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开窍”学说与西医理论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31 17:51黎焕容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五脏中医学西医

黎焕容

(新兴中药学校,广东 云浮 527400)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很多医学观点是不同的,但是部分理论又是相统一的。本文以中医“五脏开窍”学说为例,探讨其与西医理论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简单介绍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应用中医学说来阐述西医学内容。

中医“五脏开窍”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对五脏与人体官窍的关系进行了一定概括: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意思是人体五脏和官窍在生理及病理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脏功能的强弱及疾病可在相应官窍上有所反映,同时在五脏官窍上施治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那么,中医学的这些理论与西医观点有何异同?在西医学教学过程中能否引用这些观点?如何引用?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 西医学教学中引入中医学说的意义

1.1 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笔者是一名卫校教师,任教科目主要为营养学、预防医学以及疾病学概要等。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自主思考能力较差,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对于教师课上所讲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以识记甚至背诵为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当问及肝脏功能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想起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以及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脱口而出的往往是“肝藏血”。由此,笔者思考既然学生对背诵过的知识比较熟悉,而这些知识一般是中医学说,所以教学中应该可以从中医学说切入,通过中医与西医相似或相悖的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西医学知识。

1.2 学生加强学科联系、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要求

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而医学知识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比较烦琐、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若教师将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一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三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构建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3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的要求

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医和西医属于医学统一体中对立的两个方面。西医治疗手段往往比较直接,通过杀菌、放疗、手术等方法治疗疾病,对器质性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治疗手段往往比较柔和,通过调理整体功能、补益等方法来治疗疾病,对功能性疾病可长期治疗。但是,中西医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有着共同的敌人——疾病,也有共同的目的——维护人类健康。如果把医学与疾病之间的矛盾看成是主要矛盾、外部矛盾,那么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内部矛盾,中西医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现阶段中西医关系应以互根互用为主,以对立制约为辅[1]。在教学工作中,不把中西医分割开来而是辩证地联系起来,这是培养当代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本要求。

2 西医学教学中引入中医“五脏开窍”学说

2.1 肝开窍于目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篇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说的就是肝和目的关系;公元7世纪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雀目”有较详细的描述;唐代孙思邈根据“以脏补脏”理论,首用猪肝治疗“雀盲”取得效果[2]。在西医学教学中,哪些理论与之相一致,能引用“肝开窍于目”这一说法呢?

一方面在营养学上,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眼内感受暗视觉的感光细胞(杆细胞)不能合成足够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因而出现黄昏时视物不清的夜盲症,而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就是动物肝脏。夜盲症患者补充维生素A改善症状,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膳食中适当增加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在这一理论讲解过程中,因为眼睛和肝脏是两个不同系统的脏器,而感光物质又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记忆比较费力,这时引入“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则能唤醒学生对曾经背诵过的经典学说的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在内科学上,当肝脏功能下降时,不能很好地把难溶于水的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结合胆红素排出体外,患者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则会出现皮肤、巩膜发黄现象。轻度黄疸患者观察皮肤往往难以判断,最好的方法是观察巩膜。一言以蔽之,巩膜黄染是肝病的一个信号。另外,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方法,原则是注意早点休息,不能熬夜,熬夜则伤肝。这些均与肝目相关的说法一致,均能引用中医“肝开窍于目”一说。

2.2 心开窍于舌

《黄帝内经》中舌为心窍的论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经脉相连,“手少阴之别,名曰同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灵枢·经脉》);二是心藏神的生理功能,“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音也”(《灵枢·忧恚无言》)[3]。在西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相应的理论呢?

内科学教学中,心绞痛发作的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快速缓解症状。虽然药物起效的原理是舌下有丰富的静脉丛,舌下含化能使药物迅速吸收入血,从而发挥其扩张冠脉的作用,但为使学生记住硝酸甘油在心绞痛发作时是采取舌下含服而非口服方法,我们可以引用“心开窍于舌”经典学说以引起学生重视。

2.3 脾开窍于口

中医学中的脾脏与人体的消化有关,但是西医学认为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这样看来,在这个观点上中西医是对立的。人体学或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也可以提一提中西医在这一观点上的矛盾,以引起学生思考、探讨,加深印象。当然,有学者认为“脾开窍于口”是言五脏与五官之间的相互联系,而非指五脏本身的功能[2]。另外,也有学者将中医的“脾”对应于现代医学的胰腺,开展了胰腺与口之间的生化功能相似性的论述[4],也有一定的道理。

2.4 肺开窍于鼻

《黄帝内经》关于鼻与肺的官窍与脏腑之络属关系的阐述较为详尽,其中“肺主鼻,在窍为鼻”“鼻者,肺之官也”等观点对于肺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

在人体学上,呼吸系统的结构由上至下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等组织,临床上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以下的气体通道(包括肺内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由形态结构来看,肺确实开窍于鼻。在内科学中,肺脏的许多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是经呼吸道感染所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又往往表现为卡他症状,具体为咳、流鼻涕等,所以鼻与肺脏疾病密切相关。

2.5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黄帝内经》对肾的开窍有两个认识:开窍于耳,开窍于二阴。一般认为,耳是指听器(包括内耳、外耳);二阴是指前阴和后阴,其中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器官的外口(器),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口[6]。且不说有学者通过拆字法认为这里的“耳”也指男女二阴,中职生毕竟理解能力有限,我们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肾开窍于耳,在西医教学中,比较难建立起相关联系。至于开窍于二阴,在人体学上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与之相对应。内科学教学中,尿路感染的常见类型——肾盂肾炎,从病机来看主要的感染途径是上行感染,病菌先污染尿道口,之后从下往上逆行入侵,因此引用“肾开窍于二阴”的说法也能使学生建立起学科间的联系。

当然,中医学五脏与五官生理病理相关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明显可见的解剖关系上的,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功能的内在联系。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深刻理解“五脏开窍”学说,将其作为联系中西医的桥梁之一,还应该结合生理病理等学科并把人看作一个与外界联系的整体才能更好地阐述。

此外,中医学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观点和学说,如“肝藏血”“心主神智”“不通则痛”等,一样可以在西医学教学中得以引用。笔者相信西医学教学中引用中医学说,必定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医学知识。当然,这些均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钻研总结和积累。

西医学不像中医学那样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经典歌诀,但是我们可以适当引用甚至创编,使医学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总结经验做法并在此阐述,供大家参考指正。

猜你喜欢
五脏中医学西医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漫画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