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的配合及防护

2020-12-26 22:29费晓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体位器械艾滋病

费晓芬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

0 引言

HIV 病毒主要侵犯CD4+T 淋巴,引起其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发病率增加,甚至免疫系统崩溃[1],这就增加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手术是很大一部分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故针对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探讨如何做好手术的护理配合工作,既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有效地控制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分别对20 例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通过严格细致的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年龄29-74 岁,平均(52±13)岁。2017 年1月至2020 年7 月均以“恶性肿瘤”诊断收入院,入院无发热、皮疹、咽痛、淋巴结肿大等 HIV 感染症状,术前均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 HIV 感染,按时口服抗 HIV 药物,行恶性肿瘤根治术。

1.2 方法

均在气管插管全麻+神经阻滞下下恶性肿瘤根治术l。术前进行访视并加强仪器准备及性能检查,术中熟练配合尤其掌握配合要点,术后做好器械浸泡消毒工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为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而艾滋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且目前无治愈方法,使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较重,不愿与人过多沟通,害怕周围人员对自己的歧视。根据此点,手术前1 天巡回护士对病人进行访视,并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密,做好心理护理,给予更多的关心,拉近医患距离,消除心理负担。术日手术护士热情接待病人,主动与其交谈,使其放松,转移病人对手术的注意力,对病人关心体贴,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使其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2.1.2 手术间及物品准备

术前一天医生在手术通知单规定栏内特别标明AIDS 感染患者。将手术安排在离患者通道最近的万级层流感染手术间内进行。巡回护士合理准备手术用品,将多余物品移出手术间。手术床铺一次性床单,使用一次性吸引装置瓶,内放2片消毒灵。使用一次性阳性无菌包等;术中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手术间门外挂隔离标志,禁止参观。

2.1.3 人员准备

安排有丰富护理经验、技术娴熟的护士参加该手术的配合工作。术前一天由院感组组长对该手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心理辅导,以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缓解手术人员心理压力。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出手术间,配备机动班人员一名,在手术间外提供手术临时所需物品。

2.2 术中护理

2.2.1 器械护士配合

(1)提前15min 洗手穿无菌防护服后穿一次性无菌手术衣上台,整理用物并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检查敷料及器械完整性。(2)协助医生消毒铺巾,并连接各器械管路。若为腔镜手术则于主刀侧贴洁净袋,用布巾钳固定,用于存放暂不使用的超声刀等,防止掉下手术台,伤及手术人员的脚及血液、体液污染地面,增加感染机会。(3)熟悉手术程序,有预见性地将器械以最佳状态递予术者。锐利物使用无接触法进行传递。术中集中注意力并控制手术节奏,比常规手术节奏慢些,以保证手术人员的安全。术中传递器械用物等要谨慎,做到稳妥、准确。(4)用后的器械应及时收回,用湿纱布将器械上的血液、体液擦拭干净,避免因再次使用器械时血液、体液弹出污染手术人员增加危害性。(5)对手术中需送检的标本,与巡回护士核对后,使用组织钳将其轻放于标本袋内,防治放置过程中标本掉落或血液飞溅,增加污染机会。(6)检查和冲洗创面,彻底止血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关闭切口。

2.2.2 巡回护士配合

(1)巡回护士穿防护服,与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完成三方核查。将患者安置于手术床后开通静脉通路,必要时协助麻醉医生开通静脉通路,并配合其全麻插管。(2)正确摆放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需要摆放合适的手术体位,并用一次性方巾将手术体位垫进行包裹,避免患者血液、体液通过缝隙进入体位垫内。体位摆放过程中,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损伤相应神经。(3)将隔离牌悬挂于手术间门口,谢绝人员参观。(4)常规消毒铺巾后配合洗手护士连接电刀、吸引器等,并根据手术需要调节各仪器的功率。(5)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及病情变化,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物品。若所需物品未在房间内,则电话通知机动班,由其送至手术间门口。手术结束前,手术间内人员禁止出手术间。(6)对术中需送检标本的,则提前电话通知病理科,并套双层标本袋,在最外层标本袋显眼处用红笔表明HIV。及时用利尔康卫生湿巾擦拭物流机器人,用以消毒、杀菌。(7)手术完毕及时关闭设备,协助洗手护士撤离吸引器等管。术毕恢复平卧位,检查电极板粘贴处及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在房间内复苏病人后,与麻醉医生共同将患者送至病房,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2.3 术后处理

2.3.1 手术结束后手术人员应将一次性手术衣、防护服、手套、鞋套、口罩、帽子脱去放置于手术间医疗垃圾袋里,用百能抗菌洗手液、流动水洗净双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2.3.2 手术间里所有一次性用物、医疗垃圾、切割下来弃用的组织等全部装进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 并贴上醒目标记,密封防漏,送特殊污染物垃圾桶,由医疗垃圾转运处理染标示送至焚烧处理。切下的病理组织放置于专用病理标本袋里,并注明感染类型,分别送检并电话通知病理科。地板、桌面、手术床、体位用具等用含氯消毒液擦拭进行终末消毒,关好房门,层流净净系统打开进行空气消毒。能拆解的器械将零部件拆卸后和普通器械分别浸泡于含氯消毒剂30 min 以上统一送供应室处理并在器械交接单特殊感染栏注明 HIV 阳性。手术用的刀片、缝合针、针头等锐器放入专用防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 讨论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临床医生和护士在接触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的病人都会感到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问题。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采取相应应急处理措施后发生感染的机率非常低,可是要对各种血液传播要给予密切防护。由于手术室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多种有创操作,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病理组织、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所以手术室人员是发生 HIV/ AIDS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3]。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在具体临床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不断研究总结,在把握手术的一般共性之外更加注重个体特殊性。通过对本组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掌握艾滋病防护知识和把握好手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做好有效避免艾滋病手术职业暴露及可能造成的医源性感染,遏制艾滋病的不断传播。

正确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和措施。美国CDC 调查显示[4]:手术室人员发生艾滋病针刺伤后立即下垂受伤肢体,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伤口,使其尽量挤出血液,并尽可能地扩创伤口,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口5-10min、2 碘酊消毒3-5 min 后,分别再用75 酒精、0.5 碘伏和2 戊二醛浸泡30 min。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逐级向上报告。暴露1 年内定期检测HIV 抗体,即24h 内、6 周、12 周、6 个月、12 个月。必要时根据暴露严重性和感染可能性预防用药。

猜你喜欢
体位器械艾滋病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 世界艾滋病日》
昆明市防治艾滋病局艾滋病服务机构和联系方式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健身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