少书展等,反而忽视了受众的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文化习俗等,忽视了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质量及效果,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译介作品屡见不鲜。此外,许多国内译者的西方文化修养较差,对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心理期待等不甚了解,不能从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进行文学翻译,影响了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程度。

(二)国内文学翻译出版机构缺乏译介经验

从总体上看,国内出版社的外文翻译出版经验不足,对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期待等把握不够准确,不了解海外图书市场的分销模式。比如,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中,国内出版机构多与海外的大学出版社进行合作,由海外的大学出版社发行中国文学作品,然而这些出版社的主要受众多为大学教师、研究机构、知识精英等,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发行。此外,许多国内翻译出版机构都担心海外翻译出版不能盈利,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拓陌生的、高风险的海外市场,从而制约了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所以,中国文学作品在欧美等文学作品市场上仍处于品种少、销量低、名气小的边缘地位,即使像莫言的《生死疲劳》、姜戎的《龙图腾》、余华的《兄弟》等这样非常著名的作品在亚马逊销售榜的排名也都非常靠后,更遑论别的作品了。

(三)文学翻译出版的作品甄选方式不当

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问题上,有的学者对《上海宝贝》《三体》《活着》等文学作品“走出去”感到焦虑,认为这些作品不能真正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有损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形象[1]。诚然,有些“走出去”的文学作品不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价值和最高水平,但是任何国家的文学都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着本国或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何况中国“精英文学”往往思想内涵深刻,文化底蕴深厚,很难与国外普通读者产生思想共鸣,《中国文学》的系列作品“熊猫丛书”的海外发行效果并不好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翻译出版却成功地“走出去”,显然,文学翻译出版只有合乎国外读者的情感和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亲和力、吸引力。

二、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困境的成因追溯

虽然中国政府及国内出版机构积极推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仍是微乎其微的,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等很不相称。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翻译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困境不仅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意识形态差异有关,还与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发展理念、评价机制等密切相关。

(一)中西方文化传统及意识形态差异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欧美文学也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文化境遇下“劣势语言”出版的文学作品只有被译成英语,才能在国际范围内拥有更多的读者,中国文学“走出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国文学作品要想在世界文坛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获得提高中国文学的翻译质量,将中国文学中的文化意蕴、思想内容转化为国外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信息。此外,中西方文化在历史传统、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必然会给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带来障碍。比如,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文化意蕴等非常明显,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后许多国外读者总是看不懂,不知道究竟讲些什么内容,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走出去”[2]。

(二)翻译出版机构及译者的翻译理念落后

文学作品翻译出版是目的性、选择性非常强的翻译活动,不仅需要精心选择翻译作品,还要应当深入把握受众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审美偏好等,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然而,多数国内出版机构对海外受众的阅读偏好、审美心理、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不甚了解,甚至简单地认为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就是将国内经典文学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国,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传播效果。比如,许多国内译者仍坚持以归化策略进行中国文学翻译,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翻译的作品会被海外读者毫无保留地接受,完全忽略了海外读者的主体性及其对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的接受程度,无法与海外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互动,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可想而知[3]。

(三)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机制及策略不合理

在中国文化翻译出版活动中,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文学作品理应有国内译者翻译,因为外籍翻译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文化精神、价值意蕴等,不能很好地推动中国主流价值文化“走出去”。不可否认,一些国内翻译家成功地将中国文学翻译成了英语、德育、法语等,文学翻译质量也无可挑剔,但是这些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杨译版《红楼梦》有很好的文学价值,仅仅在西方学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在西方读者那里却遭到了冷遇;而霍译版《红楼梦》因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而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文学影响力。此外,中国文学翻译评价出版的评价机制落后,文学作品翻译质量好坏往往由国内专家说了算,国外专家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人们很少考虑海外受众的阅读偏好、审美习惯、心理期待、文化背景等,不能很好地照顾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三、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困境的突破路径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最终取决于文学翻译出版的质量,只有将最好的内容呈现给海外读者,才能赢得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程度。所以,应当转变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理念,创新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机制及策略,提高国内译者的西方文学修养和文学翻译能力,促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

(一)转变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基本理念

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中,应以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期待以及译入国的文化环境为基本前提,选择合适的中国文学作品为翻译对象,并采用科学的翻译策略、翻译方式等进行文学翻译。此外,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是“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的翻译活动,这必然会增加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的难度。所以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中,译者应当充分认识文学翻译活动的跨语言性、跨文化性等特征,深入了解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开展中国文学翻译活动,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如何将文化信息、思想内容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比如,可以适当删减或修改一些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章节或内容,以更好地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想观念、阅读习惯和心理期待[4]。

(二)以海外读者喜欢的作品为翻译对象

首先,应以海外受众的文学需求为依据甄选合适的中国文学为翻译出版对象,充分考虑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客观事实,从培育海外受众群体、培养受众阅读习惯等出发稳步推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其次,在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前可以在海外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了解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以及对中国文学的真实需求,然后开展针对性的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活动;应当探寻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由浅入深地推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工作。比如,应先翻译武侠、玄幻、都市生活等方面的中国文学作品,拉近中国文学与海外读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中国文学对西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阅读兴趣,待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后再逐步推进中国主流文学翻译出版。可以将中国网络文学翻译出版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突破口,以网络文学翻译出版提升中国文学在海外读者中的社会影响力[5]。

(三)培养具有西方文化功底的本土译者

在国外畅销的中国文学作品多由刘宇坤、葛浩文、米欧敏、赖静平等海外汉学家或华裔翻译家翻译,罕见本土译者的身影,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陈忠实的《白鹿原》之所以没有英译本就是因为小说中有许多陕北方言,译者很难将这些方言翻译成对应的英文。所以,应当加强中国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高本土译者的西方文学修养和文学翻译能力。比如,在文学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提高英语基础教育和翻译技能培养的比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应当创新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中国文学+外语专业”的模式培养文学翻译人才,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翻译能力。此外,还应当为本土译者提供更多文学翻译平台,创造更多的文学翻译机会,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培养本土译者的文学翻译能力。应积极开展文学翻译交流活动,推进本土译者与国外译者的交流活动,学习西方翻译家的文学翻译经验。

(四)创新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机制和策略

首先,应当让国外译者参与到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活动之中,由国内译者和外籍翻译家共同商定译介作品、翻译策略、翻译内容等,在国内外译者通力合作下共同完成翻译工作,以更好地提高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质量。还应当让国外专家参与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评价活动,建立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共同参与的翻译出版评价机制,以更好地提高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多元化。此外,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加强文学翻译出版机制建设,还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比如,可以推出数字化的中国文学译本,供海外读者网上阅读或下载,提高中国文学作品的线上影响力。中国文学出版机构应当与市场化的海外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海外出版机构在图书市场营销、通俗读物推介等方面的市场经验,以更好地提高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效果。有关部门应当为国内出版机构进军海外市场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国内出版机构参与国际图书市场竞争,提高国内出版机构的海外竞争力。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世界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广泛关注,使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无疑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所以,应从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现实困境出发,优化中国文学的作品甄选、翻译质量、翻译策略、海外宣传等,在强化内修中推进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

猜你喜欢
走出去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