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 挖掘价值 助力成长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开启幼儿成长之旅

2020-12-30 16:13姚菊华
好家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游戏幼儿活动

文 姚菊华

课程游戏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课程理念的导向也应该是“以幼儿为本”。

一、挖掘自主点心教育价值,培养幼儿自主服务与管理能力

过去我们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点心、进餐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来实行,而忽视了幼儿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自主点心环节能够帮助幼儿主动习得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学会排队、守秩序等社会规则,还能促进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及社会性的发展。

(一)增加饼干种类,给予幼儿自由选择权

我们提供不同种类的饼干,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班级还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幼儿完成,如将数数、加减法、称重、食物常识等教学内容融入自主点心环节。

(二)改变组织形式,让幼儿自主服务与管理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思,我们发现自主点心环节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自主,还应该注重内涵上的自主。通过加强自主服务、自主管理,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于是,各班开始建立各种规则:监督规则——设立点心管理员,轮流监督幼儿吃点心前的洗手习惯,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礼仪规则——创编《点心礼仪三字经》,餐前让幼儿齐念,牢记心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吃点心习惯;图示规则——提醒幼儿摄入充足的食物,如大饼干吃1 块,小熊饼干吃4 块,手指饼干吃7 块等,有了图示的助力,幼儿们不仅能自主选择吃各种饼干,还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提高数数的能力;乐器规则——采用各区域敲乐器的方式,提醒幼儿有序地轮流吃点心,实用又有效。

通过对《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一日生活中每一个环节的存在,都是追随幼儿的需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这样的做法对点心环节自主管理的落实,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自主游戏教育价值,培养幼儿统筹规划、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进行户外游戏时,我们不仅要心中装有目标,还要追随幼儿的思维,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

我们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和准确定位环境、材料、区域的支撑作用,大户外游戏改革前,我们按照园部统一安排表,采取整班进区的方式进行大户外游戏,两周交换一次。这样的组织模式虽然让教师方便管理,但还是存在弊端:第一,幼儿没有选择区域的主动权,只能在一个区域里选择不同的项目,限制了幼儿的兴趣和自由。第二,教师两周轮转一次户外游戏区,常常出现游戏指导浮于表面、游戏价值不能被充分挖掘、游戏内容不能深入等问题。课程改革后,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强弱搭配,结伴游戏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在中班和大班,我们鼓励幼儿自主结伴,自由插牌,采用“一带一弱”模式,每组结伴的队伍设置一个“小组长”,让能力强的幼儿带能力弱的幼儿一起去游戏点,一起从游戏点回来,还要将组员当天的游戏表现汇报给老师。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小组长”的责任意识,也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到能力强的幼儿的长处,产生“同伴互学效应”。

(二)统筹计划,大胆表达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计划意识,我们在每一次游戏之前会让每个幼儿制定游戏计划,尽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游戏计划包括:去哪里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有什么问题等。在游戏讲评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对照游戏计划图,让幼儿回顾自己的游戏过程,并对游戏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游戏前制定计划,游戏中实践计划,游戏后改进计划,幼儿们逐渐养成了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参与管理,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

教师要提供支持,留下教育痕迹。如教师可以提供便于折叠的架子、举放方便的绳子等展示材料;幼儿可以随时张贴、更换游戏计划表和游戏活动流程图,让游戏经验可视化。再如,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我们可以在大户外区域放置“安全小达人”警示牌。

2.让幼儿的能力看得见

教师到幕后,幼儿到前台。教师给幼儿提供“管理者”的身份,让他们参与管理。例如,星光台要举行动物音乐会,教师将活动的一切自主权都交由幼儿。从音乐会初期的分工、策划等准备工作,一直到演出结束,教师都默默退位在幼儿的身后仔细观察、俯身聆听。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讨论主题,然后提供调查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活动目标,接着对幼儿提出的计划给予支持;当演员组策划节目方案时,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彩纸做节目单,提供场所排练,提供架子便于道具展示;当幼儿在排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问题清单,帮助幼儿制定解决策略;当场务组细化分工后,教师启发负责人围绕自己的工作职责亮出特色。

三、挖掘项目活动教育价值,锻炼幼儿成长性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是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的主导思想和策略也应全面,应该转化为“360 度幼儿评价视角”。在幼儿项目活动中,我们通过引领幼儿学会使用计划书、邀请函、调查表、思维图、积分榜等途径,帮助他们发展统筹策划力、创新思维力、表达表现力等成长性思维能力。幼儿活动组织由只注重结果转化为重视过程性经验积累。幼儿素养培养由只注重学科知识能力转化为向综合性能力发展。

(一)计划书——培养目标意识,提升规划能力

在“亲近自然季”主题活动中,中班幼儿举行了“徒步乡春”的活动,幼儿为顺利完成5 公里徒步的挑战任务,提前想方案、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书检查物品、整理行李,还带上计划书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在世界环境日,幼儿们以小组的形式策划活动方案,发出活动倡议,将垃圾分类的计划与行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宣传海报上。

(二)邀请函——培养交往意识,激发表达愿望

在“漫步童话季”主题活动中,小班幼儿带上自己绘制的邀请函,勇敢地邀请教师做评委;“星光台动物音乐会”开始之前,大班幼儿把节目特色融入邀请函中,用绘画故事向嘉宾们呈现了他们的无限创意。

(三)调查表——培养探究意识,锻炼思维能力

在大班幼儿进行“放飞纸鸢”活动时,一张小小的调查表激起了幼儿们不断探究的兴趣。他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记者,不仅关注风筝是否能放起来,还想要了解风筝的起源与种类,探究风筝的制作过程,探秘“风筝之乡”的发展历史。通过查一查、问一问,幼儿们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四)思维图——培养归纳意识,提高系统整合力

在主题活动“小学知多少”中,大班幼儿带着疑问与好奇,通过参观小学、采访小学生、观看视频等途径,将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梳理与记录。一幅幅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个学习经验的获得,也体现了幼儿们不同的系统整合能力。

(五)积分榜——培养竞争意识,养成坚持习惯

我们启动的“班级成长团擂台赛”,采用自主申报制,进行了“晨间小播报”“餐厅小助手”擂台赛。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擂台赛规则,还和幼儿们一起设计了积分榜,有的是家长参与式的微信点赞积分,有的是幼儿们一起讨论的投票积分,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的准备过程中。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关注生活,懂得用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引领幼儿成长。我们也始终坚持聆听幼儿、看懂幼儿、读懂幼儿的童心世界,让每一个幼儿都享受成长的快乐。

猜你喜欢
游戏幼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