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照亮

2020-12-28 02:16张丰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35期
关键词:运动服陌生化普通话

张丰

有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小时候在山西农村生活。她读的小学,有一年从县城来了一位漂亮的女老师。朋友是课代表,要把同学们的作业收完,送到老师办公室。她进去的时候傻眼了:美丽的老师,正在和一个小伙子手拉手,转圈,跳舞。

一个小女孩,被眼前的一幕照亮了。在她看来,这个外来的老师,拥有和其他老师不同的气质——谈吐,走路,哪怕是“爱情”,都代表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批注1:本文第一次提到照亮,这种照亮让小女孩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下文写老师对“我”的照亮作了铺垫,同时也点明了主题。】后来,这位朋友从山西考到了北京大学。

我也有相似的经历。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个年轻的男教师,他们是从一个师范学校过来实习的。很多时候,他们会直接讲普通话,在我们学校,根本没有讲普通话的老师,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

现在想来,他们不过是中师毕业的小伙子,十七八岁而已,来到我们这个镇上,也很忐忑吧。他们穿着运动服,很有可能是没有别的衣服可穿,但是在我们看来却是时尚的象征。【批注2:对于两位年轻老师来说,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潮流,但是对于生活在山里的孩子,当然包括“我”来说,连运动服都是稀奇的,所以两位老师的衣着、言谈举止意外地吸引了“我们”。】我们从没穿过校服,更谈不上运动服,脚上都穿着母亲做的布鞋

作为教师子弟,我对老师早就没什么神秘感了。从小就认识很多老师,在他们的爱、调侃和哄笑中慢慢长大。我知道教师很伟大,拥有自己的“节日”,但是也知道他们都是普通人,我父亲做的饭菜,就常常难以下咽。他也会找个借口,把洗碗这样的家务分配给我们。同学们看到老师都是仰望,而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尊崇和神秘感,那就是我每天都能看到的生活啊。

但是这两个穿运动服的、讲普通话的小伙子却重新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陌生的感觉。教师应该是有追求的(穿运动服而不是我们的居家服装),应该是讲普通话的,那意味着和一个更高级的标准、一个更大的世界联系起来。那时还没法看电视,但是已经通过收音机知道普通话是怎么一回事,有了“国家”和“乡土”的模糊区分。【批注3:对于“我”来说,国家是一个“讲普通话的”“更高级的标准”“更大的世界”,而乡土只是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狭小落后的说着方言的农村。这两位老师的到来,使“我”迈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老师,未必真的传授过你知识,但却为你召唤出一个新世界。那两个实习教师,就没有给我上过课。但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召唤出一个广阔的世界,就像拽着你的头发,把你拔离了地球,脱离引力的掌控,找寻到飞翔的感觉。【批注4:不经意间的举动也会照亮一个不平凡的人。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要更注重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世界上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于生活中,他或许不会告诉你什么大道理,甚至未曾与你对话,但是他身上带来的那种特殊的“味道”,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会深深地印刻在你脑里,让你开始对更广阔的世界产生期待。这也是“照亮”的神奇之处。】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真正的觉醒,开始重新打量现实生活,你和现实产生一种疏离感,开始想要离开,去看那个更大的世界。

大概就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到远方去求学。【批注5:梦想是一种心驰神往的追求,就好像这两位老师在“我”平凡的学习路上忽地点亮了一盏灯,并且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让“我”不甘于平凡,弟弟也是一样。】经常和两位实习老师一起打篮球的弟弟应该有相同的想法。那年寒假,有邻居开玩笑说要给弟弟介绍一个对象,才14岁的弟弟恼怒起来。他说:“我才不会在老家找对象。”父亲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一定发现自己的两个儿子变了。

这可能是关乎教育的一个本质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一个孩子,每天随波逐流背着书包上学,做各种作业,应付考试,他一定需要一个特别的日子,需要一个决定性时刻来照亮自我。有时候人们会说,真正好的教育,是让人能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但是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这样的契机。

父亲可能不是特别好的老师,他教过的学生,也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他只会说“学习都要靠自己”。但是,我隐约感知到,父亲懂得教育的根本。【批注6:随着年龄的增加,“我”逐渐对父亲改观,而与此同时,“我”也在慢慢地思考“教育的根本”,或者说“照亮”的含义。】我读初二的时候,父亲正好教这一年级的数学。我的数学很差,他有足够的理由把我调到他所教的班级。但是,父亲没这么做,他甚至都没有给我讲过一道数学题。

他一定知道,自己亲自教儿子,是错误的选择,教育需要的是不断的“陌生化”,需要展示新的场景和可能性。回想起来,自己经历了那么多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其实都和“教学”无关,而是一些神奇的暗示或者力量。【批注7:真正的教育,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在他人(家人)偶然的刺激下或者有意识地主动进行“陌生化教育”的契机下,产生某种向上的向往,并不断努力“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读高三的时候遇到一个很厉害的语文老师。他总是懒懒的,对讲解语文题很是不屑,有时候会说“这个没什么意思”之类的泄气话。但是,他的傲气和身上干净的白衬衫,却很神奇地鼓舞了我。在我看来,那就是才华的象征,也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于是,我就发奋学习语文,差点把《古文观止》全部背诵下来。那位老师可能永遠都不会知道,他通过这种方式“照亮”了我。【批注8:前面的三位老师,从外表、举止上“照亮”了他人,而这位老师,以才华“照亮”了“我”。】

(选自《读者》2020年第2期)

本文从作者的一位朋友的经历写起,引出“照亮”这个话题。在作者朋友的生活中,她是因为看见老师开放的举动而被照亮,懂得世界之大在于探索。“我”则是遇见了两位实习老师,他们带来那种来自外面的世界的气息令“我”向往。这两位老师甚至都没有正式给“我”上过一堂课,却仍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照亮了“我”探索世界的路,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文中还借父亲与“我”的相处经历谈教育,并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给予自己一个“陌生化”的空间,把视野放大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适当的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管是无意的还是主动的照亮,都会带给自己一个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神奇的照亮”。

导图式梳理: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韩洁鑫、陈功、邓驰,指导老师:马红梅)

猜你喜欢
运动服陌生化普通话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街头新生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晨跑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穿纯棉运动服易引发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