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2020-12-30 22:58四川省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彭春艳
亚太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进校园学校课程

四川省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彭春艳

五千年华夏文明璀璨独特,孕育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随着育人方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成了当务之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校园,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使其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实施过程中,需以坚持精心筛选“非遗”项目和大力营造文化氛围为基础,不断积极探索传承途径,让更多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

一、精心筛选“非遗”项目

“非遗”的项目很多,在“非遗”进校园的内容选择上,需要以学校教育需要和学生兴趣为基础,结合学校课程内容,精心筛选有利于传承、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

(一)“非遗”内容要符合学校教育需要

学校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制定教育思想和理念。在“非遗”内容的筛选上,需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必须考虑“非遗”内容是否符合学校教育需要,能否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某些消极和落后成分,如封建、迷信等,所以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直接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广度和深度的“非遗”项目,利用“非遗”文化这一新鲜血液使学校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会变得更加灵活生动。

例如,以“变脸”提升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入对川剧文化的介绍。川剧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艺术展示能让学生提升兴趣,再借机介绍脸谱,有利于顺利引入川剧文化内容的介绍。

(二)“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非遗”进校园,就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规律,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使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一些需常年练就的技艺或是专业性较强的项目,比如中医针灸等,则不太适合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入开展。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强的项目,只需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达成,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选择草编、面塑、剪纸等项目,让学生在亲手参与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走近它们、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此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生发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同时,“非遗”项目中包含的文化元素本身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潜在的创新性,接触“非遗”项目,学生除能学会尊重传统文化外,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在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也使他们更愿意为文化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非遗”内容要与学校课程相辅相成

学校教育兼具多个方面,比如德育和美育。“非遗”项目既体现了绝佳的技艺,更蕴含着伟大永恒的民族精神,是德育、美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学校在构建“非遗”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文化进行细致的梳理,同时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能够借此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教育格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丰厚文化底蕴,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此外,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承办能力,从宏观上不能超出学校的承办能力,从微观上不能出现安全隐患等细节问题。

例如,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将“变脸”和语文的《说唱脸谱》结合,能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大力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育人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以文化氛围的营造,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从校园文化入手,营造“非遗”文化氛围,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一)打造“非遗”宣传平台

文化自信需要从小培养,学校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一份文化自信,强大的软实力也必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长足进步。可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通过校园内的各个学生必经场所和道路,进行“非遗”文化建设,以墙壁、走廊为主,从艺术、工艺等方面,打造不同“非遗”特色系列。利用主题鲜明、内容精彩的宣传墙和走廊,作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一个宣传平台。同时,还可以制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牌,将“非遗”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图片等以定期更换的形式在校园内的围墙等进行展示,日渐树立起学校的文化品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建立牢固的精神根基,给予学生无限发展的能量。

(二)开展“非遗”主题比赛

以兴趣和学习为基础,提升学生学习“非遗”文化过程中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非遗”的深度理解,学校更应定期开展“非遗”主题活动,以比赛的形式实现“以赛激趣,以赛促推广”的目的。比如积极开展“非遗”主题手抄报比赛,广泛开展与语文学科结合的“非遗”征文活动,以及“非遗”手工作品成果展等,同时学校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制定和设置一系列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

三、积极探索传承途径

途径是实现目标的重要载体,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以特色课程、短期培训、实地参观交流等拓宽传承途径。

(一)开发特色“非遗”课程

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基本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能丰富学校课程内容,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与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结合,将古琴、武术、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制定课程规定、积极编制校本教材或是购买专门的通用教材,外聘传承人或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升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规范的教育渠道将“非遗”文化严谨、科学地继承。

(二)开展“非遗”短期培训

根据“非遗”内容和项目,以掌握的难度和时间进行分类,对于一些短时间内可以掌握的“非遗”项目,在学校内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宣传、报名、统计。根据统计情况,在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下,利用社团课、班会课、兴趣课等时间,聘请传承人到学校为学生做短期培训。这样不仅能达到“非遗”传承的目的,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组织实地参观交流

带领学生“走出去”,走出校园,参与“非遗”的实地调査,进行交流学习,是“非遗”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形式。将“非遗”进校园以“传承人进校园”和“学生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一边参观学习,一边调查记录,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达到以“实地”教育给予学生“课堂”教育不能及的“感受和体会”。

璀璨“非遗”,薪火相传;美育创新,文化润心。“非遗”的传承需要我们不断实践,积极探索创新。“不忘本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奋斗豪情,我们才能在追梦路上有寄托、有归属,复兴伟业方可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进校园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学校推介
对联文化进校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