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习惯”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2020-12-31 13:32马永超赵志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精准考核习惯

马永超,赵志军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2014年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各个年龄阶段学生体质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也引起了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身体锻炼少。而前些年,我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整天沉溺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精神状态不佳,饮食不规律,身体素质较差。然而对于医学生这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毕业后由于他们大多数人从事的是医疗卫生事业[1],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责任重、压力大,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强健的体魄,且其学习习惯、运动习惯、饮食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疾病治疗。因此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三个习惯”,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他们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已势在必行[2]。鉴于此,2016年以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准确把握“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三个习惯”作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率先提出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三个习惯”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成为健康生活的积极践行者、倡导者。具体措施如下。

1 完善学习习惯培养体系

1.1 学校狠抓“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总督学的督学委员会和校、系、班三级学风督查机构,完善学风建设规章制度。严查学生出勤率,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并对每周出勤情况进行上墙公示,并与学生、班级评优情况紧密挂钩。学校严格执行每天三级听、查课制度,严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奖惩措施。同时学校还通过评比“爱学个人”“爱学班级”活动,形成人人争先、班班争先的联动机制,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与形成。(2)学校组织各种专业技能班、学习兴趣社团、读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开设了心电图班、按摩推拿班、针灸班等多种专业技能班,鼓励学生报班学习拿证,并开设了多个学习兴趣社团,比如动漫社、绘画社、文学社、舞蹈社、羽毛球社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一技之长。学校还定期举办读书活动,进行读书分享,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学校还多次邀请省、市、校内外各级专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学习指导,满足学生对知识多方面的需求。

1.2 实行精准医学教育教学,使学生树立精准医疗观念

(1)将当前精准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精准医学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与时俱进。(2)改革教学思路。在进行临床专业课的理论授课时,改变传统的略讲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的习惯,适当细讲,引导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诱导学生推导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真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3)树立学生的精准医疗观念。在进行病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患者个体评估诊断治疗手段的优劣及优先选择级别。(4)精准化实践操作。在临床专业课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精准化操作。①在授课过程中,带教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示教,要求精确定位,精准操作。②学生练习时,带教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严格纠正不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精准操作技能。

1.3 尝试翻转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近几年慕课、微课浪潮的冲击下,学校广泛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尝试,并初见成效,推动了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同时教师充当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授课教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体现了因材施教,使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4 制作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线上学习需求

近几年学校顺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时代潮流,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我校先后建设1个国家级备选资源库,3本省级立体化教材,7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其中生理学课程获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数十门校级微课程,目前已有数字资源137 G。不仅具备传统的课程操作标准、课件、教材等平面教学资源,还具有教学视频、二维及三维动画、虚拟仿真等形式多样的立体教学资源,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另外,我校还开发应用了与之配套的多种学习App,比如中国大学MOOC、云课堂智慧职教等,各种课程教学资源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这些客户端随时随地学习,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查看教学内容,可以和任课教师互动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与学生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

1.5 创新实施1+2+N考核课程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过程考核,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2+N考核课程考核模式即1次课程期末考试+2次课程阶段性考试+“N”种形式的过程考核,包括:(1)必选项:①课堂出勤;②课下作业。(2)任选项:①课堂笔记;②课堂提问、讨论等;③各种报告;④章节测验或单元考试;⑤实验实训成绩;⑥线上学习进度等。该项改革摒弃了以前“一考定终身”考核方式的弊端,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多阶段、多层面、多角度[3]的考核,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全面考察的综合考核制度,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1.6 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校设有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制度,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奖促学,以奖带学。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级奖学金,另外还设立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新生奖学金,其中优秀新生一等奖学金30 000元/人,优秀新生二等奖学金5 000元/人。同时对于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市厅、校级各级各类知识、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奖金、物质和荣誉奖励和学生评优评先加分奖励,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也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2 完善运动习惯养成体系

(1)“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通过学校、系部、班级的各项宣传活动及主题班会,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使运动理念真正入脑入心,使学生真正爱上运动、主动运动、乐于运动。(2)学校每年召开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端午节划龙舟比赛、趣味运动会、拔河、篮球、足球等各项比赛,并设有多个健身俱乐部、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的。(3)学校坚持“大健康、大体育”理念,构建“身体素质提高班+项目化教学+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4)推进早操改革,利用世界运动校园App,让学生自由选择晨跑时间,培养学生早起运动的习惯;利用keep App,定制学生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健身方式,健身和美体塑形两不误;做课间颈部保健操,保护学生的颈椎,关爱学生健康。(5)完善考核机制,将学生参与课下锻炼与体育课成绩挂钩,体育课成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和毕业证挂钩。(6)开展系部之间、班级之间、宿舍之间的评比活动,让运动健身成为常态。

3 完善饮食习惯培养体系

(1)利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展健康教育,给学生灌输健康饮食理念,我们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出健康,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培养健康饮食观念,使健康饮食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2)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临床专业增设中医膳食课程和临床营养课程,把课堂作为普及健康饮食习惯的第一阵地。(3)完善学校餐厅膳食体系,为学生量身打造营养套餐食谱,并适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推陈出新。(4)鼓励学生报考营养师,学习专业的营养配餐和各种疾病食谱,培养一技之长,不仅自己受益终生,还有利于为患者开出合格饮食处方。(5)各宿舍设置专门的健康饮食调查员,对宿舍饮食情况进行反馈和调查。学校、系部、班级加强教育督导和行为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自从学校实行“三个习惯”人才培养方案后,学生认真学习或积极运动的情景处处可见。不仅如此,学校各项成果显著,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2%以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应届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通过率均为全省第一。近年来,学校年底就业率均在96%以上,用人单位综合满意率在95%以上。

猜你喜欢
精准考核习惯
上课好习惯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精准的打铁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好习惯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