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囿及破解途径

2020-12-26 13:49崔艳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教育

崔艳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河南济源459000)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最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的群体之一,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可靠的践行者。因而,大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主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立足经济新常态大环境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效果,培育创新创业能力,有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纾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亟需破解的问题之一。

一、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要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间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高校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然要彰显其在知识创新、科学发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之要求

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需要国家做好顶层设计,搞好制度规划,更需要高校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生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并对其余大学生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不断纾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之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思考、乐分享、乐于参加实践,创新创业对于他们来讲更多表现为一种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因而,很多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开始尝试创业,进行创业实践,期望通过创业行为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与提升专业技能。大学生如果不选择创业而选择自主就业的话,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必须具有一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有创新创业理想的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实现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满足大学生在不同道路上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1]。

二、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囿

(一)定位不准,认识出现偏差

1.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划等号。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开展就业工作,就是为就业工作服务,创新创业被窄化、简单化。这种认识导致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异化为创业知识理论的讲解、创业技巧训练、职场技能实训,所谓的“实用性”内容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质量效果的考核指标中,突出就业导向,就业率成为核心要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被人为压缩;忽略了创新创业精神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的重要地位,难将创新创业上升到经济发展驱动力高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技术发明划等号。不言而喻,创新创业教育对人们的发明创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重中之重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提升及培养,如果“仅仅关注现实中的创新创业成果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理念创新,无疑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主旨”[2]。

3.人为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鸿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质量的心智活动,对人的知识面、专业技巧、综合素养等方面有很高要求,是多个方面聚合的结果。如高校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认为学生在校会做买卖、能搞好勤工俭学就是创业,就易致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因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撑而难有所作为,常常以失败告终。

(二)教育资源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

1.创业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少长远规划,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素质相对不高,往往更强调创新创业理论的讲授,导致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同时,创新创业任课教师可能也担任着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相关度不高甚至大相径庭,导致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研究精力投入不够,难以成为专业度较高的教师[3]。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部分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育计划或没有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清晰,教学任务不明确,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无形之中被边缘化,常常以大型讲座、网络培训、选修课等代替创新创业课程。

3.校企合作体系不完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高校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共同工作。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唯有和各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才能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4]。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590号)两个文件,但缺少相关产教融合供给制度与之配套。众多高校在和合作企业对接中没有把创新创业作为二者的结合点,导致合作企业对大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支持力度不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意向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挫伤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客观因素”[5]。

(三)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大学生创新创业若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技能,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偏离了创业创新的价值。大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个别大学生把创新创业当作是“赚钱”,是自我发展的机会,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想法与做法,导致创新创业不利。其次,自身的本领恐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积累不丰厚,基础不牢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多学科知识积累与融合才能实现。但是,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创业方面专业能力不足,在创业实践中难以做到正确选择,无形之中加大了创新创业的风险。最后,新时代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经验,在创业新创业中很难准确把握市场动向[6]。

三、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突出重点,把握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高校唯有全面、准确地抓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本质,科学界定创新和创业的内在关联,突破传统理念的藩篱,走出认识误区,才可以真正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全面准确的掌握创新创业教育要义,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厘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同时,它又是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当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由传统的培育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上升为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7]。这种教育更注重凸显“创新创业”,同时引导创新创业对接实践,力争把创新成果向生产实践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注重创新思维培育,实现重点引领,促进全面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以及思维方式为中心,从而带动创新创业其他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的思维拓展重视不够,也缺乏常态性的训练,创新思维的培育远远没有达到实际要求。

3.转变理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是一种大众性、普惠性的教育。它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旨归。因此,高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工要转换教育观念,形成合力,强化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提升综合素质,把大学生培育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整合资源,完善培育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要整合资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高校必须以生为本,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为着力点,面向全体学生,聚焦学生需要,分类培育,联结专业教育,做好实践训练,灵活施教,优化教法方法,多途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及能力。同时,高校要采取科学方式,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无缝对接。其次,要完善队伍。高校要依据自身师资情况,遴选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创新创业培育团队,并强化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培育。最后,高校要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抓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推动教师团体横向联合,推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推动课程与创新创业无缝对接。高校要依据学生创新创业实际,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为重点,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首先,高校应当立足自身实际与学生需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吸纳各种创新创业资源,编制具有本校特色创新创业教材,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其次,高校要做好调研,可以考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之中,把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育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最后,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估体系。对已经编制的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高校要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引导创新创业课程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3.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造育人共同体。高校强化与企业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与各类现代社会经济组织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不断拓宽和各类企业融合的深度及广度,才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增加新动能。高校“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可以充分借鉴、学习企业在市场策略、经营管理和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大学生提供不可多得的创新创业学习以及实践指导”[8]。首先,要构建校企产教融合的各项制度。政府要制定与完善高校与企业融合的相关规定,以制度推动高校与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其次,构建产业与高校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高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依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主动调整课程与专业设置,不断提升专业课程与企业需要的契合度。最后,打造高校与企业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同合作办学、实践实训,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充分发挥校企的优势,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三)大学生要转换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高,但要想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对创新创业有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创新创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不但要理想信念坚定,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其次,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广泛涉猎,多学习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增强自身的创业技能,为创新创业打牢知识基础。最后,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身实践经验[9]。实践是检验创新创业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创新创业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成功,才是真正实现了最终目标。因此,大学生应多参加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认认真真地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的创新创业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